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介入 基金业面临重新洗牌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0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近期召开的在华外资银行会议上表示,中国管理层正在酝酿和研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准入问题,并鼓励有经验的外资银行或者外国基金管理者以战略投资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其中。这个一直让国内基金公司提心吊胆的准入政策终于将要实施。
  
  开放金融市场的大势所趋
  
  “允许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这是开放式金融市场下的大势所趋。”业内人士普遍这样评价。
  据统计,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1.9万亿元,企业存款8.02万亿元,总量达到20万亿元。国内外金融机构已经看到中国潜在的资产管理市场是巨大的,而国内资产管理业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产品品种、工具与市场需求相距甚远。中国入市承诺为外方金融机构参与中国资产市场开辟了一条便捷通道。国际金融机构也逐步加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各个国际金融集团已将在中国开展各种方式的资产管理业务列入其战略规划中。
  2002年10月,中国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安基金管理公司。此后,合资基金发展迅捷,目前已成立9家合资基金公司,还有3家正在批准过程中。
  国外合资基金公司的业务发展与国内基金公司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法国兴业银行集团和荷兰国际集团在中国的合资基金公司——华宝兴业基金和招商基金仅开业一年,已经各自管理近百亿元的人民币资产,而中国本土最大的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不到300亿元。天同基金和金鹰基金虽然比华宝和招商基金设立得早,但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不及两家合资公司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国外金融机构对中国市场的适应程度和开拓能力极强。
  2005年,外资在合资基金中的持股比例可达到49%,2006年时可提高至51%。届时,国际金融机构将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进行多品种的开发。
  中国基金业的竞争能力如何?表面看起来中国基金业整体发展速度迅速,但个体依旧十分脆弱。全国目前有了34家基金公司,共管理将近3000亿元的金融资产,最大的几家基金公司如南方、华夏、博时等公司管理资产近300亿元,而小的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不足10亿元。一些基金管理公司仍在负债经营,我国基金公司的整体管理规模、管理水平、人才素质、资金流动状况,与外资竞争实力相比仍然很悬殊。在外资的压力下,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商业银行涉足基金业,将会充实基金业的整体实力。
  
  商业银行介入思路渐明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问题已经酝酿很久。早在人民银行机构调整“三定”之前,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就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当时的思路是让商业银行设立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曾经设计了几种方案,其中一种方案是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来发起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基金的托管、销售和清算都由商业银行完成。目前,这种方案已经成为管理层及主要商业银行的共同选择,而且投资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可能不再局限于货币市场的品种,诸如股票、债券等品种也不可能成为投资对象。
  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对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并无禁止性规定。该法规定:“基金管理人由依法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担任基金管理人,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没有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作为股东。而从2004年2月1日实施的新《商业银行法》明确,“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实际上为商业银行拓展资产管理业务预留了伏笔。
  国内商业银行一直受制于法规的限制,只能做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业内人士一直呼吁,如果不放开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依靠单一业务的国内商业银行将无法应对金融业全面开放后的国际挑战。其结果只能是眼看着国外金融机构逐步蚕食掉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只有“咽口水”的份。
  近几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对商业银行介入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松绑。现在看来,这种推动终于得到了结果,资产管理业务的闸门已经对商业银行开启。
  
  商业银行介入基金的优势
  


  在目前的基金行业中,商业银行主要充当两个角色,一是托管人,二是代销主渠道。真正体现银行价值的是渠道,它能决定一只基金的总体销售状况,而券商无论是客户还是网点都无法与银行相提并论。银行手里拥有丰厚的金融资源,这也是证券市场潜在的增量资金源。
  虽然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只能管理银行的外部资金,即通过公开募集的方式发起设立基金,获得资金来源,而不是直接管理银行的表内资金。目前银行的主要表内资产的营运使用仍然受到《商业银行法》的严格限制,局限于传统的放贷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头寸调剂。但是,与以前仅仅是“代销基金”相比,商业银行已经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如果基金管理公司变成了商业银行自己的控股公司,银行对扩大基金的发行规模显然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来。目前开放式基金对于引导银行储蓄资金向证券市场分流来说,已经形成了一条基金畅通的渠道,而银行的介入,必将使这条渠道变得更宽阔,运行更畅通。
  在债券市场上,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有较大份额的是保险公司,根据2004年4月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保险公司整体持有国债1624亿元,然而与银行相比,这只是九牛一毛。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银行在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无论在定价机理、市场经验上,都是其他类型的机构无法比拟的。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后,它可以从债券市场这一传统优势领域开始,管理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以后再逐步向股票型基金扩展,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无论是货币市场基金还是债券市场基金,都将成为证券市场一个“资金蓄水池”,对证券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长期的重大利好,同时也可以为将来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证券市场积累和摸索经验。
  
  基金业将发生重大变局
  
  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将给基金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未来两年之内,基金业将面临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这是业内人士的普遍认识。
  一部分人反应比较激烈,认为基金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直接表现为人才流动、资金流动,最终导致一些实力较弱的基金公司倒闭或破产。
  虽然表面看起来基金公司赚取的管理费比较高,但实际上是把很多利润输送给与基金相关的其他群体。例如在基金销售中,基金公司几乎将所有的申购和赎回费贡献给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真正拿到的利润较薄。
  在基金业中,一些公司的实力和层次相差悬殊。在全国34家基金公司中,共管理了3000亿元的金融资产,较大的基金公司近300亿资产,而一些小的基金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不足10亿元。很多基金管理公司都在负债经营,其股东已经不堪重负,一些业内人士估计,最多挺到明年,将会有一批基金公司被收购或倒闭。
  商业银行介入基金业后,将会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对于基金公司的许多主要业务,包括产品设计开发、发行档期安排、营销策略选择,甚至投资理念的确定等都会居于主导地位。与这样强势的机构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基金管理公司做大做强的意义将是不言自明的。银行作为股东或者银行参股的基金公司,将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尤其是原来有优势的基金公司与商业银行强强联手,将使这些公司获得更快的发展,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将迅速拉开,最终导致基金行业重新洗牌。这样的结果对个体可能不算好事,但对整个基金业是好事,因为它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由于商业银行介入基金管理行业涉及银行、证券等多个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并涉及金融业综合业务的逐步开放与试点等问题,估计可能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会给基金业带来巨大的变动,需要谨慎决策,但是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稳步推进。
其他文献
证监会8月31日面向社会征集新股发行询价化改革的意见,并同时宣布暂停发行新股.有专业人士认为证监会此举缓解了市场的压力,意义深远,并指二级市场已跌入1300点底部,该利好消
在国际学术界,对于混业经营的研究属于学术前沿课题,国外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以White的研究报告为代表,Krosezner和Rajan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1933年大危机时,银行的倒闭与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是否导致利益冲突。学者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不但不会产生利益冲突,反而加强了竞争,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近年来,学术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宋代,城市的节日娱乐消费逐渐兴盛起来。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文
"国际会计准则对CFO们可谓一剂苦药,但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句话出自Robert Frost的<会计之艰难>,所有的财务人员都希望这个诙谐的批评是正确的.安然公司的破产和安达信的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正面临着老龄化的巨大挑战,特别是二战结束后7600万的“婴儿潮”(Baby Boom)出生的人将在2011年达到退休年龄,而且将一直持续到2029年,将会对现行的社会保险体系造成巨大挑战。  1945年美国平均41.9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人员,1999年已经变为3.4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人员,预计到2030年将发展到2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人员。由此,美国政府预计如果不采取任何
21世纪,人类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为客户提供智力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正视组织的新陈代谢    哪家企业人不“走”,哪家企业不走“人”。人才的合理流动就像机体只有通过新陈代谢,才能富有活力,但维系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核心员工,核心员工的流失可以使企业由繁盛走向衰落。美国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休伊特同仁公司(HEWITT ASSOCIATES)2003年10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突出表现在由负债经营向资产负债经营转变。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由单纯拉存款向吸存与放贷并重转变。  为争夺优质大客户,各家银行竞相推出低价营销策略。由于中央银行对贷款利率实行较严格的管制措施,因此,贷款定价政策、技术支持等并不被银行高层重视,只是采取粗放型的被动定价策略,即对特别优质的大型及特大型客户实行下浮到底的利率政策,而对于中小企业仍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