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政务的公开,强化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本文就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对策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绩效 审计 现状 方法
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的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同时,它还可以促使管理公共资源的个人和单位能够对其行为负责任。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围绕政府的职责和行为,对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务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监督政府部门所管理的公共资源或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1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绩效审计,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我国绩效审计虽起步较晚,但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政府政务公开的趋势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公布,审计工作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目标。结合我国目前的绩效审计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我国实行国家审计制度至今仅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绩效审计则更是刚刚起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应对被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但这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法律依据,缺少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指导绩效审计目标与范围的确定、审计方法的选择采用等具体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未能给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个足够坚固的社会法律平台。
1.2没有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方法。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只能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审计经验去探索,加大了审计风险。
1.3我国审计人员的配置缺乏复合性。由于绩效审计对象评价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对审计人员业务、分析能力的要求特别高,除财务审计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律等综合知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审计、会计及工程专业,难以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而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有着比西方各国更加广泛的审计领域,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也就显得更为迫切。
1.4国家审计工作要求高、任务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政府投入的急剧增加,国家审计的任务与日剧增,审计人员的力量并没有相应增加,造成目前审计人员疲于完成审计项目,缺少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探讨绩效审计方法,提升绩效审计水平,这无形中降低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解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的对策
2.1建立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最关键的一环,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并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审计对象、目的、程序、报告基本形式等做出具体规定,使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
2.2统一制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应根据绩效审计项目的行业、领域进行适当划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配套的评价标准。此外,在国内广泛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从理论上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的路子、方法,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试点项目,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2.3改善审计人员结构,增强审计力量。首先,审计人员配置应合理化、多元化。在今后吸纳审计人员方面应注重审计人员的整体结构,同时对非财经类人员也应进行适当的财经知识培训,使其更能胜任绩效审计的工作任务。其次,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综合培训。围绕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和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此外,各审计机关也可根据本地区绩效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对部分无法在短期内满足绩效审计需求的人才,可以向社会招募对口人才设立专家库,弥补审计队伍专业知识和专家力量的不足。
3 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初步探讨
3.1准确选定绩效审计项目
我们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预计的审计效果;(2)资金规模;(3)管理风险;(4)影响力;(5)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一般来说,预计审计效果大、资金规模大、管理风险大、影响力强、审计成本低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绩效审计的成效最佳。
3.2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行动的先导,由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综合性强,没有现成的理论操作指南,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更需要在充分的审前调查和审计组成员共同商讨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审计项目和审计目标制定出更为周密细致的审计方案,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内容具体、详尽,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审计方法,并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分析方法,以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随意性。
3.3注重审计资料的收集
政府绩效审计综合性强取证范围广,需要有大量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如:评价被审计单位支出是否节约、投入是否高效、目标是否达到,评价政府投资项目是否可行、建设是否成功、成本是否合理、建成效果是否明显等都必须辅之以翔实、确凿的证据;需要多渠道获取审计证据,如:审计调查取证、由被审计单位提供、向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获取等;需要获取多种形式的审计证据,如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统计数据等。因此,我们要转变审计思路,灵活运用各种取证方法从各方面收集审计证据,所获取的数据,应充分、可靠、有效、相关、合理,尤其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要注入更多的精力。
3.4坚持审计与调查分析相结合
政府绩效审计是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政府投资项目和经济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的过程,要做到传统审计方法与各种调查分析方法相结合。绩效审计综合性强,需要多渠道收集证据,要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方式,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座谈会、询问、公开征求意见等,每一种调查方法都各有优缺点,要结合运用,并按照各审计阶段的需要分别进行审前、审中、审后的调查。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净现值法、抽样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需要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还要运用非统计抽样分析技术、业务测试、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方法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3.5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一个项目的精华和总结,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更能反映出审计的成果,扩大审计影响面。首先,绩效审计不能只罗列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处罚情况,要从经济、效率、效果性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次,应指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体制、资源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此外,对取得的成绩和有利影响也要进行揭示和分析,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肯定成绩,全面地对审计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晓滨、关克娇,《绩效审计之我见》
2 陈亚文、侯宝东,《现代绩效审计及其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的运用》
3 王利军,《关于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绩效 审计 现状 方法
绩效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资源的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同时,它还可以促使管理公共资源的个人和单位能够对其行为负责任。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围绕政府的职责和行为,对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务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监督政府部门所管理的公共资源或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1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绩效审计,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我国绩效审计虽起步较晚,但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政府政务公开的趋势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公布,审计工作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目标。结合我国目前的绩效审计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我国实行国家审计制度至今仅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绩效审计则更是刚刚起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应对被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但这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法律依据,缺少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指导绩效审计目标与范围的确定、审计方法的选择采用等具体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未能给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个足够坚固的社会法律平台。
1.2没有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方法。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只能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审计经验去探索,加大了审计风险。
1.3我国审计人员的配置缺乏复合性。由于绩效审计对象评价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对审计人员业务、分析能力的要求特别高,除财务审计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律等综合知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审计、会计及工程专业,难以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而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有着比西方各国更加广泛的审计领域,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也就显得更为迫切。
1.4国家审计工作要求高、任务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政府投入的急剧增加,国家审计的任务与日剧增,审计人员的力量并没有相应增加,造成目前审计人员疲于完成审计项目,缺少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探讨绩效审计方法,提升绩效审计水平,这无形中降低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解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的对策
2.1建立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最关键的一环,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并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审计对象、目的、程序、报告基本形式等做出具体规定,使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
2.2统一制定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绩效审计对象千差万别,应根据绩效审计项目的行业、领域进行适当划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配套的评价标准。此外,在国内广泛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从理论上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的路子、方法,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的试点项目,为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2.3改善审计人员结构,增强审计力量。首先,审计人员配置应合理化、多元化。在今后吸纳审计人员方面应注重审计人员的整体结构,同时对非财经类人员也应进行适当的财经知识培训,使其更能胜任绩效审计的工作任务。其次,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综合培训。围绕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和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此外,各审计机关也可根据本地区绩效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对部分无法在短期内满足绩效审计需求的人才,可以向社会招募对口人才设立专家库,弥补审计队伍专业知识和专家力量的不足。
3 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初步探讨
3.1准确选定绩效审计项目
我们在选择绩效审计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预计的审计效果;(2)资金规模;(3)管理风险;(4)影响力;(5)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一般来说,预计审计效果大、资金规模大、管理风险大、影响力强、审计成本低和可操作性强的项目,绩效审计的成效最佳。
3.2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行动的先导,由于政府绩效审计的综合性强,没有现成的理论操作指南,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更需要在充分的审前调查和审计组成员共同商讨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审计项目和审计目标制定出更为周密细致的审计方案,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内容具体、详尽,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审计方法,并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分析方法,以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随意性。
3.3注重审计资料的收集
政府绩效审计综合性强取证范围广,需要有大量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如:评价被审计单位支出是否节约、投入是否高效、目标是否达到,评价政府投资项目是否可行、建设是否成功、成本是否合理、建成效果是否明显等都必须辅之以翔实、确凿的证据;需要多渠道获取审计证据,如:审计调查取证、由被审计单位提供、向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获取等;需要获取多种形式的审计证据,如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统计数据等。因此,我们要转变审计思路,灵活运用各种取证方法从各方面收集审计证据,所获取的数据,应充分、可靠、有效、相关、合理,尤其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要注入更多的精力。
3.4坚持审计与调查分析相结合
政府绩效审计是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政府投资项目和经济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的过程,要做到传统审计方法与各种调查分析方法相结合。绩效审计综合性强,需要多渠道收集证据,要灵活运用多种调查方式,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座谈会、询问、公开征求意见等,每一种调查方法都各有优缺点,要结合运用,并按照各审计阶段的需要分别进行审前、审中、审后的调查。分析也是绩效审计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净现值法、抽样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需要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还要运用非统计抽样分析技术、业务测试、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方法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
3.5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一个项目的精华和总结,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更能反映出审计的成果,扩大审计影响面。首先,绩效审计不能只罗列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处罚情况,要从经济、效率、效果性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次,应指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体制、资源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此外,对取得的成绩和有利影响也要进行揭示和分析,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肯定成绩,全面地对审计项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晓滨、关克娇,《绩效审计之我见》
2 陈亚文、侯宝东,《现代绩效审计及其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的运用》
3 王利军,《关于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