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报评论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从主流媒体评论的影响力看,党报评论还存在针对性、时效性、贴近性不强的问题。有些评论不贴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虑,常流于一般化和空泛;有的抓不住社会生活中的关注点,在舆论引导上常常迟一步、慢半拍;有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讲空话大话套话多,故作高深等。要更有效发挥评论引导舆论作用,必须正视、解决这些问题,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当前,媒体评论非常活跃。报纸评论专栏,网站评论板块、论坛、博客等,各种评论观点层出不穷。面对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报评论“领军”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一、转变观念,做到“站得高、跟得紧、贴得近”。党报评论关键是要把权威性、指导性和亲和力、吸引力“有机结合”,少一些“必须要”“一定要”,强调针对性、说服力,平等谈心、以理服人,树立“大评论”理念。无论高端声音、重大时政,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宏观微观问题,都应纳入党报评论的范围。善于运用评论武器,分析和解读各类新闻,“敢说话、快说话、会说话、说准话”,做到“既站得高,也跟得紧、更贴得近”。
二、打造品牌,做到“气势大、切口小、风格活”。面对以新媒体为平台,各类观点相互碰撞、令人眼花缭乱的状况,党报评论亟待树立品牌意识,要尽快拿出能够“吸引人、抓住人、感染人、启迪人”的品牌评论,真正让党报评论发挥引领主流社会价值评判的“领军”作用。一是彰显磅礴大气。使品牌评论既给人有“成竹在胸”的稳重厚实感,又给人以“高瞻远瞩”的精神振奋感。二是突出以小见大。三是力求生动活泼。
三、改进文风,做到选题准、形式新、队伍强。一是围绕中心抓选题。二是改进文风创形式。三是完善机制建队伍。
创新党报评论是适应传媒业深刻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增强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任务。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创新党报评论上有所思、有所求、有所为,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努力在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上有新突破、有新成效。
(摘自《中国记者》 文/汪谷震)
记者的“王权”别滥用
老百姓授予了记者“无冕之王”之称。但如今,有些身处“王位”的人,为抢新闻而忽略新闻真实性,忘掉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记者的“王权”可别滥用。
众所周知,记者又称“无冕之王”。在公眾心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强于网络,这是记者们的殊荣,也是媒体从业者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之源,媒体人应该格外珍惜。反之,如果记者为争取读者的眼球滥用“王权”,老百姓很可能对传统媒体将信将疑,继而损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当下正被热议的“小学生卖淫”事件就是一个极应景的例子。由于记者急于抢新闻的心理,在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逻辑上的精心判断的情况下,就把这一“爆炸性新闻”抛将出来,导致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的“仇权心理”被无限放大,险些造成一桩冤案。
记者个体的职业素养和周围环境是分不开的。一些媒体为“博出位”,片面强调迎合受众,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无冕之王”的权力和地位都是人民给的,但是显然现在有些身处“王位”的人,忘掉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
(摘自《北京晚报》 文/侯江)
媒介融合格局之下传统报业的出路
在媒介融合愈演愈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发展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在未来的媒体生存竞争中获得机会。
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在这种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于创新。传统的机制体制要改革,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办报制度等也需要改革,传统的新闻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手段都需要创新。
出路在于整合。报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发展为报、刊、广、电、户外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方位竞争。所以,我们要化竞争为整合,包括同类媒体的整合、异质媒体的整合以及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整合等。
出路在于融合。几乎所有的报社都依托自己的报纸推出了手机报,创办了新闻网站,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媒体如报纸应多加强与音频、视频、网页等互动性强的数字媒体间的融合。此外,还需打造一批能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一条龙”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网络时代应有“遗忘权”
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无尽的烦恼,并对现行的法律提出了新挑战。
最近,法国有两名议员向议会提出了一个新的法律概念:“数字遗忘权”。具体说来,即个人可以依法要求从网络上删除有关本人的某些行为和言论记录,而不应该事无巨细地被永远“网”住。
“数字遗忘权”概念看起来很合理,但立法专家和网络专家们都认为,要实施却有十分棘手的困难,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那些署名或未署名的论坛帖子;二是在互联网全球普及的形势下,各地如何实现立法的同步与协调合作。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数字遗忘权”这个法律概念,即使有,因为不同文化、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上要取得共识,难度也不小。
(摘自《人民日报》 文/廖先旺)
从主流媒体评论的影响力看,党报评论还存在针对性、时效性、贴近性不强的问题。有些评论不贴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虑,常流于一般化和空泛;有的抓不住社会生活中的关注点,在舆论引导上常常迟一步、慢半拍;有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讲空话大话套话多,故作高深等。要更有效发挥评论引导舆论作用,必须正视、解决这些问题,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当前,媒体评论非常活跃。报纸评论专栏,网站评论板块、论坛、博客等,各种评论观点层出不穷。面对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报评论“领军”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一、转变观念,做到“站得高、跟得紧、贴得近”。党报评论关键是要把权威性、指导性和亲和力、吸引力“有机结合”,少一些“必须要”“一定要”,强调针对性、说服力,平等谈心、以理服人,树立“大评论”理念。无论高端声音、重大时政,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宏观微观问题,都应纳入党报评论的范围。善于运用评论武器,分析和解读各类新闻,“敢说话、快说话、会说话、说准话”,做到“既站得高,也跟得紧、更贴得近”。
二、打造品牌,做到“气势大、切口小、风格活”。面对以新媒体为平台,各类观点相互碰撞、令人眼花缭乱的状况,党报评论亟待树立品牌意识,要尽快拿出能够“吸引人、抓住人、感染人、启迪人”的品牌评论,真正让党报评论发挥引领主流社会价值评判的“领军”作用。一是彰显磅礴大气。使品牌评论既给人有“成竹在胸”的稳重厚实感,又给人以“高瞻远瞩”的精神振奋感。二是突出以小见大。三是力求生动活泼。
三、改进文风,做到选题准、形式新、队伍强。一是围绕中心抓选题。二是改进文风创形式。三是完善机制建队伍。
创新党报评论是适应传媒业深刻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增强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任务。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创新党报评论上有所思、有所求、有所为,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努力在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上有新突破、有新成效。
(摘自《中国记者》 文/汪谷震)
记者的“王权”别滥用
老百姓授予了记者“无冕之王”之称。但如今,有些身处“王位”的人,为抢新闻而忽略新闻真实性,忘掉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记者的“王权”可别滥用。
众所周知,记者又称“无冕之王”。在公眾心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强于网络,这是记者们的殊荣,也是媒体从业者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之源,媒体人应该格外珍惜。反之,如果记者为争取读者的眼球滥用“王权”,老百姓很可能对传统媒体将信将疑,继而损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当下正被热议的“小学生卖淫”事件就是一个极应景的例子。由于记者急于抢新闻的心理,在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逻辑上的精心判断的情况下,就把这一“爆炸性新闻”抛将出来,导致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的“仇权心理”被无限放大,险些造成一桩冤案。
记者个体的职业素养和周围环境是分不开的。一些媒体为“博出位”,片面强调迎合受众,忽视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无冕之王”的权力和地位都是人民给的,但是显然现在有些身处“王位”的人,忘掉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
(摘自《北京晚报》 文/侯江)
媒介融合格局之下传统报业的出路
在媒介融合愈演愈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发展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在未来的媒体生存竞争中获得机会。
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在这种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于创新。传统的机制体制要改革,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办报制度等也需要改革,传统的新闻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手段都需要创新。
出路在于整合。报业市场的竞争,已经发展为报、刊、广、电、户外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方位竞争。所以,我们要化竞争为整合,包括同类媒体的整合、异质媒体的整合以及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整合等。
出路在于融合。几乎所有的报社都依托自己的报纸推出了手机报,创办了新闻网站,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媒体如报纸应多加强与音频、视频、网页等互动性强的数字媒体间的融合。此外,还需打造一批能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一条龙”报道任务的全能型记者。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报》)
网络时代应有“遗忘权”
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无尽的烦恼,并对现行的法律提出了新挑战。
最近,法国有两名议员向议会提出了一个新的法律概念:“数字遗忘权”。具体说来,即个人可以依法要求从网络上删除有关本人的某些行为和言论记录,而不应该事无巨细地被永远“网”住。
“数字遗忘权”概念看起来很合理,但立法专家和网络专家们都认为,要实施却有十分棘手的困难,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那些署名或未署名的论坛帖子;二是在互联网全球普及的形势下,各地如何实现立法的同步与协调合作。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数字遗忘权”这个法律概念,即使有,因为不同文化、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上要取得共识,难度也不小。
(摘自《人民日报》 文/廖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