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总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当前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形式下,结合高中毕业班语文学科高考前总复习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复习课教学的规律,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对大面积提高高中毕业班语文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说目前还没有找到最佳的道路,只是略微有了一点经验上的积累,现介绍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搜集资料,整合问题,提高效率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依靠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平时就要注意资料的搜集、整理。
多渠道收集各种资料复习资料的数量,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可订阅的报刊杂志、书店装帧精美的书籍、数以百计的网站等。也许个人习惯、爱好的不同,所选取对象也不同。就笔者而言,首先是选最近3年来的全国高考试题;其次是各种复习资料的挑选,包括自己编写的一些资料。就选取的渠道而言,首先是自己和其他任课教师各处搜寻,其次是发动学生,群策群力。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对手头复习资料的利用率 (有些学生买了大量资料,可并没有很好地去看,去练)。学生在搜集处理资料信息时,更好地深化理解所要找的资料,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在相对枯燥的复习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时间来做归类、整合工作。再次就是从各兄弟学校搜集一些现成资料,这些资料的价值就更高,都是由各校精英精选而成,实用价值更大。
注重收集资料的系列性复习时比较忌讳杂乱无序,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好复习内容,对搜集来的各种资料分解成各个版块。如:积累运用版块具体分为汉字积累、仿写、名言警句格言、成语、广告宣传标语、对联、扩展、压缩、漫画、语段修改、情境对话、探究等系列;写作具体分为审题、形式的包装、题目的拟定、构思的精巧、“虎头”的打造、“豹尾”的设置、句子的出彩、素材的选用。注意所搜集的资料既要注重实例的练习,也要注重理论的导引,即解题技巧一类。
注重整合的针对性资料归类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考纲及命题特点进行针对性整合。如汉字积累,太生僻、结构过分复杂的就要去掉。古诗文默写,把所有要背的古诗词曲整合在一张卷子上,难写字、易错字用大号、不同字体加以体现,供学生诵读;再抽出名句提供2套,一套提供上句默写下句,一套提供下句默写上句。通过整合,资料更具代表性,对学生指导意义更大,复习效率也就会更高。
抓住方法,强化训练,提高成绩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会了的东西还不能成为能力,只有熟练了的东西,即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运用自如。因此,复习阶段的强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强化训练,加强应变能力。教师既可采取做综合模拟试题的方法,查漏补缺;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各种材料,自拟高考题型,自己出题并做出解答,然后学生之间交换,互测互评,从而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
另外,教师在讲评练习时,不要只对练习答案,要认真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诗歌鉴赏题,1)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像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2)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如李白的飘逸豪放诗作,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柳永、秦观的婉约词,辛弃疾、苏轼的豪放词。3)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4)关注“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可以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盼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中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卻从罅缝里迸透。5)注意语境的分析。结合语境,从诗歌描写的景色“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刻的意境。《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雨霖铃》中“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正是人物悲凉心境的体现。6)要思路清晰。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以什么为中心去组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7)语言表述要简明。应该有6个方面的特性:结构的完整性、条理的清晰性、要点的包容性、作答的契合性、评价的适度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笔者从以上7个方面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此方法后,学生做题可谓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以“本”为本,拓展思路,全力冲刺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高考来临的最后阶段的语文总复习之中必须以“本”为本,充分重视教材,利用教材。在最后的阶段必须使学生对于“本”熟记于脑中。首先,在文言文上要先慢后快,按照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其次是在现代文篇目上,在这个阶段,教师给学生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通过课内与课外内容相关的阅读训练来拓展学生的思路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这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课外的社会热点问题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此笔者常常将报刊中的社会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并让学生在讨论后整理成文。这种讨论看似与应试无关,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实则在高考的最后关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金店中学)
搜集资料,整合问题,提高效率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依靠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平时就要注意资料的搜集、整理。
多渠道收集各种资料复习资料的数量,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可订阅的报刊杂志、书店装帧精美的书籍、数以百计的网站等。也许个人习惯、爱好的不同,所选取对象也不同。就笔者而言,首先是选最近3年来的全国高考试题;其次是各种复习资料的挑选,包括自己编写的一些资料。就选取的渠道而言,首先是自己和其他任课教师各处搜寻,其次是发动学生,群策群力。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对手头复习资料的利用率 (有些学生买了大量资料,可并没有很好地去看,去练)。学生在搜集处理资料信息时,更好地深化理解所要找的资料,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在相对枯燥的复习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时间来做归类、整合工作。再次就是从各兄弟学校搜集一些现成资料,这些资料的价值就更高,都是由各校精英精选而成,实用价值更大。
注重收集资料的系列性复习时比较忌讳杂乱无序,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好复习内容,对搜集来的各种资料分解成各个版块。如:积累运用版块具体分为汉字积累、仿写、名言警句格言、成语、广告宣传标语、对联、扩展、压缩、漫画、语段修改、情境对话、探究等系列;写作具体分为审题、形式的包装、题目的拟定、构思的精巧、“虎头”的打造、“豹尾”的设置、句子的出彩、素材的选用。注意所搜集的资料既要注重实例的练习,也要注重理论的导引,即解题技巧一类。
注重整合的针对性资料归类之后,教师就要根据考纲及命题特点进行针对性整合。如汉字积累,太生僻、结构过分复杂的就要去掉。古诗文默写,把所有要背的古诗词曲整合在一张卷子上,难写字、易错字用大号、不同字体加以体现,供学生诵读;再抽出名句提供2套,一套提供上句默写下句,一套提供下句默写上句。通过整合,资料更具代表性,对学生指导意义更大,复习效率也就会更高。
抓住方法,强化训练,提高成绩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会了的东西还不能成为能力,只有熟练了的东西,即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运用自如。因此,复习阶段的强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强化训练,加强应变能力。教师既可采取做综合模拟试题的方法,查漏补缺;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各种材料,自拟高考题型,自己出题并做出解答,然后学生之间交换,互测互评,从而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
另外,教师在讲评练习时,不要只对练习答案,要认真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诗歌鉴赏题,1)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像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2)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如李白的飘逸豪放诗作,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柳永、秦观的婉约词,辛弃疾、苏轼的豪放词。3)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4)关注“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可以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盼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中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卻从罅缝里迸透。5)注意语境的分析。结合语境,从诗歌描写的景色“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刻的意境。《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雨霖铃》中“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正是人物悲凉心境的体现。6)要思路清晰。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以什么为中心去组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7)语言表述要简明。应该有6个方面的特性:结构的完整性、条理的清晰性、要点的包容性、作答的契合性、评价的适度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笔者从以上7个方面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此方法后,学生做题可谓轻车熟路,事半功倍。
以“本”为本,拓展思路,全力冲刺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高考来临的最后阶段的语文总复习之中必须以“本”为本,充分重视教材,利用教材。在最后的阶段必须使学生对于“本”熟记于脑中。首先,在文言文上要先慢后快,按照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其次是在现代文篇目上,在这个阶段,教师给学生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通过课内与课外内容相关的阅读训练来拓展学生的思路也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这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课外的社会热点问题来拓宽学生的思路。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为此笔者常常将报刊中的社会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并让学生在讨论后整理成文。这种讨论看似与应试无关,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实则在高考的最后关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金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