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兴趣激活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兴趣是求和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全面发展的殿堂。教师只有用兴趣才能激活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的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情境创设要有新意,要有趣味。形式要新颖、活泼,能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作者诉故乡在江南,而对于我们生长在北方的人来说,很少去江南,也很少有人熟悉杨梅。那么,先利用录像片段,让学生领略江南美景,当看到成片的杨梅树、沉甸甸的杨梅果时,学生禁不住想品尝一下那鲜美的杨梅,更想知道杨梅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课文,希望从课文中去更多的了解杨梅,于是,就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表扬激励,提高兴趣
  “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活动,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当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说出了自己独到见解时,老师应及时以合理的评价。如“你真棒”“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真了不起”。
  三、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变换我种形式,让学生在变化中体味快乐,由此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让音、体、美等艺术课程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丰富起来。
  音乐往往能使人产生遐想和激情。在教读《赤壁之战》一课时,因为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的故事,离我们现代比较久远,我让学生先欣赏录像《在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流水》,让他们感受当时的历史,来激发他们的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堂中的演一演活动,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可让学生扮演狐狸、乌鸦,来体会课文的内容。
  新的课改告诉我们,学科和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讲读一些课文时,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读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让学生思考、想象,动手来画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境。这样,不仅领会了梅花的特点,同时也体会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让学生画一个示意图来理解,再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来说说火车的走法,学生可以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在于创新,而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才会发现更多的激活课堂的方法,才会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但许多问题仍然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着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投入的利用有效性低、贫困群体的教育支持机
文印工作是企业办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印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如文印管理失当,将直接造成文印资源浪费,间接影响中心工作开展,严重时可能出现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向土地要发展、要效益,土地开发利用高潮迭起。然而,土地利用效率却很低,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有些地区盲目追求发展,使得土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师结合小学生语文基础、语文学习特点以及本节课教学目标,来确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且整个语文教学设计中,要求以解决语文教学问题为导向,达到语文教学效果最优的目的。主要对教学设计的规范性进行简单阐释,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设计规范性的相关策略,希望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规范性   教学设
1  清早,赶在秋收前歇息一天的大人们聚在村前柳荫下,说着摇船上镇的事。  妈妈闻讯后,把钱和药方纸交给哥哥,让哥哥搭大人们的船上一趟镇,去中药房替奶奶抓几副药。  还赖在床上的我犹如突然松压的弹簧,倏地“弹”出被窝,睁大惺忪的睡眼,满怀欣喜地跟妈妈说:“我也要上镇去。”  我都长到八岁了,可还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一回镇呢。今天机会难得,非去不可。  妈妈却不许。叫我留在家里,好好陪陪病榻上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