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在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新时期,中共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目标,这其中存在着不少的联系,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两者的辩证关系加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意义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其中所指的上层建筑,既包含人类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也包括生产方式、各种文化成果以及生活方式,因此,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也会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直保持对等的,也就是说,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并不总是相适应的,这也就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证明了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步其实就是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一种不断的适应的过程,也是尊重生产力的客观特点的要求。
我国建国时候经济基础薄弱,封建小农经济和初级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解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没有继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在60年代到80年代社会生产力进步缓慢,直到确立了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发展才真正进入了快车道,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我们当前社会生产力不断继续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随之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正如十九大中所总结的一样,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轉变,从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同不均衡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要求。因此,其中体现的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的的特点就是:不均衡不发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道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分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质就是人类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允许某个国家单独孤立的发展,所有国家、民族无可避免的处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因此,全体人类的命运实质上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个大的语境之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利益观:全球人类的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国际金融安全问题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不是某个国际组织或者某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必须依靠所有国家齐心合力联起手来,才能够维护好人类的共同利益,否则,则会引起广泛的危机和纷争,甚至走向不可控的灾难性后果。
2,全球治理观:目前人类社会的秩序平衡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因为绝大多数国家都只从自己的国家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考量,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军备竞争、政治竞争、经济竞争等等,引发了不少的冲突,事实上,只有让别人感到安全,自己才会是安全的,因此,一个和平的世界必然不可能是激烈军备竞争、政治竞争带来的,只有从人类文明的走向和趋势去互相理解,放眼全球,既追求本国的合理利益,又不忽略他国的合理关切,才能够实现全球政治生态健康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当前人类社会科技进步迅速,生产力不断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巨大额浪费和污染,全体人类必须承担起当代人的责任,在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下,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最理想的目标就是在世界范围解放全人类,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高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实就是为了朝这个理想和目标不断奋斗的一种具体努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质就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文明未来走向做出社会主义模范和借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这两者之间也存在对立的关系,这种对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自身的特色、特殊性;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更多要求我们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回应他国关切,关注人类共同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不仅体现在其目标的统一,还体现在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而提出的,都是根据当前我国生产力的现实特点,着眼未来的发展而提出的,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对当代中国提出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生产力快速发展,才有信心和能力在未来构建起这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有很大的区别、层次和语境也并不一样,甚至关注的领域有一定的对立,但是其实质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要求我国既要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又要积极的寻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和尊重人类的共同需要和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卷2背景,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意义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其中所指的上层建筑,既包含人类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也包括生产方式、各种文化成果以及生活方式,因此,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也会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直保持对等的,也就是说,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并不总是相适应的,这也就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证明了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步其实就是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一种不断的适应的过程,也是尊重生产力的客观特点的要求。
我国建国时候经济基础薄弱,封建小农经济和初级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解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后,生产力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没有继续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在60年代到80年代社会生产力进步缓慢,直到确立了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发展才真正进入了快车道,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我们当前社会生产力不断继续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随之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正如十九大中所总结的一样,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轉变,从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同不均衡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要求。因此,其中体现的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的的特点就是:不均衡不发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色道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分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质就是人类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允许某个国家单独孤立的发展,所有国家、民族无可避免的处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因此,全体人类的命运实质上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个大的语境之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利益观:全球人类的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国际金融安全问题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不是某个国际组织或者某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必须依靠所有国家齐心合力联起手来,才能够维护好人类的共同利益,否则,则会引起广泛的危机和纷争,甚至走向不可控的灾难性后果。
2,全球治理观:目前人类社会的秩序平衡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因为绝大多数国家都只从自己的国家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考量,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军备竞争、政治竞争、经济竞争等等,引发了不少的冲突,事实上,只有让别人感到安全,自己才会是安全的,因此,一个和平的世界必然不可能是激烈军备竞争、政治竞争带来的,只有从人类文明的走向和趋势去互相理解,放眼全球,既追求本国的合理利益,又不忽略他国的合理关切,才能够实现全球政治生态健康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当前人类社会科技进步迅速,生产力不断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巨大额浪费和污染,全体人类必须承担起当代人的责任,在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下,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的能力,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最理想的目标就是在世界范围解放全人类,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高度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实就是为了朝这个理想和目标不断奋斗的一种具体努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质就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文明未来走向做出社会主义模范和借鉴,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这两者之间也存在对立的关系,这种对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自身的特色、特殊性;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更多要求我们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回应他国关切,关注人类共同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统一不仅体现在其目标的统一,还体现在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而提出的,都是根据当前我国生产力的现实特点,着眼未来的发展而提出的,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对当代中国提出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生产力快速发展,才有信心和能力在未来构建起这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有很大的区别、层次和语境也并不一样,甚至关注的领域有一定的对立,但是其实质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要求我国既要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又要积极的寻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和尊重人类的共同需要和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卷2背景,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