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此指导思想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由原来的4篇增加到16篇,从原来只编排于第三学段,扩大到第二、三学段。
《纲要》中同样指出: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而文言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留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印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上佳材料。本次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以著名人物轶事和寓言故事为主,比如《司马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是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则是寓言故事的代表。此外也有一些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和语录类的古文(如《古人谈读书》)。这些篇目文质兼美,浅近有趣,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那么,该如何定位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如何选择教学策略?这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定位
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文言文本身就自带魅力光环,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富有韵味,长短句错落有致,对仗成篇;在内容上“相当丰富,涉及文、言、历史、文化诸多方面”。而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定位小学文言文教学时,既要关注古文字承载的意义,也要关注文学形式蕴含的审美,更要关注文化精华具备的育人功能。
1.文字意义的适当发掘
当然,这些文言文的读者是小学生,过度的文字意义发掘显然是不应该的。表1所列内容,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一个参考。
在当前的识字教学中,以字理为手段的识字方法较为普遍。在诸多的古今异义的汉字里,古义往往是汉字的本义所指,也是字理所指。通过文言文学习汉字,往往更容易抵达汉字本义所指,更接近先人的文化。
2.文学形式的适量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本都是文学类文本。“文学形式本身也是一种认知结构,在阅读的时候,除了对故事内容的吸收,还潜在地吸收了形式所承载的认知方式。”学生在阅读白话文学作品的时候,大多对故事内容以及对其所承载的认知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文言文产生的时间距离学生当前的生活十分遥远,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正在于透过这种特殊的、与白话文一脉相承的语言形式,去感受古代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魅力,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文学类文本,且都十分贴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类文本“大都通过个别叙述,讲述一个一般性的道理。这种道理是用文学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表达言简意赅,而且往往通过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人手”同。这一点,在统编教材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其选人的课文文学体裁多样,如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历史人物故事《司马光》,事理类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等等,都呈现出美好的文学意味,用美好的文学语言传递着深刻的道理;且大多是一事一理的文学表达形式,既有文学之品味,能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感受人物的形象,又能用其简洁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从中悟得深刻的道理。适量的语言形式认知,既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储备,又可为学生将来进入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3.文化历史的适度熏陶
接受文化历史熏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小开始。“一是通过浸润,让孩子们学做一个好人,将来做一个好公民;二是慢慢让孩子们懂得并喜爱中国文化,将来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纲要》指出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落地?语文教学就是主阵地之一。因为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个汉字中都跳动着先人的脉搏,每一个汉字都在述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尤其是文言文,最贴近先人的社会生活,最贴近先人的心灵世界。
学习文言文“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传承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能透过这些文本,看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更应适度熏陶,循循善诱,使学生从文本中的人物、事物身上感受厚重的文化气息:既有车胤家贫志坚、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也有李白在“铁杵磨针”中感悟到的持之以恒;既有《学弈》这样专心致志、乐于探究的求学态度,也有《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生活智慧;既有《司马光》《杨氏之子》的聪慧机巧的正面形象,也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这类说话做事的反面教材……这些都是先人们在不断的求学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道理,既能引领当代的小学生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养成必备的品质,也能带领他们在生活中掌握一些关键的能力。这不正是核心素养的本质所在吗?
这种教化更多的是熏陶,并不是机械的说教。适度熏陶,要求教师把握学习的尺度,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字意义、文学形式的基础上,走进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学殿堂。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文言文大量进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现代文还存在困难,学习文言文就显得更加不易。因此,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定位,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
1.因學段而定标
小学阶段跨年龄段长,分三个学段,三个学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迥异。因此,教师须因“段”定标,有的放矢。
以“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意思”这一目标为例,三个学段有相同之处,那就是要求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但对怎么“说一说”的要求不同。第二学段,每一册都有文言文。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借助注释、看插图、联系语境、组词等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四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在课后习题中还编排了以扩词(组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练习,借此掌握一定的方法(见表2)。第三学段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借助注释、插图、组词等方法,还必须能较熟练地借助语境、资料等,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些资料,部分源于教材内编排的资料,如《伯牙鼓琴》之后的“资料袋”;另外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课外资料,来帮助理解相关的文章。 再如,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个目标,也须因年级而异。第二学段的文言文学习,更多的是通过文言文这个时光隧道,去感受车胤、李白、司马光、王戎等历史人物耳熟能详的故事,从而爱上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第三学段,学生要能在学习中主动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在故事中留下的印记,如《伯牙鼓琴》中的“知音文化”,《学弈》《古人谈读书》中的儒家文化等。
2.因主题而设法
统编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主题多样,有突出学习品质方面的,如勤奋、刻苦、好问、善思、专心、坚持、实事求是等;有为人品质方面的,如言行一致、自食其力等;有处事智慧方面的,如立于机智的司马光、善于思考的王戎、聪慧机敏的杨氏子等;此外还有艺术、神话类主题的。这些丰富多彩的主题,在教学上所用的策略应当有所区别。
小学生处于可塑性强的心理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充满激励意义的文言故事去启发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也当因主题之不同而求异——有的需要读中思辨,有的需要讲述故事,有的需要朗读想象。
学习品质主题的文言文在小学文言文中所占分量最大。这类文章大多描写古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情景。虽是古代,但人物的学习环境、方法、态度、意志方面,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车胤的“家贫不常得油”,能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对比之中懂得珍惜;学下棋时“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表现,也会让学生对号入座得到警示。学习此类文言文,在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要学会抓住关键句子串联故事,并由此展开想象谈体会。如《学弈》中的“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中心,此言是孟子之问,也是“其一人”之问,更应是读者之问。
为人品质主题的文章,以夸张和讽刺的反面人物为典型。“宋人有耕者”,不耕而待兔,最终“身为宋国笑”;“楚人”要“鬻盾与矛”,最终“弗能应也”。寓理于言,故事夸张有趣,只为让道理更加鲜明而深刻。此类文言文,须让学生学会讲故事,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白话)讲文言文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两方面的点拨,一是不断强化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一是不断引发学生想象,让故事精彩(夸张)的部分更加精彩(夸张),加入人物言行的想象。这样既能让文言故事生动地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又能让学生从中悟理,形成品质。
处事智慧主题的文言故事,说教的成分更少,只要学生能够把文言文的句子意思读懂,那么故事中所包含的智慧往往也就不言而喻了。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生活中关于观察和思考的智慧,在王戎的“不取”之行动和他的言语之中表现出来。教学此类文章,往往需要抓住文章中描写人物行动与语言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在朗读中想象人物的形象,感受人物的智慧。
3.因文体而辟径
文言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传、序、文、记、论、书、赋、说、表、铭等,还有神话、寓言。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大多节选自某些小说、人物传记等,还有神话、寓言,甚至还有题跋(《书戴嵩画牛》)。“文言文教学由于文体不同,关键词句的着眼点也各异。”不仅如此,各种体裁的文本读起来的滋味各不相同。如若教学都是逐字逐句地分析,最后感悟文章道理,就显得僵化而枯燥,必定索然无味,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了。教师要做的便是,根据不同文体辟蹊径、通幽径。
寓言故事极尽夸张,讲故事是好办法(前文已经例谈,此处不再赘述),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也可通过想象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杨氏之子》《王戎不取道旁李》等文,选自《世说新语》的笔记小说,既有真实人物可考,又充满传奇性质,教学中可紧扣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在情节“反转”之处探寻智慧,品出故事趣之所在。
《书戴嵩画牛》虽属题跋,但也从叙事中见理,亦是趣味盎然,文末点睛之语“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既有小说的精彩情节,也有寓言的寓理于言。教学中可抓住牧童的“拊掌大笑”,引導学生想象“他会笑谁”,融合“事”与“理”,感受艺术中的生活气息。《少年中国说》既有议论文的特点,又有散文之优美,更有诗词的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须灵活处理。
以上策略,仅为备课之大抵方向及思路,虽然分而述之,但也并不一定是非此即彼。在不同年级、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区别对待之中,有些策略是可以一以贯之的。譬如想象、讲故事等方法,在文言文的阅读中都可以使用,只不过越到高年级,越应适当提高一些要求。此外,无论选择何种策略,都不应该忽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字意义、文学形式以及文化历史的定位。唯如此,小学文言文教学才能呈现出应有的特点和景观。
《纲要》中同样指出: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而文言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留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印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上佳材料。本次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以著名人物轶事和寓言故事为主,比如《司马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是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则是寓言故事的代表。此外也有一些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和语录类的古文(如《古人谈读书》)。这些篇目文质兼美,浅近有趣,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那么,该如何定位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如何选择教学策略?这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课题。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定位
作为传统文化遗产之一,文言文本身就自带魅力光环,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富有韵味,长短句错落有致,对仗成篇;在内容上“相当丰富,涉及文、言、历史、文化诸多方面”。而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定位小学文言文教学时,既要关注古文字承载的意义,也要关注文学形式蕴含的审美,更要关注文化精华具备的育人功能。
1.文字意义的适当发掘
当然,这些文言文的读者是小学生,过度的文字意义发掘显然是不应该的。表1所列内容,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一个参考。
在当前的识字教学中,以字理为手段的识字方法较为普遍。在诸多的古今异义的汉字里,古义往往是汉字的本义所指,也是字理所指。通过文言文学习汉字,往往更容易抵达汉字本义所指,更接近先人的文化。
2.文学形式的适量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本都是文学类文本。“文学形式本身也是一种认知结构,在阅读的时候,除了对故事内容的吸收,还潜在地吸收了形式所承载的认知方式。”学生在阅读白话文学作品的时候,大多对故事内容以及对其所承载的认知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文言文产生的时间距离学生当前的生活十分遥远,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正在于透过这种特殊的、与白话文一脉相承的语言形式,去感受古代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魅力,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是文学类文本,且都十分贴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类文本“大都通过个别叙述,讲述一个一般性的道理。这种道理是用文学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表达言简意赅,而且往往通过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人手”同。这一点,在统编教材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其选人的课文文学体裁多样,如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历史人物故事《司马光》,事理类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等等,都呈现出美好的文学意味,用美好的文学语言传递着深刻的道理;且大多是一事一理的文学表达形式,既有文学之品味,能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感受人物的形象,又能用其简洁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从中悟得深刻的道理。适量的语言形式认知,既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储备,又可为学生将来进入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3.文化历史的适度熏陶
接受文化历史熏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小开始。“一是通过浸润,让孩子们学做一个好人,将来做一个好公民;二是慢慢让孩子们懂得并喜爱中国文化,将来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纲要》指出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落地?语文教学就是主阵地之一。因为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个汉字中都跳动着先人的脉搏,每一个汉字都在述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尤其是文言文,最贴近先人的社会生活,最贴近先人的心灵世界。
学习文言文“对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传承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能透过这些文本,看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更应适度熏陶,循循善诱,使学生从文本中的人物、事物身上感受厚重的文化气息:既有车胤家贫志坚、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也有李白在“铁杵磨针”中感悟到的持之以恒;既有《学弈》这样专心致志、乐于探究的求学态度,也有《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生活智慧;既有《司马光》《杨氏之子》的聪慧机巧的正面形象,也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这类说话做事的反面教材……这些都是先人们在不断的求学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道理,既能引领当代的小学生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养成必备的品质,也能带领他们在生活中掌握一些关键的能力。这不正是核心素养的本质所在吗?
这种教化更多的是熏陶,并不是机械的说教。适度熏陶,要求教师把握学习的尺度,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字意义、文学形式的基础上,走进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学殿堂。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文言文大量进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现代文还存在困难,学习文言文就显得更加不易。因此,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定位,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
1.因學段而定标
小学阶段跨年龄段长,分三个学段,三个学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迥异。因此,教师须因“段”定标,有的放矢。
以“理解文言文的句子意思”这一目标为例,三个学段有相同之处,那就是要求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但对怎么“说一说”的要求不同。第二学段,每一册都有文言文。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借助注释、看插图、联系语境、组词等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四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在课后习题中还编排了以扩词(组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练习,借此掌握一定的方法(见表2)。第三学段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借助注释、插图、组词等方法,还必须能较熟练地借助语境、资料等,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些资料,部分源于教材内编排的资料,如《伯牙鼓琴》之后的“资料袋”;另外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课外资料,来帮助理解相关的文章。 再如,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个目标,也须因年级而异。第二学段的文言文学习,更多的是通过文言文这个时光隧道,去感受车胤、李白、司马光、王戎等历史人物耳熟能详的故事,从而爱上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第三学段,学生要能在学习中主动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在故事中留下的印记,如《伯牙鼓琴》中的“知音文化”,《学弈》《古人谈读书》中的儒家文化等。
2.因主题而设法
统编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主题多样,有突出学习品质方面的,如勤奋、刻苦、好问、善思、专心、坚持、实事求是等;有为人品质方面的,如言行一致、自食其力等;有处事智慧方面的,如立于机智的司马光、善于思考的王戎、聪慧机敏的杨氏子等;此外还有艺术、神话类主题的。这些丰富多彩的主题,在教学上所用的策略应当有所区别。
小学生处于可塑性强的心理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充满激励意义的文言故事去启发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也当因主题之不同而求异——有的需要读中思辨,有的需要讲述故事,有的需要朗读想象。
学习品质主题的文言文在小学文言文中所占分量最大。这类文章大多描写古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情景。虽是古代,但人物的学习环境、方法、态度、意志方面,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车胤的“家贫不常得油”,能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对比之中懂得珍惜;学下棋时“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表现,也会让学生对号入座得到警示。学习此类文言文,在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要学会抓住关键句子串联故事,并由此展开想象谈体会。如《学弈》中的“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中心,此言是孟子之问,也是“其一人”之问,更应是读者之问。
为人品质主题的文章,以夸张和讽刺的反面人物为典型。“宋人有耕者”,不耕而待兔,最终“身为宋国笑”;“楚人”要“鬻盾与矛”,最终“弗能应也”。寓理于言,故事夸张有趣,只为让道理更加鲜明而深刻。此类文言文,须让学生学会讲故事,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白话)讲文言文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两方面的点拨,一是不断强化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一是不断引发学生想象,让故事精彩(夸张)的部分更加精彩(夸张),加入人物言行的想象。这样既能让文言故事生动地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又能让学生从中悟理,形成品质。
处事智慧主题的文言故事,说教的成分更少,只要学生能够把文言文的句子意思读懂,那么故事中所包含的智慧往往也就不言而喻了。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生活中关于观察和思考的智慧,在王戎的“不取”之行动和他的言语之中表现出来。教学此类文章,往往需要抓住文章中描写人物行动与语言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在朗读中想象人物的形象,感受人物的智慧。
3.因文体而辟径
文言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传、序、文、记、论、书、赋、说、表、铭等,还有神话、寓言。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大多节选自某些小说、人物传记等,还有神话、寓言,甚至还有题跋(《书戴嵩画牛》)。“文言文教学由于文体不同,关键词句的着眼点也各异。”不仅如此,各种体裁的文本读起来的滋味各不相同。如若教学都是逐字逐句地分析,最后感悟文章道理,就显得僵化而枯燥,必定索然无味,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了。教师要做的便是,根据不同文体辟蹊径、通幽径。
寓言故事极尽夸张,讲故事是好办法(前文已经例谈,此处不再赘述),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也可通过想象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杨氏之子》《王戎不取道旁李》等文,选自《世说新语》的笔记小说,既有真实人物可考,又充满传奇性质,教学中可紧扣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在情节“反转”之处探寻智慧,品出故事趣之所在。
《书戴嵩画牛》虽属题跋,但也从叙事中见理,亦是趣味盎然,文末点睛之语“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既有小说的精彩情节,也有寓言的寓理于言。教学中可抓住牧童的“拊掌大笑”,引導学生想象“他会笑谁”,融合“事”与“理”,感受艺术中的生活气息。《少年中国说》既有议论文的特点,又有散文之优美,更有诗词的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须灵活处理。
以上策略,仅为备课之大抵方向及思路,虽然分而述之,但也并不一定是非此即彼。在不同年级、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区别对待之中,有些策略是可以一以贯之的。譬如想象、讲故事等方法,在文言文的阅读中都可以使用,只不过越到高年级,越应适当提高一些要求。此外,无论选择何种策略,都不应该忽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字意义、文学形式以及文化历史的定位。唯如此,小学文言文教学才能呈现出应有的特点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