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经被普遍采用,改变了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地学习变为自主探究性地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适合于操作类知识和技能内容。对学生学习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有接受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等三个关键环节。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对这三个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说明。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要学生欣然接受了学习任务,就会尽可能地去完成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明确任务并且接受任务往往在课堂伊始。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例如,在教学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教材第五章“图片获取与处理”单元第二节《图片处理》时,笔者在导入环节播放了一段非常吸睛的微视频,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段视频是由真实故事改编,各媒体都争相报导的“空白相册”,主要讲述父亲生病去世,母亲呆坐在轮椅上捧着一本相册,相册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地名,都是父母未完成的旅行,儿子心中多次无力地呼喊,怎样才能帮母亲完成这空白的相册。视频以母亲的一滴掉在相册上的眼泪结束。视频结束后,学生非常乐意帮助视频中的儿子圆梦,从而引出本课课题《让照片去旅行——美图秀秀处理图片》。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抠出老人合影与风景图片合成。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触发了学生助人为乐、感恩的心理,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顺利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在学生接受任务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将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计算机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究。为了便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最好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从而顺利地完成任务。但这一过程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例如,课堂任务第一环节:爱心接力(图片基本处理)。视频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后,网友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当地的名胜古迹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笔者下载了一些网友的照片,学生发现这些照片存在各种瑕疵,如光线、色彩、位置、大小等问题,这些图片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处理后才能使用。那么,如何接力各地网友的爱心?教师简单地展示了图片亮度、对比度、旋转、裁剪等操作,并讲解了学件的使用方法,请学生探究学习完成风景图片的加工处理。
又如,课堂任务第二环节:感恩圆梦(图片扣图合成)。学生学习如何抠图,并顺利完成第一张合照。第二张图片由于色彩丰富,使用自动抠图效果不理想,学生又自主学习了手动抠图的方法,笔者指导完成第二张图片的合成。在处理第三张图片时,笔者指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用形状抠图进行扣取合成。最后,为了增加照片的真实感,对比实物老照片,学生可以用“美图秀秀”增加黑白效果特效,并加上合适的边框。
课堂任务延伸:教师播放童声合唱《感恩的心》,并请学生课后运用今天所学,在周末拍摄父母辛劳的一天,用“美图秀秀”为自己的父母制作相册图片,进一步挖掘“美图秀秀”的其他功能。作为初中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每一天的辛勤付出,感恩教师的教导,感恩同学间的帮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课前,笔者精心制作了学件,有详细的视频操作过程,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学习环境,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课中,笔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在把握整个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构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评价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评价的目的在于怎样让学习者获得持续性的进步。因此,任务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情况,即意义建构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学习目标评价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突出评价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所以,在对学生所做任务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评价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采取多元化评价,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例如,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后,刷新网页会发现自己合成的照片出现在网页中的相册空白处,先自我评价,看看三个空白处是不是都填满了?符不符合教师的任务要求?然后小组互评,评出小组最佳的两个作品进行全班展示,教师再进行适当点评。学生自评,不仅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反思,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学生互评,让他們换一个角度看自己的作品还存在什么不足;教师点评,让学生的作品有二次提升,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1.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由于教材的特点,每个单元的任务设计要由大小不同的任务组成,大任务统领小任务。大任务一般在一个单元中进行设计,是单元学习之后所要完成的任务。每堂课的小任务则要求教师在大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分别设计。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同时,教师设计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的余地,从而培养他们探究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要有层次性,可设计为梯度等级,每节课都添加一些目标较高的探索任务,这样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有了提升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2.要有关联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每一节课中,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及时完成所有任务,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但教师不能每节课都等待这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必须要继续讲授新内容,完成新任务。所以,制订的各任务必须是各成一体的,但同时每个任务又是后一任务的基础,只有任务之间互有衔接又各成一体,才不会影响到教学进度,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设计每个小任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多少,编排时一定要注意分散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要注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程度。设计任务的时候,尽量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资源要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由于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练习中的一些基本资源要由教师提前准备好。这些图片、文档、声音、视频教学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少素材,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由于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同,导致学生的作品雷同,没有创新。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就要考虑提供的资料有一个限度问题,把握好“度”才能既保证课堂目标的顺利完成,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新的任务,新的任务又指引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所以,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信信息技术课程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激发兴趣,欣然接受任务
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要学生欣然接受了学习任务,就会尽可能地去完成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明确任务并且接受任务往往在课堂伊始。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开始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例如,在教学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教材第五章“图片获取与处理”单元第二节《图片处理》时,笔者在导入环节播放了一段非常吸睛的微视频,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段视频是由真实故事改编,各媒体都争相报导的“空白相册”,主要讲述父亲生病去世,母亲呆坐在轮椅上捧着一本相册,相册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地名,都是父母未完成的旅行,儿子心中多次无力地呼喊,怎样才能帮母亲完成这空白的相册。视频以母亲的一滴掉在相册上的眼泪结束。视频结束后,学生非常乐意帮助视频中的儿子圆梦,从而引出本课课题《让照片去旅行——美图秀秀处理图片》。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抠出老人合影与风景图片合成。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触发了学生助人为乐、感恩的心理,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他们顺利完成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点燃需求,顺利完成任务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在学生接受任务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将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计算机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究。为了便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最好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从而顺利地完成任务。但这一过程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例如,课堂任务第一环节:爱心接力(图片基本处理)。视频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后,网友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当地的名胜古迹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笔者下载了一些网友的照片,学生发现这些照片存在各种瑕疵,如光线、色彩、位置、大小等问题,这些图片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处理后才能使用。那么,如何接力各地网友的爱心?教师简单地展示了图片亮度、对比度、旋转、裁剪等操作,并讲解了学件的使用方法,请学生探究学习完成风景图片的加工处理。
又如,课堂任务第二环节:感恩圆梦(图片扣图合成)。学生学习如何抠图,并顺利完成第一张合照。第二张图片由于色彩丰富,使用自动抠图效果不理想,学生又自主学习了手动抠图的方法,笔者指导完成第二张图片的合成。在处理第三张图片时,笔者指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用形状抠图进行扣取合成。最后,为了增加照片的真实感,对比实物老照片,学生可以用“美图秀秀”增加黑白效果特效,并加上合适的边框。
课堂任务延伸:教师播放童声合唱《感恩的心》,并请学生课后运用今天所学,在周末拍摄父母辛劳的一天,用“美图秀秀”为自己的父母制作相册图片,进一步挖掘“美图秀秀”的其他功能。作为初中生,要学会感恩父母每一天的辛勤付出,感恩教师的教导,感恩同学间的帮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课前,笔者精心制作了学件,有详细的视频操作过程,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学习环境,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课中,笔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在把握整个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促进知识的意义构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 增强自信,合理评价任务
评价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评价的目的在于怎样让学习者获得持续性的进步。因此,任务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情况,即意义建构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学习目标评价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突出评价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的核心。所以,在对学生所做任务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评价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采取多元化评价,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例如,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后,刷新网页会发现自己合成的照片出现在网页中的相册空白处,先自我评价,看看三个空白处是不是都填满了?符不符合教师的任务要求?然后小组互评,评出小组最佳的两个作品进行全班展示,教师再进行适当点评。学生自评,不仅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反思,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学生互评,让他們换一个角度看自己的作品还存在什么不足;教师点评,让学生的作品有二次提升,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 任务设计的注意事项
1.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由于教材的特点,每个单元的任务设计要由大小不同的任务组成,大任务统领小任务。大任务一般在一个单元中进行设计,是单元学习之后所要完成的任务。每堂课的小任务则要求教师在大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分别设计。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同时,教师设计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的余地,从而培养他们探究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的难度要有层次性,可设计为梯度等级,每节课都添加一些目标较高的探索任务,这样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有了提升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2.要有关联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每一节课中,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及时完成所有任务,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但教师不能每节课都等待这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必须要继续讲授新内容,完成新任务。所以,制订的各任务必须是各成一体的,但同时每个任务又是后一任务的基础,只有任务之间互有衔接又各成一体,才不会影响到教学进度,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设计每个小任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多少,编排时一定要注意分散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要注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程度。设计任务的时候,尽量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资源要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由于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练习中的一些基本资源要由教师提前准备好。这些图片、文档、声音、视频教学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少素材,但随之出现的问题是,由于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同,导致学生的作品雷同,没有创新。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就要考虑提供的资料有一个限度问题,把握好“度”才能既保证课堂目标的顺利完成,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新的任务,新的任务又指引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所以,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信信息技术课程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