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扶贫支持力度日益加大,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桥梁的农产品加工业进入到扶贫行列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反贫困 农产品加工企业 企业发展
一、相关理论综述
舒尔茨1965年首次提出贫困经济学这一概念之后,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贫困经济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博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向有关政府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美国学者基思·戴维斯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家决策和行为的动机。 1975年,戴维斯在与罗伯特·布罗斯多姆合著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决策者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行动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的义务。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研究现状出发,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我国学者也有许多关于贫困内涵认识的研究,研究的视角逐步超出物质领域局限,扩展和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如桑志达(1997)研究认为,贫困不仅包含经济领域贫困,还包括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等。方晨曦(2000)提出,贫困是社会性、历史性和综合性的概念,认识到贫困的历史性特征和超越物质领域的特征。事实上,对贫困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进一步制定减缓贫困战略的重要基础。
第二、导致贫困。实际上,很多学者也从贫困成因的角度对贫困进行分类。康晓光(1995)将贫困化分为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其根据来自于导致贫困和决定生活质量三种因素,即制度性因素、区域性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
第三、我国许多学者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各种减贫主体及其治理方式进行了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1998)等研究了减贫战略实施中各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以及贫困人口组织和参与形式。李周在《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比较研究》中,分析了我国政府非专职扶贫问题。关信平、陈端计等人还对我国对城市贫困问题开展了研究。
三、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从上述研究来看,企业扶贫实际上就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企业的本质,认识贫困问题,以及减缓贫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里我们对企业通过扶贫这种实施社会责任的方式对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分类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研究
从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角度研究,国外学者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位与企业经营绩效是正向相关的,但关于两者关系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仍然有一些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向关系或没有关系。
鲍曼和海尔(1975)、海因策(1976)和金特(1977)以股东权益回报率、利润率、每股收益三个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绩效,研究结果证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吴琳芳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探讨》以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进行论证分析,得出结论说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研究
历来学术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存在分歧,很多学者也加入到正负关系的验证研究中来。搞清两者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激励企业的管理者将目光投入到社会责任的履行中和完善健全企业文化的过程之中。
迈克皮克和妮娜·图利在08年对DJSJ公布的美国56家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上市公司进行系统研究后,得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傅鸿震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述评》中,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相似结论。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的关系研究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共同愿望,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良好切入点。
迈克尔·泊特(2006)指出,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要把企业社会责任根植于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宏观理解上,另一方面要把它嵌入企业战略和日常活动中。这两方面之间的桥梁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
夏绪梅在《企业伦理学》中梳理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目前转轨经济条件下企业伦理的现状和特征,说明了企业伦理与企业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论企业参与扶贫》中提出企业参与扶贫有利于打破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不仅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统一市场的早日形成。
四、研究现状评价
从上述研究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减缓贫困的发展战略研究都已经分别从各自角度展开,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人们更好地认识企业的本质,认识贫困问题,以及减缓贫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需求,要求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尤其一些特定领域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和分配问题的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绩效;同时,减缓贫困战略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的企业加入减缓贫困事业,这也要求人们加强对各种组织参与减贫的机制进一步开展研究,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减缓贫困的影响机制分析无疑是其重要领域。因此,以参与扶贫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为研究对象,着重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视角分析其对减缓贫困和企业自身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扶贫的具体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01,(6).
[2] 郭劲光.扶贫管理:来自战略.组织和资金维度的问题与创新对策(J).贵阳: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
[3]帅传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效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4]刘朔,陆根书.发挥国际非政府组织作用促进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公平[J].上海:复旦教育论坛,2009,(2) .
【关键词】:反贫困 农产品加工企业 企业发展
一、相关理论综述
舒尔茨1965年首次提出贫困经济学这一概念之后,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贫困经济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博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向有关政府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美国学者基思·戴维斯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家决策和行为的动机。 1975年,戴维斯在与罗伯特·布罗斯多姆合著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决策者在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行动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的义务。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研究现状出发,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我国学者也有许多关于贫困内涵认识的研究,研究的视角逐步超出物质领域局限,扩展和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如桑志达(1997)研究认为,贫困不仅包含经济领域贫困,还包括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等。方晨曦(2000)提出,贫困是社会性、历史性和综合性的概念,认识到贫困的历史性特征和超越物质领域的特征。事实上,对贫困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进一步制定减缓贫困战略的重要基础。
第二、导致贫困。实际上,很多学者也从贫困成因的角度对贫困进行分类。康晓光(1995)将贫困化分为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其根据来自于导致贫困和决定生活质量三种因素,即制度性因素、区域性因素和个人自身因素。
第三、我国许多学者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各种减贫主体及其治理方式进行了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1998)等研究了减贫战略实施中各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以及贫困人口组织和参与形式。李周在《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比较研究》中,分析了我国政府非专职扶贫问题。关信平、陈端计等人还对我国对城市贫困问题开展了研究。
三、对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从上述研究来看,企业扶贫实际上就是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企业的本质,认识贫困问题,以及减缓贫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里我们对企业通过扶贫这种实施社会责任的方式对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分类研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研究
从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角度研究,国外学者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位与企业经营绩效是正向相关的,但关于两者关系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仍然有一些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向关系或没有关系。
鲍曼和海尔(1975)、海因策(1976)和金特(1977)以股东权益回报率、利润率、每股收益三个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绩效,研究结果证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吴琳芳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探讨》以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进行论证分析,得出结论说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研究
历来学术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存在分歧,很多学者也加入到正负关系的验证研究中来。搞清两者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激励企业的管理者将目光投入到社会责任的履行中和完善健全企业文化的过程之中。
迈克皮克和妮娜·图利在08年对DJSJ公布的美国56家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上市公司进行系统研究后,得出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傅鸿震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研究述评》中,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相似结论。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的关系研究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共同愿望,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良好切入点。
迈克尔·泊特(2006)指出,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要把企业社会责任根植于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宏观理解上,另一方面要把它嵌入企业战略和日常活动中。这两方面之间的桥梁就是利益相关者理论。
夏绪梅在《企业伦理学》中梳理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目前转轨经济条件下企业伦理的现状和特征,说明了企业伦理与企业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论企业参与扶贫》中提出企业参与扶贫有利于打破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不仅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统一市场的早日形成。
四、研究现状评价
从上述研究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减缓贫困的发展战略研究都已经分别从各自角度展开,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人们更好地认识企业的本质,认识贫困问题,以及减缓贫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需求,要求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尤其一些特定领域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和分配问题的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绩效;同时,减缓贫困战略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的企业加入减缓贫困事业,这也要求人们加强对各种组织参与减贫的机制进一步开展研究,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减缓贫困的影响机制分析无疑是其重要领域。因此,以参与扶贫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为研究对象,着重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视角分析其对减缓贫困和企业自身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扶贫的具体模式,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01,(6).
[2] 郭劲光.扶贫管理:来自战略.组织和资金维度的问题与创新对策(J).贵阳: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
[3]帅传敏.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模式与效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4]刘朔,陆根书.发挥国际非政府组织作用促进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公平[J].上海:复旦教育论坛,20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