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三结合”育人名片,奠基未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局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在“奠基未来”区域特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三结合”教育逐渐被打造为天津市和平区的育人名片。新时代,“三结合”教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张素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和平区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植根传统,关照现实,家校共育,立足未来”为总体思路,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阵地,整体构建了“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机制,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力,为幸福人生奠基。
  在经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越来越多地完成着协同育人的任务。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在学校里享受教育,在社会上体验处世,缺一不可。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环节,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像一条链子,任何一方脱节,都会影响到整条链子的完整性。为此,和平区一直致力于抓好学校教育主阵地,完善全方位育人新体系;构建“一体两翼”新模式,打造家校共育新常态;拓宽合力育人新途径,创新多方联动新机制。只有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结合,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三结合”教育合力,才能使德育工作更趋实效化、科学化,提高育人效果。
  :“三结合”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和平区德育工作的始终,推动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地。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三结合”教育的探索历程。
  张素华:德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之所以特别强调要“立德树人”,是因为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品德是最重要的,如果德性坏了,根基也就坏了。和平区的“三结合”教育始于1979年,与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相伴相生,由点到面,逐渐形成规模。
  第一阶段为学校探索阶段。1979年,岳阳道小学尝试探索“三结合”教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多子女年代,教育水平虽然不高,但互帮互助、讲规矩、爱劳动、真诚待人等方面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多有体现,且家庭对学校教育比较信任。这一时期,经济问题更多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基于此,岳阳道小学创造性提出“三结合”教育,期望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为学生发展助力。第二步便是由点到面的逐步推广。岳阳道小学对“三结合”育人方式的探索带动了学校制度的创新,并顺应国家政策要求成立了家委会,也为和平区其他学校树立了榜样。各学校相继模仿,催生了系列类似机制,如生成了议事会制度,通过模仿政协议事的形式,充分收集学生、家长的意见,利用该平台协商问题、解决问题。家委会、议事会等制度的成立为统筹家长工作、统一教育思想、促进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全区层面的推动阶段。随着各学校的相继效仿、创新,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且在中小幼学校都有成功的案例,于是便从区域层面提出了“三结合”教育品牌。与此同时,为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各校教师主动走出学校、走进社区,于2001年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百名教师进社区”活动。这些教师多为德育教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比如,在学生放学后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待家长下班;周六日开展亲子活动,设计具有教育意蕴的环节,指导家长与孩子沟通,也让家长更多地理解学校。这一时期,学校、家庭、社区做到了无缝衔接。第二个大动作便是家长学校的成立,也是“三结合”教育深入发展的产物。这一举措的实质是将“小手拉大手”作为学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学生将教育思想、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带回到家庭,潜移默化改变家长育人方式,促进家长的思想道德建设。
  将“三结合”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是关系到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层面,也影响着学校教育全局性、先导性重要作用的发挥。如果说,历史发展中的“三结合”教育是为了满足学校教育资源的需要,解决的是教育浅层次的、表面的问题,那么新时代的“三结合”教育真正解决的是人的成长中的问题,是意识形态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国家复兴的筑梦人与实践者。因此,将“三结合”教育作为和平区教育发展的主线,打造协同育人品牌,随着时代发展的变迁,其重要性愈发突显。
  :您剛才提到,“百名教师进社区”这一创新性举措有效推动了“三结合”教育的探索进程,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张素华:从2001年起,我们启动了“百名教师进社区”工作,这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区教育局选派百名优秀教师深入到社区居委会,专职担任青少年社区德育辅导员。百名教师是连接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桥梁,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广大中小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了文化传承、心理健康、清明祭英烈等鲜明生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18年来,社区教师深入全区六个街道,64个社区,通过优化社区德育环境,开发社区德育资源,搭建社区德育平台,创设社区德育载体,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拓展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的基地、健康成长的课堂。2014年底,和平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约,成为天津市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开展“中小学公民素质养成教育项目”等课题研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持。相继出台了《和平区教育系统关于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平区教育局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平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
  :家庭教育是“三结合”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和平区是如何创新推动家庭教育有效开展的?   张素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和平区依托“三结合”教育的厚实基础,健全“一体两翼”家庭教育实施体制,形成了以“家长学校”为主体,“线下体验实践”和“线上宣传互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家庭教育工作格局,让每个家庭发挥好其不可替代的立德树人功能。
  在队伍建设方面,以知促行,凝聚共识,稳步提升专业素养。和平区教育局精心选拔一批有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组成家庭教育中心组,构建“中心引领、骨干助力、班主任精准服务”的塔式家庭教育師资队伍管理及培训体系,对各层级教师开展基本功、专项能力、个人品牌等梯度培训,逐步打造出一支相对固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
  在制度建设方面,高端定位,立柱架梁,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和平区借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优势,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科学路径。各校普遍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为家长广搭建议反映平台、矛盾化解平台和跟踪督办平台。通过实施家长与学生捆绑式评价与家长学校跟踪式评价,将家长参与家长学校的学习情况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综合考评,督促学校提升家长学校办学质量。
  在功能推广方面,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家庭教育全域覆盖。和平区坚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实验校和示范校建设工作,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炼先进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推动家校合作项目,厚植家庭教育新理念,力争形成家长与学生同步成长的新格局。网上家长学校,开启家庭教育新视角,积极探索“互联网+家庭教育”的新型工作模式。典型案例培树,拓展家庭教育新视野,编辑印发《和平区教育系统教子经验汇编》系列丛书,力争实现家庭教育从“碎片”到“系统”、从“经验”到“专业”、从“常规”到“特色”的转变。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今后,和平区将以“小手牵大手,共建文明家”的方式,深化家庭教育工作,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在“三结合”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和平区还生发出了独具特色的“竞赛文化”,可以介绍一下吗?
  张素华:从顶层设计层面来讲,和平区注重体育课程,旨在以体育为载体,以体育拉动德育,以集体性竞赛来推动综合性教育。主要通过“竞赛文化”凝聚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合力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责任感。
  和平区的“竞赛文化”有历史、有传统,诸如兵乓球、游泳等是传统的优势项目,新时代新的特色便是足球文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平区认真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悉心打造了特色足球项目。和平区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是“三结合”教育的典型体现。2015年,和平区教育局借助于专业社会资源,与于根伟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签约合作发展校园足球,俱乐部选派优秀教练员每周到我区中小学进行校园足球教师和运动员的培训辅导,共同开展足球育人和文化传播活动。学校积极鼓励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参与校外足球训练、培训和比赛,招募在足球方面有特长和兴趣的家长作为兼职教练员或家长志愿者,邀请家长以“小手拉大手”形式参加校园足球活动。通过以学校为主导,借力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育英才,助力校园足球蓬勃发展。迄今为止,和平区校园足球代表队荣获了“天津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室内五人制足球精英赛”男子少儿组第一名、“天津市青少年足球冠军杯”U8年龄组冠军等优秀成绩。
  “全员运动会”推广工程就也是我们彰显竞赛文化的重要举措。“全员运动会”打破了“少数人在跑、多数人在看”的单主体传统运动会模式,将师生、家长甚至社区人员全部吸引融入其中,通过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参与联动,强化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多方支持系统,构建出协同、监督和反馈机制,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
  :依托“三结合”教育的厚实基础,和平区扎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您能介绍下具体开展的工作吗?
  张素华:打造有亮点、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可以予以“三结合”教育有力的支撑。天津市和平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有成绩。2010年6月,和平区委、区政府依托、整合区域内丰厚教育资源,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面向全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中心的专业指导下,和平区不断创新心育工作模式,丰富“三结合”教育内涵,努力实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两个“全员覆盖”,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强化队伍建设,培树校园“心品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开展的前提条件。区教育局精心选拔出9名优秀一线心理教师,组建和平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长心家园”领衔团队,形成“领衔团队”引导、“骨干教师”示范、“专兼职教师”助力的塔式心育队伍管理及培养体系。坚持将心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面向学校家庭全方位开展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发展的系列化、常态化、个性化月度心育活动,涌现出“专家校园行”“巧手绘心”“助梦1+1心旅程”等系列品牌活动,呈现出“校校个性突出、特色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借力网络时代,拓展家校沟通“心渠道”。2003年,区教育局在全市率先开通和平德育网,设立心理健康专栏,为中小学生开辟了健康成长的空间,为家长搭设了科学家教的桥梁。2015年,开通“成长心家园”微信公众平台,向广大家长传授育子经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直播公益讲座和开展实时互动等,帮助家长正确引导青少年参与网络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协同育人“心格局”。与天津师范大学、安定医院等专业院校和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构建覆盖所有学校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参观学访、外出培训、讲座研讨等为载体,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指导帮助学校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标准化工作流程,提升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水平,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结合”教育的推动下,和平区新星小学从2015年开始成为“果果和朋友”课程实验校,该课程具有规则性、亲切感与包容性,突显两个“全新”特色:一是教会孩子处理情绪和问题是有方法可依;二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孩子們一起探讨关于沟通、友谊、解决问题、面对改变,甚至面对死亡等敏感和困惑话题,弥补了传统小学教育中凭老师个人经验进行教育的盲区。这套课程通过梳理孩子情绪,找对应对问题方法,助力于他们人格的发展。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立足学生生命成长,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厚实基础,成为学生人格成长的塑造者、健康心理的维护者、幸福人生的助力者,培养一大批身心健康成长、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
  :今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未来“三结合”教育的生长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素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2019年是“三结合”育人机制探索40周年,和平区将以此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让“三结合”教育在功能定位上进一步体现教育的先导性作用。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天津市和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八个一”的目标维度,以“奠基未来”的教育理念和使命担当,不断巩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三结合”协同育人机制。以此同时,和平区将基于已有经验,并结合区资源、市资源、国际资源以及世界资源作深入地、延展性地探究,继续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深化“三结合”教育。
  新时代,和平区将以更精准的功能定位、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面推进课程育人精准化、文化育人标准化、活动育人序列化、实践育人多样化、管理育人制度化、协同育人常态化,努力形成育人合力;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张楚然
其他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強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以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横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以社会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诸个领域,
期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落实,难点也在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明确“落实什么”和“如何落实”。“落实什么”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内容,“如何落实”指向立德树人的机制和方式。明确“落实什么”,才可能保证“如何落实”不偏离目标。  立德树人以德为引领,指
期刊
蔡辰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日常生活中,谈及师德培训,很多老师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但是,作为师德研究者,我希望人们不再轻视,甚至带有偏见地看待师德培训,而是能够郑重以待,心向往之。为此,我们作为师德培训者首先要郑重地探讨,认真地研究。我们之所以郑重,是因为希望藉由重建师者之德性,重建
期刊
摘 要:将某一方面知识列入中小学科目,是每个时代、不同群体都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聚焦于法治課程的科目化,以法治教育相关学者的论述为质性材料入手,聚焦法治科目形成的中观层面争议发现,法治课程的设立经历了成为一门科目的尝试、获取较高科目地位以及学术部落间的交锋等过程。在实质内容上,法治课程的设立涉及学术性、教育性与实用性的考量。此外,在参与科目形塑的学术社群之间,存在着内行与外行、负担与赋能的争议
期刊
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他们从小就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爱我们的祖国和这个世界。  当今中国,环境问题无疑是每个国人心头的痛。环境保护,教育为先,环境教育理应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的环境教育虽然也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环保知识传递得多,环保行动践行得少;说教灌输多,参与体验少……在
期刊
据日本教育新闻官方网站报道,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中学教师为对象,編写了环境教育指导资料《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中学篇)》。指导资料由三个章节和书末参考资料构成,三个章节分别是:1.当下要求的环境教育;2.中学中的环境教育;3.中学中的实践案例。关于指导重点和注意点,会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编写。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表示,推动有创意的环境教育对于维持美好的环境、调动全民进行环境保
期刊
中国德育:尹局长,您好!山东省教育厅于2016年4月发布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莱州依托地域优势,卓有成效地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首先请您谈谈您对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解。  尹文涛: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面临着解决内涵质量的问题,解决育人模式改革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德育摆在
期刊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对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  国势强弱,系乎人才;人才强弱,系乎创新。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对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与动力,主要用于提出问题;创新思维是连
期刊
摘 要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当前青少年儿童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家长饮食素养对于孩子的饮食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日美两国的家长食育经验,均体现出重视教育规划、细化教育资源、注重教育实践及保障教育权威的特点。由于我国尚未建立食育工作体系,缺乏家长食育制度,导致家长饮食素养不高。结合日美两国家长食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强化我国家长食育,对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有重大作用。
期刊
在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的校园里,晨读课堂,书声琅琅,有《弟子规》相伴;上下楼梯,出入教室,有笑脸的灿烂;同学师长见面,自然大方,有纯真的问候;意外丢失物品,路不拾遗,有热心的等待……在学校“乐善教育”熏陶下,孩子们坚持每日“心行一善、言行一善、身行一善”,发生了很大变化。  优化育人环境:让善心之种生根  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于2011年投入使用,是山川秀美的潇湘大地闪耀的一颗璀璨的教育新星。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