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嘉善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此,嘉善“教师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经验走向全国。请问,在教育均衡背景下嘉善德育工作有着怎样的发展思路?
包庆余:德育要融合在教育教学当中,不能割裂。思考一个地域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将它放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嘉善是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试点县,教师流动的根本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我个人认为,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学校、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这些年,嘉善教育的“主线”有两条:教育转型和质量效益。我们通过两大主线,依托教师流动,来改善教育生态,达到“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学校”的目标。在教育均衡背景下,嘉善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是,既要传承过去的生态德育,秉承原有的亮点,主张体验性和活动性,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寻找新的增长点,倡导德育落地生根,向生活化德育要质量。在这个大目标下,我们提出“做有灵魂的德育”。德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要弘扬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意识,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前提;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根”植入孩子们的心里;我们要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讲话的精髓,全面开展“三爱”教育,全面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地域层面,德育工作不能脱离地方土壤空喊口号。我们嘉善地嘉人善,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下,形成了人们和善、合作的品性,所以我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向善、从善、行善,比如我们挖掘地方资源,开发《善的教育》等系列地方教材,让学生及家长共同浸润其中,教育学生崇尚善的行为,形成善的意识,脑中有善的思想;很多学校都以“善”文化为基础开展“善的教育”,这里包括:老师善于教,学生善于学,同伴之间善于合作,对生态环境友善……让我们嘉善的学生身上带着淳朴的地域文化烙印。
从学校层面,我们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来落实国家及地域的德育目标,倡导“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要做“有主题、成主线、有特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校本德育。在具体工作当中,我们一直坚持四个原则:
第一,要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原则。既要有短暂的继承也要有长远的发展;我们一直坚持递进式的工作方式,有序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九十年代,嘉善县“生态德育”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课题,通过“环境影响策略、过程习得策略、课程引领策略”三大策略,打造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今年,在秉承原有亮点的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嘉善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载体及抓手,引领、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第二,要坚持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的原则。我们倡导德育落地生根,向生活化德育要质量,用好各类教育资源,构建社区、家庭、学校的德育“立交桥”。
第三,要坚持知行统一,重视体验的原则。德育不仅仅是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体验。
第四,要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推进的原则。学校生源和教师水平存在差异性,递进式的推进原则有利于实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推动学校形成特色,百花齐放。如大舜小学从小小纽扣上得到启发,围绕一种“精神”(小纽扣精神:平凡中见证美丽),一套“校本”(县精品课程《小纽扣大世界》),四大“策略”(环境熏陶策略,活动历练策略,课程保障策略,科研引领策略),三个“了不起”(钮乡了不起,钮乡人了不起,争做了不起的钮乡人)构建“钮扣文化”特色德育。2015年,大舜小学凭借“钮扣文化”特色项目成为我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教学基地。
: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全员育人的“大德育”对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问,嘉善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包庆余:培养好教师是解决“德育工作谁去做”的问题。我们在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首先通过“三课联动”,来实现育人模式的转换,推动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三课就是课堂、课程和课题,借助课博会平台实施三课联动,即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加强课程建设,高中开发选修课程,义务段大力发展校本课程;课题与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结合,把课题成果转化并推广运用。在学科培训中强调师德建设,重点宣传师德高尚的典范,如“十佳教师”风采展示,在县电视台上展示“最美教师”师德事迹等。我们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为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如2013年我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研训中心”)成立了德育处,在开发县域家庭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指导和引领着全县德育工作的发展;在德育管理方面,研训中心在各校设立德育教研组,加强了班级文化、班主任队伍、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研究的力度,引导各校德育骨干从科研的角度思考德育工作。
此外,我们在教育学会中成立德育研究分会,由县研训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刚担任会长,德育处副主任钱鲍芳担任副会长,引领德育课题、破解德育难题。
第二,我们开展德育工作能力提升行动,积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如每年开展一次主题德育论坛,先确定主题,让教师们围绕该主题在论坛上各抒己见,实现思想的碰撞;每年组织一次班主任技能大赛,把最优秀的班主任推荐出去,与别的地区的优秀班主任进行交流、提升,回来把经验辐射,带动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发展;每年组织两次主题班会观摩活动,提升班主任的技能。
第三,心理健康与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相结合。目前我县已选拔100名骨干班主任,要求他们通过培训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德育与辅导工作;满三年的青年教师考核,需通过培训获得心理健康c证,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建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及时宣传与更新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等等。 :德育课程的开发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艺术性,请您谈谈,嘉善是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课程育人的?
包庆余: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这相当于解决“德育工作做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坚定信念,深化课程改革,秉承“充分利用好德育国家课程、完善德育地方课程、发展校本课程”的理念,发展性评价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鼓励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有些学校凝练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构建了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如丁栅中心学校编撰的校本课程《栅里歌——水乡流韵·嘉善田歌》,在全省各地市推荐评比的读本中脱颖而出,荣获2013省“非遗”读本一等奖;干窑中学的《不息的窑火》,嘉善高级中学《善的故事》,体现了地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精品课程评比,为德育课程展示搭建平台。我县在各个学段开展精品课程评比活动,以此促进校本课程从数量到质量提升。如,俞汇小学把德育工作巧妙地渗透到了学生喜爱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编撰的校本课程《农村孩子的科普天地》获省精品校本课程一等奖。
2014年,我们提出了好的班主任要编写三种课程:班会课程、活动课程、家长课程。学校和教师们目标更明确,工作更有针对性。早在2013年,县教育局就推出“教师能力1+x培训”逐步提出教师能力1+x的要求,即一项学科专业技能,x项课程开发技能,利用我县的特色项目学校的资源,开展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培训,如摄影、书法、篆刻等培训班,为学校研发校本课程以及课外活动提供更多师资储备。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包庆余:我们要形成尊重主体,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共识。德育必然是通过体验式、活动式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扎根,潜移默化,播下育德的种子。空洞的说教显然不能很好地实现德育目标。比如让孩子理解“劳动”,必须让孩子通过付出体力这样的行为方式,流汗、劳累等必要的体验,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才是劳动。我县在德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通过百佳社团的评比活动,推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具体方式有:
第一,立足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社团),发展第三课堂(网络),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阵地;
第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闲暇时间直接参与。我们整合关工委、教育局、团委、妇联、宣传部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设计学生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了一批综合实践基地,如县档案馆、嘉善县报社等。
第三,大力发展走班模式下的选择性德育,让学生在参加德育活动有选择权,参与德育课程有选择权,接受德育方式有选择权。
第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分学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构建系统完备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生活、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可有效解决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困扰。
第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滋养德育素养。比如,嘉善高级中学每年都组织“重走长征路”远足活动,干窑中学的寻访窑文化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还要志同道合。请问,在家校合力育人方面嘉善有哪些经验可以一同分享?
包庆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家长可以成为教师资源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部分。2013年6月,嘉善县被确立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单位,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构建了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主要平台,以覆盖城乡家庭教育站、村(社区)指导点为基本网络,以家长学校总校和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为重要载体,以“善育善成”为基本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县组织了由50多名骨干教师、心理学业务骨干和美术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开展《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读本》编写工作,推进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开展。
家校形成合力育人,已经在我县教育工作者心中形成共识,主要的经验有五点:
第一,机制的健全上,构建好县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体系:我们与妇联合作,在我县的社区学院成立家长总校,形成各个乡镇的家长分校,将成人学校纳入进来,妇联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站,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大讲堂;
第二,业务指导上,由县研训中心德育处专门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和县域家庭教育读本的开发工作,引领全县的班主任指导家长提升家教意识和能力。
第三,家庭教育县域课程开发上,研训中心组织县内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资深优秀班主任、学校德育管理者组建的团队,从0到18岁,开发了早教、幼儿园、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普高、职高七个学段的县域家庭教育读本。
第四,利用媒体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我们成立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报,在嘉善报、电视台上面开辟专门的栏目。
第五,创新评价机制,每年县教育局拨款30万元鼓励学校加入到“新家长学校”的创建中来。
: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较之以往更加纷繁复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等等,在您看来,有哪些主要因素在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包庆余:这是我们担心的问题。现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过于多元化,一些网络和媒体信息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作用;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导向也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家庭、社会、学校要形成合力,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重视言传身教,在学生周围营造正能量的环境,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健全的人,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我们以“三化”为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德育的方式要逐步现代化,利用媒体、网络传递正确的舆论。微散文大赛我们已经坚持了多年,2015年,我们以“回归纯粹,继续延续生命的常数”为主题,传承“善文化”主题活动,使之成为我县提升县域人文素养的品牌项目。
第二,德育管理社区化。要求社区为未成年人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我们在社区内开展道德讲堂、社区义工活动、发动“五老”队伍的力量,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保驾护航。
第三,德育要有一定的模式化。德育要重视体验,也需要必要的模式,要固化、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思想强化。“灌输”正确的思想,形成正向引导,让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不走或少走弯路,成长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教育行政管理者,您对嘉善县未来的德育工作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包庆余:作为嘉善县教育的行政管理者,我两个愿望:
第一,希望每一所学校都生发出关爱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希望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德育的终极目标相同,但做法上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最后做到百花齐放。我县教育局也会为学校创造一个宽松的德育环境,让每一所学校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和准则判断,形成我们嘉善“善的教育”。
责任编辑/江晨曦
包庆余:德育要融合在教育教学当中,不能割裂。思考一个地域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将它放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嘉善是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试点县,教师流动的根本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我个人认为,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学校、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这些年,嘉善教育的“主线”有两条:教育转型和质量效益。我们通过两大主线,依托教师流动,来改善教育生态,达到“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学校”的目标。在教育均衡背景下,嘉善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是,既要传承过去的生态德育,秉承原有的亮点,主张体验性和活动性,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寻找新的增长点,倡导德育落地生根,向生活化德育要质量。在这个大目标下,我们提出“做有灵魂的德育”。德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要弘扬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意识,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前提;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根”植入孩子们的心里;我们要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讲话的精髓,全面开展“三爱”教育,全面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地域层面,德育工作不能脱离地方土壤空喊口号。我们嘉善地嘉人善,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下,形成了人们和善、合作的品性,所以我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向善、从善、行善,比如我们挖掘地方资源,开发《善的教育》等系列地方教材,让学生及家长共同浸润其中,教育学生崇尚善的行为,形成善的意识,脑中有善的思想;很多学校都以“善”文化为基础开展“善的教育”,这里包括:老师善于教,学生善于学,同伴之间善于合作,对生态环境友善……让我们嘉善的学生身上带着淳朴的地域文化烙印。
从学校层面,我们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来落实国家及地域的德育目标,倡导“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要做“有主题、成主线、有特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校本德育。在具体工作当中,我们一直坚持四个原则:
第一,要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原则。既要有短暂的继承也要有长远的发展;我们一直坚持递进式的工作方式,有序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九十年代,嘉善县“生态德育”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课题,通过“环境影响策略、过程习得策略、课程引领策略”三大策略,打造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今年,在秉承原有亮点的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嘉善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载体及抓手,引领、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第二,要坚持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的原则。我们倡导德育落地生根,向生活化德育要质量,用好各类教育资源,构建社区、家庭、学校的德育“立交桥”。
第三,要坚持知行统一,重视体验的原则。德育不仅仅是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体验。
第四,要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推进的原则。学校生源和教师水平存在差异性,递进式的推进原则有利于实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推动学校形成特色,百花齐放。如大舜小学从小小纽扣上得到启发,围绕一种“精神”(小纽扣精神:平凡中见证美丽),一套“校本”(县精品课程《小纽扣大世界》),四大“策略”(环境熏陶策略,活动历练策略,课程保障策略,科研引领策略),三个“了不起”(钮乡了不起,钮乡人了不起,争做了不起的钮乡人)构建“钮扣文化”特色德育。2015年,大舜小学凭借“钮扣文化”特色项目成为我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教学基地。
: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全员育人的“大德育”对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问,嘉善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包庆余:培养好教师是解决“德育工作谁去做”的问题。我们在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首先通过“三课联动”,来实现育人模式的转换,推动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三课就是课堂、课程和课题,借助课博会平台实施三课联动,即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加强课程建设,高中开发选修课程,义务段大力发展校本课程;课题与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结合,把课题成果转化并推广运用。在学科培训中强调师德建设,重点宣传师德高尚的典范,如“十佳教师”风采展示,在县电视台上展示“最美教师”师德事迹等。我们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为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如2013年我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研训中心”)成立了德育处,在开发县域家庭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指导和引领着全县德育工作的发展;在德育管理方面,研训中心在各校设立德育教研组,加强了班级文化、班主任队伍、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研究的力度,引导各校德育骨干从科研的角度思考德育工作。
此外,我们在教育学会中成立德育研究分会,由县研训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刚担任会长,德育处副主任钱鲍芳担任副会长,引领德育课题、破解德育难题。
第二,我们开展德育工作能力提升行动,积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如每年开展一次主题德育论坛,先确定主题,让教师们围绕该主题在论坛上各抒己见,实现思想的碰撞;每年组织一次班主任技能大赛,把最优秀的班主任推荐出去,与别的地区的优秀班主任进行交流、提升,回来把经验辐射,带动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发展;每年组织两次主题班会观摩活动,提升班主任的技能。
第三,心理健康与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相结合。目前我县已选拔100名骨干班主任,要求他们通过培训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德育与辅导工作;满三年的青年教师考核,需通过培训获得心理健康c证,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建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及时宣传与更新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等等。 :德育课程的开发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艺术性,请您谈谈,嘉善是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课程育人的?
包庆余: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这相当于解决“德育工作做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坚定信念,深化课程改革,秉承“充分利用好德育国家课程、完善德育地方课程、发展校本课程”的理念,发展性评价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鼓励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有些学校凝练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构建了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如丁栅中心学校编撰的校本课程《栅里歌——水乡流韵·嘉善田歌》,在全省各地市推荐评比的读本中脱颖而出,荣获2013省“非遗”读本一等奖;干窑中学的《不息的窑火》,嘉善高级中学《善的故事》,体现了地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精品课程评比,为德育课程展示搭建平台。我县在各个学段开展精品课程评比活动,以此促进校本课程从数量到质量提升。如,俞汇小学把德育工作巧妙地渗透到了学生喜爱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编撰的校本课程《农村孩子的科普天地》获省精品校本课程一等奖。
2014年,我们提出了好的班主任要编写三种课程:班会课程、活动课程、家长课程。学校和教师们目标更明确,工作更有针对性。早在2013年,县教育局就推出“教师能力1+x培训”逐步提出教师能力1+x的要求,即一项学科专业技能,x项课程开发技能,利用我县的特色项目学校的资源,开展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培训,如摄影、书法、篆刻等培训班,为学校研发校本课程以及课外活动提供更多师资储备。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包庆余:我们要形成尊重主体,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共识。德育必然是通过体验式、活动式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扎根,潜移默化,播下育德的种子。空洞的说教显然不能很好地实现德育目标。比如让孩子理解“劳动”,必须让孩子通过付出体力这样的行为方式,流汗、劳累等必要的体验,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才是劳动。我县在德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通过百佳社团的评比活动,推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具体方式有:
第一,立足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社团),发展第三课堂(网络),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阵地;
第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闲暇时间直接参与。我们整合关工委、教育局、团委、妇联、宣传部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设计学生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了一批综合实践基地,如县档案馆、嘉善县报社等。
第三,大力发展走班模式下的选择性德育,让学生在参加德育活动有选择权,参与德育课程有选择权,接受德育方式有选择权。
第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分学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构建系统完备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生活、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可有效解决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困扰。
第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滋养德育素养。比如,嘉善高级中学每年都组织“重走长征路”远足活动,干窑中学的寻访窑文化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还要志同道合。请问,在家校合力育人方面嘉善有哪些经验可以一同分享?
包庆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家长可以成为教师资源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部分。2013年6月,嘉善县被确立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单位,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构建了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主要平台,以覆盖城乡家庭教育站、村(社区)指导点为基本网络,以家长学校总校和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为重要载体,以“善育善成”为基本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县组织了由50多名骨干教师、心理学业务骨干和美术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开展《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读本》编写工作,推进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开展。
家校形成合力育人,已经在我县教育工作者心中形成共识,主要的经验有五点:
第一,机制的健全上,构建好县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体系:我们与妇联合作,在我县的社区学院成立家长总校,形成各个乡镇的家长分校,将成人学校纳入进来,妇联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站,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大讲堂;
第二,业务指导上,由县研训中心德育处专门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和县域家庭教育读本的开发工作,引领全县的班主任指导家长提升家教意识和能力。
第三,家庭教育县域课程开发上,研训中心组织县内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资深优秀班主任、学校德育管理者组建的团队,从0到18岁,开发了早教、幼儿园、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普高、职高七个学段的县域家庭教育读本。
第四,利用媒体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我们成立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报,在嘉善报、电视台上面开辟专门的栏目。
第五,创新评价机制,每年县教育局拨款30万元鼓励学校加入到“新家长学校”的创建中来。
: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较之以往更加纷繁复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等等,在您看来,有哪些主要因素在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包庆余:这是我们担心的问题。现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过于多元化,一些网络和媒体信息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作用;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导向也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家庭、社会、学校要形成合力,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重视言传身教,在学生周围营造正能量的环境,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健全的人,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我们以“三化”为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德育的方式要逐步现代化,利用媒体、网络传递正确的舆论。微散文大赛我们已经坚持了多年,2015年,我们以“回归纯粹,继续延续生命的常数”为主题,传承“善文化”主题活动,使之成为我县提升县域人文素养的品牌项目。
第二,德育管理社区化。要求社区为未成年人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我们在社区内开展道德讲堂、社区义工活动、发动“五老”队伍的力量,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保驾护航。
第三,德育要有一定的模式化。德育要重视体验,也需要必要的模式,要固化、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思想强化。“灌输”正确的思想,形成正向引导,让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不走或少走弯路,成长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教育行政管理者,您对嘉善县未来的德育工作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包庆余:作为嘉善县教育的行政管理者,我两个愿望:
第一,希望每一所学校都生发出关爱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希望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德育的终极目标相同,但做法上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最后做到百花齐放。我县教育局也会为学校创造一个宽松的德育环境,让每一所学校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和准则判断,形成我们嘉善“善的教育”。
责任编辑/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