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实施者观念偏差、理解偏颇及操作不当,使得当前研究出现了盲目模仿、形式单一、浅尝辄止等种种弊病。在实践中,通过盘活研究形式、拓展研究的平台等策略,能有效地将校本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关键词】校本教研;虚化现象;有效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渐渐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校本教研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它绝不是概念上的一种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是教学研究回归常态的一项根本举措。然而,在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活动中,由于实施者观念偏差、理解偏颇及操作不当,出现了种种虚化现象。如何正视分析这些现象,是当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校本教研虚化现象例举
校本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以真实为前提,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这项极具内驱力的活动由于操作不当,以及忽视制度外的文化建设和经营,暴露出种种“弊病”,主要表现在:
1.活动盲目模仿,无针对性
校本教研是一项“草根”性质的以课堂教学为基点的研究活动,它是自下而上的,用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然而许多老师无视学校实际教学研究情况,盲目模仿他人操作程序进行研究。
比如某校数学备课组老师,听说兄弟学校校本教研做得很有实效,于是也在学校里试着做了起来:仿专题、忙上课、拍录像、理实录、写反思……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累得叫苦连天。虽然,这样亦步亦趋的操作,也会给学校教研注入一定的活力,但是,这样盲目的依赖模仿,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状态和研究信心。殊不知,两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截然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校本教研的意义在于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讨活动,使他们能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真正做一些质的研究。
2.活动形式单一,无趣味性
有效的校本教研应该是扎扎实实、层层推进的。它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际,以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为首要任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曾品尝到研究甜头的教师学习热情反而逐渐减弱。他们说的积极性低了,听的热情度降了,思的深刻度也浅了。
平日,我们总能听到老师们的“牢骚”:“课太难上了!”“实录整理太费时间了!”“现在的交流太随意了!”……言下之意指我们日常研究的成效性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态呢?我想除了他们平时工作的忙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太单一了,“听”还是那个“听”,“看”还是那个“看”,“说”还是那个“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此,使广大教师感受不到研究的乐趣,从而失去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活动浅尝辄止,无持续性
校本教研的研讨主题来源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显然,通过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再产生。此时,教师的行为的持续跟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内化教学理念,并转化为实际行为,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保障。
然而,许多教师却就此浅尝辄止,满足于现状,找到了问题的一些症状或解决的一两点小策略后,就草草收场,忙于总结,不做更深入的研究。浮躁的心理制约了他们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如我校数学备课组学期初确定了研究主题“解决问题”的专题讨论,通过几个月扎实深入地研究,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内涵相同吗?”“解决问题还需要强调数量关系教学吗?”等。但可惜的是“问题”还是“问题”,没有再做深一步的研究。
二、研讨活动的有效策略
尽管由于观念、理解和操作等原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校本教研还是以它的“草根”性质有效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针对上述弊病,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实践活动呢?
策略一:直面教师心态,从压抑走向阳光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一个情境性问题: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他们到校长室去评理,校长该批评老师,还是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质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迷惑了管理者的双眼。我们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没错,但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该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我想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超负荷的:备课需要1小时,上课2小时,作业批改2小时,学生交流1小时,完成部门任务1小时……在如此重压之下,他们哪有精力参与研究呢?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以实际行动来给他们解压,让他们的心态从压抑走向阳光,从而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我们除了要把握好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成长周期外,还要针对实际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大胆改革现有的备课方式,不盲目要求老师写一定量的反思随笔。同时,要积极倡导教师阅读,适时推荐书目等,通过阅读以净化心灵。还要鼓励教师自主提升,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样,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才能让教师的心灵走向阳光。
策略二:盘活研究形式,从常规走向有效
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聚焦问题,就问题说事、找对策,发表意见,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针对上述的虚化现象,通过变更活动的地点、组织方式和研讨的方法,使教师们保持持续研究的热情。这几年来,我们为教师们提供了自助菜单式的研究,提出几种有效的研究形式供老师选择。其中最受他们欢迎的有如下几种:
(1)“同—异”式
所谓“同—异”式,就课的结构和主题来说,包括同课异构、同主题异课、同课异主题等;就课的视点和纵深发展来说,可以是研讨一节课,可以是几节课,可以是一个片断,也可以是几个同质或异质的教学细节;就课的评议诊断形式来看,可以利用录像回放课堂实况进行微格反思,可以邀请学生畅谈课堂收获得失,还可以让同伴以书面提问方式进行碰撞交流,等等。通过不同形式“同—异”式研究,不仅能让老师们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而且能让研究更有效、更深入。
(2)“同—同”式
“同—同”式主要指同课同构,即同一课题,同样的设计由同一个老师和几个老师实践。老师选的课可以是曾经成功的,可以是曾经得意的,可以是曾经遗憾的,也可以是曾经失败的;可以是自己亲身实践的,也可以是模仿他人(如名师、特级教师)展示的,等等。通过纵向式的实践研讨,全面展示自身的教学追求和专业成长,充分品尝课堂的酸甜苦辣,清晰而又深刻地把握自己的课堂教学优势和不足、成长和缺失,从而进行针对性地磨练,努力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策略三:拓展研究的平台,为教师成长提供“加油站”
为了让研究更具成效,学校要积极为老师搭建展示平台,让每一位老师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他们活动的动力。展示平台如何搭建呢?
其一,开放式教研。为了展示各教研组教研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我们学校在日常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开放活动,甚至向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进行课堂教学的开放。这样开放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以更平和的心态和更严谨的态度投身于教研之中。
其二,帮扶结对式教研。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挑任务,让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手拉手教学结对帮扶活动,使优骨干教师意识到自身价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让青年教师早日站好教学岗位。
其三,区域联片式教研。为了真正有效实现研究伙伴的合作,开展区域联片式教研不失为一条途径。通过区域联片式教研,充分发挥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教师的潜能。充分了解兄弟学校的教学动态和关注视点,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研究之路,而校本教研正以它特有的成效深深地吸引着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把握内涵,盘活机制,丰富形式,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学生第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浙江省课改领导办公室.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2004(11)
[3]肖志刚.创新教研模式,促进教师成长.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
【关键词】校本教研;虚化现象;有效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渐渐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校本教研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它绝不是概念上的一种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是教学研究回归常态的一项根本举措。然而,在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活动中,由于实施者观念偏差、理解偏颇及操作不当,出现了种种虚化现象。如何正视分析这些现象,是当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校本教研虚化现象例举
校本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以真实为前提,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这项极具内驱力的活动由于操作不当,以及忽视制度外的文化建设和经营,暴露出种种“弊病”,主要表现在:
1.活动盲目模仿,无针对性
校本教研是一项“草根”性质的以课堂教学为基点的研究活动,它是自下而上的,用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然而许多老师无视学校实际教学研究情况,盲目模仿他人操作程序进行研究。
比如某校数学备课组老师,听说兄弟学校校本教研做得很有实效,于是也在学校里试着做了起来:仿专题、忙上课、拍录像、理实录、写反思……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累得叫苦连天。虽然,这样亦步亦趋的操作,也会给学校教研注入一定的活力,但是,这样盲目的依赖模仿,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状态和研究信心。殊不知,两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截然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校本教研的意义在于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讨活动,使他们能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真正做一些质的研究。
2.活动形式单一,无趣味性
有效的校本教研应该是扎扎实实、层层推进的。它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际,以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为首要任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曾品尝到研究甜头的教师学习热情反而逐渐减弱。他们说的积极性低了,听的热情度降了,思的深刻度也浅了。
平日,我们总能听到老师们的“牢骚”:“课太难上了!”“实录整理太费时间了!”“现在的交流太随意了!”……言下之意指我们日常研究的成效性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态呢?我想除了他们平时工作的忙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太单一了,“听”还是那个“听”,“看”还是那个“看”,“说”还是那个“说”。年年如此,月月如此,使广大教师感受不到研究的乐趣,从而失去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活动浅尝辄止,无持续性
校本教研的研讨主题来源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显然,通过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再产生。此时,教师的行为的持续跟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内化教学理念,并转化为实际行为,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保障。
然而,许多教师却就此浅尝辄止,满足于现状,找到了问题的一些症状或解决的一两点小策略后,就草草收场,忙于总结,不做更深入的研究。浮躁的心理制约了他们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如我校数学备课组学期初确定了研究主题“解决问题”的专题讨论,通过几个月扎实深入地研究,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内涵相同吗?”“解决问题还需要强调数量关系教学吗?”等。但可惜的是“问题”还是“问题”,没有再做深一步的研究。
二、研讨活动的有效策略
尽管由于观念、理解和操作等原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校本教研还是以它的“草根”性质有效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针对上述弊病,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实践活动呢?
策略一:直面教师心态,从压抑走向阳光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一个情境性问题: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他们到校长室去评理,校长该批评老师,还是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质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迷惑了管理者的双眼。我们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没错,但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该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我想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超负荷的:备课需要1小时,上课2小时,作业批改2小时,学生交流1小时,完成部门任务1小时……在如此重压之下,他们哪有精力参与研究呢?当务之急,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以实际行动来给他们解压,让他们的心态从压抑走向阳光,从而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我们除了要把握好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成长周期外,还要针对实际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大胆改革现有的备课方式,不盲目要求老师写一定量的反思随笔。同时,要积极倡导教师阅读,适时推荐书目等,通过阅读以净化心灵。还要鼓励教师自主提升,规划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样,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才能让教师的心灵走向阳光。
策略二:盘活研究形式,从常规走向有效
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聚焦问题,就问题说事、找对策,发表意见,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针对上述的虚化现象,通过变更活动的地点、组织方式和研讨的方法,使教师们保持持续研究的热情。这几年来,我们为教师们提供了自助菜单式的研究,提出几种有效的研究形式供老师选择。其中最受他们欢迎的有如下几种:
(1)“同—异”式
所谓“同—异”式,就课的结构和主题来说,包括同课异构、同主题异课、同课异主题等;就课的视点和纵深发展来说,可以是研讨一节课,可以是几节课,可以是一个片断,也可以是几个同质或异质的教学细节;就课的评议诊断形式来看,可以利用录像回放课堂实况进行微格反思,可以邀请学生畅谈课堂收获得失,还可以让同伴以书面提问方式进行碰撞交流,等等。通过不同形式“同—异”式研究,不仅能让老师们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而且能让研究更有效、更深入。
(2)“同—同”式
“同—同”式主要指同课同构,即同一课题,同样的设计由同一个老师和几个老师实践。老师选的课可以是曾经成功的,可以是曾经得意的,可以是曾经遗憾的,也可以是曾经失败的;可以是自己亲身实践的,也可以是模仿他人(如名师、特级教师)展示的,等等。通过纵向式的实践研讨,全面展示自身的教学追求和专业成长,充分品尝课堂的酸甜苦辣,清晰而又深刻地把握自己的课堂教学优势和不足、成长和缺失,从而进行针对性地磨练,努力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策略三:拓展研究的平台,为教师成长提供“加油站”
为了让研究更具成效,学校要积极为老师搭建展示平台,让每一位老师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他们活动的动力。展示平台如何搭建呢?
其一,开放式教研。为了展示各教研组教研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我们学校在日常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开放活动,甚至向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进行课堂教学的开放。这样开放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以更平和的心态和更严谨的态度投身于教研之中。
其二,帮扶结对式教研。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挑任务,让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手拉手教学结对帮扶活动,使优骨干教师意识到自身价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让青年教师早日站好教学岗位。
其三,区域联片式教研。为了真正有效实现研究伙伴的合作,开展区域联片式教研不失为一条途径。通过区域联片式教研,充分发挥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教师的潜能。充分了解兄弟学校的教学动态和关注视点,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研究之路,而校本教研正以它特有的成效深深地吸引着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把握内涵,盘活机制,丰富形式,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学生第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浙江省课改领导办公室.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2004(11)
[3]肖志刚.创新教研模式,促进教师成长.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