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水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绘画探索运动,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而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了一种在中国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延伸而成的新流派,并充当着当代审美的独立绘画语言体系。而背后支撑建构起实验水墨的是中国市场经济起步和与外来艺术交互碰撞的背景。此外,实验水墨的变革发展彻底解放了传统水墨的材料,工具,表达形式,同时,也给予了画者全新的情感释放方式。
关键词:实验水墨 水墨 变革 当代审美
中国的实验水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跻身进入了当代艺术的洪流,并在洪流中不断吸收,融合,再创造,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循环完善系统。其中,既包括了表达方式和感受形式的丰富再创造,也包括了科学理念体系的再完备。
一.实验性水墨的定义
(一)实验性水墨的文化背景与经济背景
八十年代初期,十年文革结束,文化艺术迎来了空前的解放,十年压抑下的情感带来了强调以思想和个人观念作为创作首要要义的八五运动思潮,一大批画家,如“池社”创办人宋陵,“厦门达达”成员之一俞晓刚等人开始试图从西方艺术中汲取新鲜养分,为中国传统美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气象,迎来了崭新的文化思潮景观,彻底掀翻了文革时期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一刻板定义。
与此同时,中国兴起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高效的资源配置下满足了人们和社会的需求,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派繁荣的新局面。这一经济基础也为实验水墨(上层建筑)的发展贡献下了一份重要的力量。
(二)实验性水墨的概念
中国的实验水墨是传统中国水墨的一个引申,亦是传统中国水墨的一个变革。二者属性基本一致,如同样使用毛笔,水,墨,宣纸作为基础表现手段,但二者在形态发展道路上却大相径庭。深究之下,实验水墨追求抽象,纯粹式的点线面视觉表达,并试图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一定的距离。
此外,实验水墨更偏向于“西化式”的情感表达。在传统中国画中,人们常以南齐谢赫《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美学评论原则,其中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至于当代实验性水墨则完全跳脱开了以上对水墨画作的审美评价规则,而仅以水墨作为个人情感经历的释放和表达。简而言之,实验水墨包括了以传统中国画材料为基础,并运用极具有个性化的图式手段所进行的主观性观念输出和情感表达。
理论学家皮道坚在《实验水墨回顾展》中对新水墨作了以下解释:实验水墨是一种新的绘画思维形式,是借助了传统精神文本,重建当代水墨画意义背景的水墨画实践。
二.实验水墨的意义
“任何一种语言形态的创造,既是艺术家的需要,又是观赏者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要。”而实验水墨亦不例外。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在《展示形式与中国水墨画的革新》中表明,实验水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图式革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又是对大众要求艺术再现物像的审美习惯的超越。
传统中国水墨讲求继承,延续,强调大量的临摹古迹名画,并以经久不衰的“完美”艺术作品为标杆。然而,目光转向实验水墨。实验水墨以“实验”为重要观点,强调变通,强调推陈出新。实验水墨把实验看作一个创作过程,并不追求于结果,而是着眼于当下各个时刻的尝试,它没有终点也没有目的,不讲求“得失”。这样的观点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固有审美原则,可以被视作是绘画界的一种改造和调整,也使作品的“完美”不再成为绘画的目的,给予了绘画更多的可能。
三.实验水墨个案分析
谈及实验水墨,画评家皮道坚认为,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刘子建,一个是张羽。
(一)刘子建与实验水墨
刘子建作为实验水墨的发起人之一,至今仍坚守以水墨媒材作平面化的图像样式表达。其笔下水墨酣畅淋漓,恣意的笔触是个人审美的理想体现。正是他童年时期对黑色星空的仰望和冥想,造就了他笔下的“黑色绘画”,也让他坚定“墨象”定能区别于“笔墨”,最终创造出完全脱离传统“笔墨”的“墨象”绘画(“黑色绘画”)。同时,也正是在他的信念和变革下,我们方可拥有了这与喧嚣的物质世界保持一定观照距离的珍贵艺术空间。刘子建的“黑色绘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运用泼墨技法,给画面营造一个大的气氛;其次,运用拼贴,重构方式破坏原有画面,形成空间感;最后,反复收拾,使画面各个元素“相处”合理且自然。刘子建极具个性化的拼贴符号和泼墨技法所带来的墨线积聚,层层晕染而化开的自然效果,成就了实验水墨的新方向。
(二)张羽与实验水墨
张羽笔下的水墨作品,创作方法往往趋向于单纯而又重复。他多在宣紙上利用皴,擦,染,抹等方式,反复叠加,以达到个人目的。代表作品《指印》系列尤能见之。艺术家把表达方式推向极简,运用手指沾以墨或颜料,在宣纸上重复摁压,由此形成一枚枚指印叠加的纯粹画面。《指印》系列之于张羽,更像是日常冥想作出的片段记录,记录了一个自然的,重复的过程。而他的意图,并不在于画面完成时所呈现的效果,而在于让读者能想象到画家手指摁压在画布的每个瞬间。画家张羽认为,通过非具像化的表达,去超越传统笔墨的模式,从而获得精神诉求,方是实验水墨所真正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皮道坚.《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水墨走势·一》
[2]皮道坚.《黑白史·张羽·中国当代实验水墨1999-1999》.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3]刘子建.《是这样认识水墨的——关于水墨与都市的随想》.2003
[4]张羽《实验水墨报告「中英译本」》.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5]朱平.《实验水墨的现代进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关键词:实验水墨 水墨 变革 当代审美
中国的实验水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进程中跻身进入了当代艺术的洪流,并在洪流中不断吸收,融合,再创造,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循环完善系统。其中,既包括了表达方式和感受形式的丰富再创造,也包括了科学理念体系的再完备。
一.实验性水墨的定义
(一)实验性水墨的文化背景与经济背景
八十年代初期,十年文革结束,文化艺术迎来了空前的解放,十年压抑下的情感带来了强调以思想和个人观念作为创作首要要义的八五运动思潮,一大批画家,如“池社”创办人宋陵,“厦门达达”成员之一俞晓刚等人开始试图从西方艺术中汲取新鲜养分,为中国传统美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气象,迎来了崭新的文化思潮景观,彻底掀翻了文革时期艺术为政治服务这一刻板定义。
与此同时,中国兴起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高效的资源配置下满足了人们和社会的需求,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派繁荣的新局面。这一经济基础也为实验水墨(上层建筑)的发展贡献下了一份重要的力量。
(二)实验性水墨的概念
中国的实验水墨是传统中国水墨的一个引申,亦是传统中国水墨的一个变革。二者属性基本一致,如同样使用毛笔,水,墨,宣纸作为基础表现手段,但二者在形态发展道路上却大相径庭。深究之下,实验水墨追求抽象,纯粹式的点线面视觉表达,并试图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一定的距离。
此外,实验水墨更偏向于“西化式”的情感表达。在传统中国画中,人们常以南齐谢赫《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美学评论原则,其中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至于当代实验性水墨则完全跳脱开了以上对水墨画作的审美评价规则,而仅以水墨作为个人情感经历的释放和表达。简而言之,实验水墨包括了以传统中国画材料为基础,并运用极具有个性化的图式手段所进行的主观性观念输出和情感表达。
理论学家皮道坚在《实验水墨回顾展》中对新水墨作了以下解释:实验水墨是一种新的绘画思维形式,是借助了传统精神文本,重建当代水墨画意义背景的水墨画实践。
二.实验水墨的意义
“任何一种语言形态的创造,既是艺术家的需要,又是观赏者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要。”而实验水墨亦不例外。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在《展示形式与中国水墨画的革新》中表明,实验水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图式革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又是对大众要求艺术再现物像的审美习惯的超越。
传统中国水墨讲求继承,延续,强调大量的临摹古迹名画,并以经久不衰的“完美”艺术作品为标杆。然而,目光转向实验水墨。实验水墨以“实验”为重要观点,强调变通,强调推陈出新。实验水墨把实验看作一个创作过程,并不追求于结果,而是着眼于当下各个时刻的尝试,它没有终点也没有目的,不讲求“得失”。这样的观点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固有审美原则,可以被视作是绘画界的一种改造和调整,也使作品的“完美”不再成为绘画的目的,给予了绘画更多的可能。
三.实验水墨个案分析
谈及实验水墨,画评家皮道坚认为,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刘子建,一个是张羽。
(一)刘子建与实验水墨
刘子建作为实验水墨的发起人之一,至今仍坚守以水墨媒材作平面化的图像样式表达。其笔下水墨酣畅淋漓,恣意的笔触是个人审美的理想体现。正是他童年时期对黑色星空的仰望和冥想,造就了他笔下的“黑色绘画”,也让他坚定“墨象”定能区别于“笔墨”,最终创造出完全脱离传统“笔墨”的“墨象”绘画(“黑色绘画”)。同时,也正是在他的信念和变革下,我们方可拥有了这与喧嚣的物质世界保持一定观照距离的珍贵艺术空间。刘子建的“黑色绘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运用泼墨技法,给画面营造一个大的气氛;其次,运用拼贴,重构方式破坏原有画面,形成空间感;最后,反复收拾,使画面各个元素“相处”合理且自然。刘子建极具个性化的拼贴符号和泼墨技法所带来的墨线积聚,层层晕染而化开的自然效果,成就了实验水墨的新方向。
(二)张羽与实验水墨
张羽笔下的水墨作品,创作方法往往趋向于单纯而又重复。他多在宣紙上利用皴,擦,染,抹等方式,反复叠加,以达到个人目的。代表作品《指印》系列尤能见之。艺术家把表达方式推向极简,运用手指沾以墨或颜料,在宣纸上重复摁压,由此形成一枚枚指印叠加的纯粹画面。《指印》系列之于张羽,更像是日常冥想作出的片段记录,记录了一个自然的,重复的过程。而他的意图,并不在于画面完成时所呈现的效果,而在于让读者能想象到画家手指摁压在画布的每个瞬间。画家张羽认为,通过非具像化的表达,去超越传统笔墨的模式,从而获得精神诉求,方是实验水墨所真正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皮道坚.《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水墨走势·一》
[2]皮道坚.《黑白史·张羽·中国当代实验水墨1999-1999》.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3]刘子建.《是这样认识水墨的——关于水墨与都市的随想》.2003
[4]张羽《实验水墨报告「中英译本」》.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5]朱平.《实验水墨的现代进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