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而立”,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经过30年投身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不懈努力,海南实现了从边陲小岛向国际旅游岛的蜕变,成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
其实,海南岛的开发建設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受到中央的关注。海南,扼守海上丝绸之路要冲。建省之前,它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国防前哨,资源富饶,却较落后封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进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了给改革寻找突破口,相继在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地方设立经济特区。海南岛的开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破题。1980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并形成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
1983年二三月间,国务院连续三次召开了研究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的座谈会,并形成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明确提出了“以实行对外开发促进岛内开发的方针”。从此,海南的开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初,从厦门视察回到北京后不久,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座谈时指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第一次向外界提出了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设想:“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10个月后,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十万人才过海峡”
海南成立经济特区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进第10个年头,一大批投资者和创业者踌躇满志,被海南的特区政策所吸引,来到天涯海角。从1987年秋季到1988年夏季,琼州海峡的渡轮上,突然间多了很多异乡人。这一景象后来被称为“十万人才过海峡”。
最早的“闯海人”,是一批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社会资源的改革弄潮儿,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35岁以下的占85%,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他们把大胆的创意、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带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第一批“闯海人”的故事,至今还在中国市场大潮中延续。地产界明星企业家冯仑和潘石屹,都是在海南起家的。陕西人冯仑从政府机关下海,1991年在海南领导创立海南万通,开启了他个人和整个中国房产开发的大时代。出生于甘肃天水农村的潘石屹,也随着“十万人才过海峡”的人潮来到海南,加入万通。后来,冯仑、潘石屹等从海南起家的中国第一批房产开发大鳄,在商场上演绎出各自的精彩。
冯仑将记录自己商业经历的一本书取名为《野蛮生长》,他曾回忆说,当时的海南热闹异常,杂乱得像个大县城。潘石屹也回忆道: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
“摸着石头过河”
办省级经济特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海南要“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建省之初,海南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多项领风气之先的改革,成了全国改革的试验场。
1988年,海南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架构,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1991年,率先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1993年,率先推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和机动车燃油附加费改革。2004年,率先取消农业税。
1990年,国务院批准,外国人可在海口或三亚办理入境签证,海南成为了国内率先实行落地签证的地区。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会址。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赋予海南省26国免签证政策。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公安部和国家移民管理局决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在海南实施59国免签证政策。
如今,海南开放的一举一动,都不再是“孤悬海外”的“试验场”,而是国家开放的排头兵。
(综合《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
其实,海南岛的开发建設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受到中央的关注。海南,扼守海上丝绸之路要冲。建省之前,它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国防前哨,资源富饶,却较落后封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进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了给改革寻找突破口,相继在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地方设立经济特区。海南岛的开发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破题。1980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并形成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
1983年二三月间,国务院连续三次召开了研究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的座谈会,并形成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明确提出了“以实行对外开发促进岛内开发的方针”。从此,海南的开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4年初,从厦门视察回到北京后不久,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座谈时指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第一次向外界提出了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设想:“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10个月后,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十万人才过海峡”
海南成立经济特区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进第10个年头,一大批投资者和创业者踌躇满志,被海南的特区政策所吸引,来到天涯海角。从1987年秋季到1988年夏季,琼州海峡的渡轮上,突然间多了很多异乡人。这一景象后来被称为“十万人才过海峡”。
最早的“闯海人”,是一批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社会资源的改革弄潮儿,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35岁以下的占85%,具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他们把大胆的创意、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带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第一批“闯海人”的故事,至今还在中国市场大潮中延续。地产界明星企业家冯仑和潘石屹,都是在海南起家的。陕西人冯仑从政府机关下海,1991年在海南领导创立海南万通,开启了他个人和整个中国房产开发的大时代。出生于甘肃天水农村的潘石屹,也随着“十万人才过海峡”的人潮来到海南,加入万通。后来,冯仑、潘石屹等从海南起家的中国第一批房产开发大鳄,在商场上演绎出各自的精彩。
冯仑将记录自己商业经历的一本书取名为《野蛮生长》,他曾回忆说,当时的海南热闹异常,杂乱得像个大县城。潘石屹也回忆道: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
“摸着石头过河”
办省级经济特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海南要“摸着石头过河”,趟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建省之初,海南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多项领风气之先的改革,成了全国改革的试验场。
1988年,海南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架构,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1991年,率先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1993年,率先推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和机动车燃油附加费改革。2004年,率先取消农业税。
1990年,国务院批准,外国人可在海口或三亚办理入境签证,海南成为了国内率先实行落地签证的地区。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会址。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赋予海南省26国免签证政策。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公安部和国家移民管理局决定自2018年5月1日起,在海南实施59国免签证政策。
如今,海南开放的一举一动,都不再是“孤悬海外”的“试验场”,而是国家开放的排头兵。
(综合《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