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品课堂要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正面引导,榜样示范”“理性思考,学会选择”“感染熏陶,激励进取”“活动促进,升华提高”是构建有道德成长的思品课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品课堂 道德成长 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那么,思品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有道德地成长呢?
一、正面引导,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现、褒扬和宣传一个榜样,就是竖起一个标杆,确立一种道德风尚,弘扬一种主流价值理念,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学习苏人版《理想伴我成长》一课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呈现以下材料:
①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②鲁迅青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三改志愿。
③李四光14岁那年,看到外国军舰在长江上横冲直撞,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学好本领,将来让祖国强大起来。
学生通过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不难发现,伟人之所以伟大,一是从小就立下了志向,二是为国家立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心波澜起伏,促进了道德的成长。
二、理性思考,学会选择
帮助学生有道德地成长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要懂得什么道理、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多元价值的冲突孕育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
例如,学习《行为与后果》一课时,一位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下面一则材料:
7名中学生在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这组照片被西祠网友发了出来,与另外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一同受到了网友的关注。
学生究竟该不该给老人让座?该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告诉他们,每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你让座了,别人会赞美你;你不让座,也可以,因为你或许很累,或许身体不舒服,而且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要求你一定要让座。但是,看着老人站在自己身边而不让座,总归显得有点冷漠和自私,不符合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可能会受到别人的指责。
他又把这件事情在网络上的一些讨论读给学生听:
①学生没有任何义务必须给老人让座,国家也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让座进行明文规定。让座是一种美德,是让座者高尚品德、个人修养的体现;但不让座也是乘客的权利,是每个公民享有的乘坐公交车的先来后到的坐座位的权利,旁人无权干涉。
②你们今天享受的幸福生活倾注了老一辈人的辛苦与汗水。如今他们年老了,不堪颠簸之苦,把座椅让给他们坐,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一个问题,你们7人居然集体不让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当中竟没有一个人是通情达理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③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然后,该教师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那7个学生中的一人,你们不让座的事被这样曝光,此刻,你有何感想?”很多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虽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答案,但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是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让学生面对具体的情境去体验、感悟、反思,生成道德认识,效果也许会更好,而这往往是说教、灌输所无法实现的。
三、感染熏陶,激励进取
很多正能量的传递都是依托细腻的场面描写或细节刻画达成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也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育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孝敬父母》一课时,先请学生叙说父母为自己做的感动事迹。有一位学生说了生日时,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这时,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能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不少学生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一位女生甚至流下了眼泪。教师又问:“我们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呢?”一位女生说了这样一句话:“爸爸,天冷了,你在工地上搬砖,一定要记得戴上手套。”她说完后,教师立即予以了表扬:“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心思细腻,对父母体贴。老师为你爸爸有这样一个好女儿而骄傲。”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感染,道德情感获得了升华。
四、活动促进,升华提高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这其实就是说的“一次活动体验胜过十次说教”的道理。活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道德成长、道德教育同样不能离开活动。有些理论能用眼睛看到,能用嘴巴说出,但是,无论你怎么描述,都不能让人真正明白,这时,就需要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意志的特征》一课时,就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磨炼意志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一知识点。他请男生女生各选一名代表上台进行仰卧起坐比赛,讲清比赛规则后,在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中,女生身手矫健、速度飞快,男生也不甘示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生的速度慢下来了,男生的动作也不如刚开始时连贯了,但他们都选择了坚持。最终,女生做了95个,男生做了101个。教师随后“采访”了他们,他们均表示,很累,几次想放弃,但一想到意志的坚韧性,就坚持了下去。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对“意志的特征”“磨炼意志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等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单纯地教师讲、学生听所无法达到的。
帮助学生有道德地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每一名思品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主动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努力构建有道德成长的课堂,让学生带着道德责任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润萍.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 凸显思品课的育人作用[J].宁夏教育,2010(12).
[2]周文娟.道德践行:提高思品课实效性的重要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08(12).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
【关键词】思品课堂 道德成长 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那么,思品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有道德地成长呢?
一、正面引导,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现、褒扬和宣传一个榜样,就是竖起一个标杆,确立一种道德风尚,弘扬一种主流价值理念,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学习苏人版《理想伴我成长》一课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呈现以下材料:
①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②鲁迅青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三改志愿。
③李四光14岁那年,看到外国军舰在长江上横冲直撞,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学好本领,将来让祖国强大起来。
学生通过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不难发现,伟人之所以伟大,一是从小就立下了志向,二是为国家立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心波澜起伏,促进了道德的成长。
二、理性思考,学会选择
帮助学生有道德地成长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要懂得什么道理、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在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多元价值的冲突孕育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
例如,学习《行为与后果》一课时,一位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下面一则材料:
7名中学生在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这组照片被西祠网友发了出来,与另外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一同受到了网友的关注。
学生究竟该不该给老人让座?该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告诉他们,每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你让座了,别人会赞美你;你不让座,也可以,因为你或许很累,或许身体不舒服,而且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要求你一定要让座。但是,看着老人站在自己身边而不让座,总归显得有点冷漠和自私,不符合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可能会受到别人的指责。
他又把这件事情在网络上的一些讨论读给学生听:
①学生没有任何义务必须给老人让座,国家也没有任何法律法规对让座进行明文规定。让座是一种美德,是让座者高尚品德、个人修养的体现;但不让座也是乘客的权利,是每个公民享有的乘坐公交车的先来后到的坐座位的权利,旁人无权干涉。
②你们今天享受的幸福生活倾注了老一辈人的辛苦与汗水。如今他们年老了,不堪颠簸之苦,把座椅让给他们坐,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还有一个问题,你们7人居然集体不让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当中竟没有一个人是通情达理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③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然后,该教师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那7个学生中的一人,你们不让座的事被这样曝光,此刻,你有何感想?”很多学生纷纷谈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虽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答案,但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是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让学生面对具体的情境去体验、感悟、反思,生成道德认识,效果也许会更好,而这往往是说教、灌输所无法实现的。
三、感染熏陶,激励进取
很多正能量的传递都是依托细腻的场面描写或细节刻画达成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也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育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孝敬父母》一课时,先请学生叙说父母为自己做的感动事迹。有一位学生说了生日时,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这时,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能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不少学生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一位女生甚至流下了眼泪。教师又问:“我们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呢?”一位女生说了这样一句话:“爸爸,天冷了,你在工地上搬砖,一定要记得戴上手套。”她说完后,教师立即予以了表扬:“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心思细腻,对父母体贴。老师为你爸爸有这样一个好女儿而骄傲。”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感染,道德情感获得了升华。
四、活动促进,升华提高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这其实就是说的“一次活动体验胜过十次说教”的道理。活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道德成长、道德教育同样不能离开活动。有些理论能用眼睛看到,能用嘴巴说出,但是,无论你怎么描述,都不能让人真正明白,这时,就需要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意志的特征》一课时,就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磨炼意志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一知识点。他请男生女生各选一名代表上台进行仰卧起坐比赛,讲清比赛规则后,在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中,女生身手矫健、速度飞快,男生也不甘示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生的速度慢下来了,男生的动作也不如刚开始时连贯了,但他们都选择了坚持。最终,女生做了95个,男生做了101个。教师随后“采访”了他们,他们均表示,很累,几次想放弃,但一想到意志的坚韧性,就坚持了下去。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对“意志的特征”“磨炼意志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等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单纯地教师讲、学生听所无法达到的。
帮助学生有道德地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每一名思品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主动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努力构建有道德成长的课堂,让学生带着道德责任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润萍.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 凸显思品课的育人作用[J].宁夏教育,2010(12).
[2]周文娟.道德践行:提高思品课实效性的重要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08(12).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