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渗透生物学与社会及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教师应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教师要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二、发挥生物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生物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它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青霉素的发现,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等,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教师可以由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结合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
  
  (一)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师通过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请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关心家长的饮食,在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和亲情方面的沟通;在介绍眼和视觉时,教师对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进行介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懂得爱、尊重和理解;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知识点里,教材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植物不仅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而且给予了人们无限美的享受,让学生对生命有了更好的理解,懂得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
  2.联系当前最新生物科技成果。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必须呼唤人文精神,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
  3.拓展教材文本,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话题。
  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真正的人性因素。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在教学《开花和结果》一节时,教师就可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来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融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学生通过抒发情怀,其爱花、护花的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建立。
  
  (三)通过学科评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同样离不开正确的学科评价,但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不容易,若以“一考定分数”的方式进行,虽然操作简单,但是“篡改”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因此人文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用定量的方法简单概括的评价,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多样化评价。首先,评价主体可以由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等共同组成,这样便于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多元地进行。其次,评价方式可以是连续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个人成长记录、书面测试等方法,这样便于对学生进行全程性过程的评价。最后,评价结果可效仿“学生的品德评语”做法,用激励性的语言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
  事实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互为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师只有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生物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培养人文精神,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真正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采取了很多政策,并且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相比差距仍然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不仅能营造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但在历史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定位于何种角色?我认为,教
学位
当前,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而形成的各种问题,给农村教育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面对现状,在应对当前国际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解决农村教育教学的困境,必须全社会共同关注。
教育者普遍认为,物理方面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对如何培养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将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动机激发、方法训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序列的“学思维”活动课,对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一、科学思维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科学思维可以分为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三种基本形式。科学抽象思维是以科学概念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科学形象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生物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有些乡镇学校在高考验收成绩的时候考得比城市学校好, 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教师学历高或能力强,这些学校的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恐怕离许多的城市学校教师相差甚远,办学条件也有限,但这些教师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改善。由此可见,提
一、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1.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无法得到充分展示,例如,初中化学中水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分子运动、化学反应等实验的实质,初中生仅凭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如果通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
背景:焦虑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且常伴明显的胃肠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脑-肠轴中肠源性肽类物质胃促生长素(ghrelin,GH)结合其1a型受体对HPA轴有正向激活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