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叶昌炽有一书,题名《语石》,我这里将这一题名反过来,说“石语”。沉默的石头不会说话,何来石语?翻检文献,发现真有石头说话的记载。《左传》昭公八年载:
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怨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
冯,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云:“谓有物凭依之而言也。《汉书·五行志》作‘神或冯焉’,《说苑·辨物篇》作‘有神冯焉’。”《新唐书·五行志》二:“ 广明元年,华岳庙玄宗御制碑隐隐然有声,闻数里间,浃旬乃止。近石言也。”
大自然造化的岩石,总让人产生几分神秘与敬畏。沉静的石头,如果由于风雨雷电或火山地震发出一些声响,古人或附会为神凭石而言。
由于对石头拥有这样的神秘与敬畏,发声的石头会被视为石言。不限于实际发声,给不会说话的石头上刻了字,也使石头有了话语。我要说的,是这一种石头话语,故曰“石语”。
说到刻字的石头,便会马上联想到大量出土或存世的碑志题名。的确,这就是石头的话语,是撰写的人为石头赋予的话语,可以称之为石上人语。还有一种“石语”,则貌似天声。日本有家百年大报《朝日新闻》,每天第一版下面有不足两百字的编辑手记,叫作“天声人语”,是对当天新闻的简要概括和抒发的感慨。上面说到的两种石语,正可以划分为天声和人语。作为碑志题名的石刻属于人语,那么天声又是哪一类石刻呢?熟悉秦汉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跟秦始皇之死有关系的那块石头吧。原始记载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樂,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秦始皇比较迷信,一直让人为他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一句“始皇帝死而地分”,让他郁郁不乐。秦始皇迷信,《史记》的载笔者司马迁却不迷信,在这里直接就写上了是黔首,也就是老百姓刻的这几个字。嬴政自称始皇帝,他也给晒得黑黑的老百姓起了个黔首的名字。不过,在刻字的当时,一般人可能不会这么认为,何况这块巨石又是来自天外的陨石。这几个字的显现,便让很多人认为是上天的意志。碰巧,第二年,公元前二一0年,秦始皇便果真病死在巡行的途中。又过一年,陈胜、吴广暴动发生,天下大乱。真像是应验了这句天声般的石语。
其实,这句石语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修骊山陵,修万里长城,还南北征伐,长年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被征发劳役、兵役,社会不动乱才怪。这就是“始皇帝死而地分”的石语出现的背景。反抗秦始皇暴政的民众或图谋复国的六国旧贵族,采用了假托石语神言的方式,进行反秦宣传。上天或神祇从来就是双刃剑,就是说神道设教,既可用来正面树立权威,也可用于批判的天谴,更可以用作政治角逐的宣传动员。前面所引《左传》“石不能言,或冯焉”,亦此之谓也。只不过凭者非神,而是操作之人。
时光飞逝一千年,到了宋代,我们又看到了这种石语。宋人李焘编纂的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于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载:
癸巳,嘉州言夹江县弱漹镇民王诣得玄石二,皆有丹文,其一云“君王万万岁”,其一云“赵二十一帝”,缄其石来献。
又于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六月甲戌条载:
先是,舒州怀宁县有老僧过民柯萼家,率萼诣万岁山取宝,僧以杖于古松下掘得黝石,上刻志公记云:“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赵号二十一帝,敬醮潜山九天司命真君,社稷永安。”僧忽不见,萼以石刻来献。于是诏舒州修司命真君祠,黄门綦政敏往督其役,总成六百三十区,号曰“灵仙观”。
对于后一条记载,《宋史》卷四《太宗纪》于太平兴国七年三月也略有述及:“是月,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宋史》所记石刻文字与《长编》略异。清人赵绍祖《金石学三种》于《宋天柱山灵仙观记》条内所记石刻文字,又与《宋史》和《长编》不同:“吾观四五朝后,次甲子年,赵号太平,二十一帝。”三种对石语文字的记载都有错误,综合起来,应当是:“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赵号太平,二十一帝。敬醮潜山九天司命真君,社稷永安。”
《长编》卷二十的石语和这段石语,对于宋太宗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太平兴国四年献上的两块丹文石语,无论是“君王万万岁”,还是“赵二十一帝”,既是对宋太宗的歌颂,又是面临北方辽朝压力,宋朝对正统的宣示。值得注意的是献上丹文石语的年份,太平兴国四年,公元九七九年。这是宋太宗平北汉,完成全国基本统一的年份。元人陈桱编纂《通鉴续编》,以宋为正统,但却不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算起,而是从完成全国基本统一的太平兴国四年开始。在陈桱看来,在没有完成全国统一之前,尽管宋朝已经建立,但与五代十国时期无异,不过是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当时一个叫张绅的人为《通鉴续编》写序就说:“其凡以为宋自建隆至宋太平兴国四年,灭汉之后,天下混一,斯时为有统,亦犹晋之后,南北为无统,至隋、唐而为有统耳。”又说:“太平兴国四年,无异于五代,故但以甲子书。四年已后,方系之统,以比汉、唐。”没有辉煌的建国功业,又是以“烛影斧声”这种非常方式即位的宋太宗,平北汉,完成统一,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这两块丹文石语,即使不是出自宋太宗本人的授意,也是揣摩透了太宗心思的臣子所为。
另一块白文石语就更重要了。从两块石语都有“二十一帝”的表述看,二者有着内在联系,应当是在不同时期相同的人授意而为。或许是觉得前几年那块丹文石语表述得还不充分和清楚,这块白文石语就直接写上了“丙子”和“太平”的字样。丙子为公元九七六年,是宋太宗即位之年,而太平则是指宋太宗的第一个年号“太平兴国”。平北汉后,宋太宗想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建立不世武功,不料武运不竞,连遭惨败,转而内敛,走向文治,组织编写的几部大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都冠以“太平”。太平,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通过白文石语表达的天意,宋太宗实际是在洗刷“烛影斧声”的疑惑之后,高调地宣示正统。
熟悉宋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加上流亡的两个童子,宋朝满打满算也不过是登场过十八位皇帝,并没有“二十一帝”。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包括伪造石语之人。不过,历史则会为现实提供参照。刚刚消亡了几十年的庞大帝国唐王朝,一直是宋朝人向往和效法的对象。比如元丰改制,在形式上就是对唐朝官制的理想化回归。唐朝就出现过二十一帝。那么,按照宋朝人的愿景,宋朝也应当是二十一帝。这样的表述,正反映了制造石语之人对历史发展的未知。宋太宗最为景仰唐太宗,言行处处模仿。正因如此,死后被冠以“太宗”的庙号。因此说,“二十一帝”的石语表述,也让宋太宗摆脱不了授意伪造之嫌。
当然借上天之口的神道设教,即使不用石语,也有其他的发声方式。帛书也是方式之一。陈胜、吴广暴动,就伪造了“陈胜王,大楚兴”的鱼腹书。宋太宗的儿子真宗和他的大臣们,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这一和平条约尽管给宋辽两国带来了百年和平,但也让传统的华夷观遭受到极大的冲击。为了解消“天有二日”的困扰,维持宋朝的中国地位,达到心理平衡,同时也宣示真宗非长而立的正统,伪造了黄帛天书。天书中就有这样的表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恒即宋真宗赵恒。
“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历朝历代,在政治场域,从来就没有严格遵循过孔夫子的这一教诲。石语天书,此其证也。
不仅如流行歌曲所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在漫长的历史上,沉默的石头也会表述政治话语。无论是涉内还是涉外,政治的话语,人不便言,或觉得人言无力,便把神请出来代言,于是便有了石语天书的出现。
石言于晋魏榆。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雕尽,怨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
冯,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云:“谓有物凭依之而言也。《汉书·五行志》作‘神或冯焉’,《说苑·辨物篇》作‘有神冯焉’。”《新唐书·五行志》二:“ 广明元年,华岳庙玄宗御制碑隐隐然有声,闻数里间,浃旬乃止。近石言也。”
大自然造化的岩石,总让人产生几分神秘与敬畏。沉静的石头,如果由于风雨雷电或火山地震发出一些声响,古人或附会为神凭石而言。
由于对石头拥有这样的神秘与敬畏,发声的石头会被视为石言。不限于实际发声,给不会说话的石头上刻了字,也使石头有了话语。我要说的,是这一种石头话语,故曰“石语”。
说到刻字的石头,便会马上联想到大量出土或存世的碑志题名。的确,这就是石头的话语,是撰写的人为石头赋予的话语,可以称之为石上人语。还有一种“石语”,则貌似天声。日本有家百年大报《朝日新闻》,每天第一版下面有不足两百字的编辑手记,叫作“天声人语”,是对当天新闻的简要概括和抒发的感慨。上面说到的两种石语,正可以划分为天声和人语。作为碑志题名的石刻属于人语,那么天声又是哪一类石刻呢?熟悉秦汉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跟秦始皇之死有关系的那块石头吧。原始记载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樂,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秦始皇比较迷信,一直让人为他寻找长生不老的灵药。一句“始皇帝死而地分”,让他郁郁不乐。秦始皇迷信,《史记》的载笔者司马迁却不迷信,在这里直接就写上了是黔首,也就是老百姓刻的这几个字。嬴政自称始皇帝,他也给晒得黑黑的老百姓起了个黔首的名字。不过,在刻字的当时,一般人可能不会这么认为,何况这块巨石又是来自天外的陨石。这几个字的显现,便让很多人认为是上天的意志。碰巧,第二年,公元前二一0年,秦始皇便果真病死在巡行的途中。又过一年,陈胜、吴广暴动发生,天下大乱。真像是应验了这句天声般的石语。
其实,这句石语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修骊山陵,修万里长城,还南北征伐,长年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被征发劳役、兵役,社会不动乱才怪。这就是“始皇帝死而地分”的石语出现的背景。反抗秦始皇暴政的民众或图谋复国的六国旧贵族,采用了假托石语神言的方式,进行反秦宣传。上天或神祇从来就是双刃剑,就是说神道设教,既可用来正面树立权威,也可用于批判的天谴,更可以用作政治角逐的宣传动员。前面所引《左传》“石不能言,或冯焉”,亦此之谓也。只不过凭者非神,而是操作之人。
时光飞逝一千年,到了宋代,我们又看到了这种石语。宋人李焘编纂的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于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载:
癸巳,嘉州言夹江县弱漹镇民王诣得玄石二,皆有丹文,其一云“君王万万岁”,其一云“赵二十一帝”,缄其石来献。
又于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六月甲戌条载:
先是,舒州怀宁县有老僧过民柯萼家,率萼诣万岁山取宝,僧以杖于古松下掘得黝石,上刻志公记云:“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赵号二十一帝,敬醮潜山九天司命真君,社稷永安。”僧忽不见,萼以石刻来献。于是诏舒州修司命真君祠,黄门綦政敏往督其役,总成六百三十区,号曰“灵仙观”。
对于后一条记载,《宋史》卷四《太宗纪》于太平兴国七年三月也略有述及:“是月,舒州上玄石,有白文曰‘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宋史》所记石刻文字与《长编》略异。清人赵绍祖《金石学三种》于《宋天柱山灵仙观记》条内所记石刻文字,又与《宋史》和《长编》不同:“吾观四五朝后,次甲子年,赵号太平,二十一帝。”三种对石语文字的记载都有错误,综合起来,应当是:“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赵号太平,二十一帝。敬醮潜山九天司命真君,社稷永安。”
《长编》卷二十的石语和这段石语,对于宋太宗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太平兴国四年献上的两块丹文石语,无论是“君王万万岁”,还是“赵二十一帝”,既是对宋太宗的歌颂,又是面临北方辽朝压力,宋朝对正统的宣示。值得注意的是献上丹文石语的年份,太平兴国四年,公元九七九年。这是宋太宗平北汉,完成全国基本统一的年份。元人陈桱编纂《通鉴续编》,以宋为正统,但却不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算起,而是从完成全国基本统一的太平兴国四年开始。在陈桱看来,在没有完成全国统一之前,尽管宋朝已经建立,但与五代十国时期无异,不过是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当时一个叫张绅的人为《通鉴续编》写序就说:“其凡以为宋自建隆至宋太平兴国四年,灭汉之后,天下混一,斯时为有统,亦犹晋之后,南北为无统,至隋、唐而为有统耳。”又说:“太平兴国四年,无异于五代,故但以甲子书。四年已后,方系之统,以比汉、唐。”没有辉煌的建国功业,又是以“烛影斧声”这种非常方式即位的宋太宗,平北汉,完成统一,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这两块丹文石语,即使不是出自宋太宗本人的授意,也是揣摩透了太宗心思的臣子所为。
另一块白文石语就更重要了。从两块石语都有“二十一帝”的表述看,二者有着内在联系,应当是在不同时期相同的人授意而为。或许是觉得前几年那块丹文石语表述得还不充分和清楚,这块白文石语就直接写上了“丙子”和“太平”的字样。丙子为公元九七六年,是宋太宗即位之年,而太平则是指宋太宗的第一个年号“太平兴国”。平北汉后,宋太宗想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建立不世武功,不料武运不竞,连遭惨败,转而内敛,走向文治,组织编写的几部大书,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都冠以“太平”。太平,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通过白文石语表达的天意,宋太宗实际是在洗刷“烛影斧声”的疑惑之后,高调地宣示正统。
熟悉宋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加上流亡的两个童子,宋朝满打满算也不过是登场过十八位皇帝,并没有“二十一帝”。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包括伪造石语之人。不过,历史则会为现实提供参照。刚刚消亡了几十年的庞大帝国唐王朝,一直是宋朝人向往和效法的对象。比如元丰改制,在形式上就是对唐朝官制的理想化回归。唐朝就出现过二十一帝。那么,按照宋朝人的愿景,宋朝也应当是二十一帝。这样的表述,正反映了制造石语之人对历史发展的未知。宋太宗最为景仰唐太宗,言行处处模仿。正因如此,死后被冠以“太宗”的庙号。因此说,“二十一帝”的石语表述,也让宋太宗摆脱不了授意伪造之嫌。
当然借上天之口的神道设教,即使不用石语,也有其他的发声方式。帛书也是方式之一。陈胜、吴广暴动,就伪造了“陈胜王,大楚兴”的鱼腹书。宋太宗的儿子真宗和他的大臣们,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这一和平条约尽管给宋辽两国带来了百年和平,但也让传统的华夷观遭受到极大的冲击。为了解消“天有二日”的困扰,维持宋朝的中国地位,达到心理平衡,同时也宣示真宗非长而立的正统,伪造了黄帛天书。天书中就有这样的表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恒即宋真宗赵恒。
“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历朝历代,在政治场域,从来就没有严格遵循过孔夫子的这一教诲。石语天书,此其证也。
不仅如流行歌曲所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在漫长的历史上,沉默的石头也会表述政治话语。无论是涉内还是涉外,政治的话语,人不便言,或觉得人言无力,便把神请出来代言,于是便有了石语天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