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写作课》对新时期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作文都以其最高的分值占比,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起到半壁江山的作用。很多作文水平一般或者较差的同学,在作文上往往会丢失很多分数,从而影响的高考语文成绩的总体水平。这一现象的成因,我们认为应从平时作文训练的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检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可知,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谓数以百计。然而真正贴近作文教学的观点、建议、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则较为少见。近日,笔者有幸拜读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谈文章写作的合集《七十二堂作文课》,深受启发,感慨良多。此书虽成书于80多年前(初版于1936年),然而书中随处可见的作文智慧、简明实用的作文方法,对我们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这种意义,诚如北京大学商金林教授在《七十二堂作文课·序》中所言,“读者朋友一旦分享了这七十二‘文话’,写作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写作的悟性也会得到拓展与升华”[1]。
  一 《七十二堂作文课》成书及总体架构
  研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夏丏尊、叶圣陶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夏丏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旃,号闷庵,别号丏尊,上虞崧厦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作为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二位先生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二位先生都曾在小学、中学、大学做过教学与管理工作,将其从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融入文章学论著的撰写,可谓得心应手。夏丏尊先生1926年进入上海开明书店工作,叶圣陶先生则于1930年进入开明书店工作。1935年至1937年间,二位先生以“科学精神”为指导,改革陈旧的国文教育方法,精心编制一部极具特色的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按照原定计划,《国文百八课》分六册,每册十八课,合计一百零八课。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此书只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因此,所谓《七十二堂写作课》,不过是《国文百八课》在当今社会的别称而已。2017年,开明出版社打破原来的分册局限,将此七十二课内容整理汇编,名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简称《七十二堂写作课》),直指文心,生动形象的揭示出此书的核心内容,即向读者系统讲授文章学知识,指导读者进行文章写作。
  《七十二堂作文课》从“文章面面观”谈起,将读者引入文章写作的广阔天地,告诉读者学会化繁为简,任何文章的阅读与学习都应进行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探究,准确把握“阅读的学习”与“写作的学习”①。因此,第一讲“文章面面观”可视为全书导论,其余七十一讲皆由此生发,紧紧围绕“内容的获取”“形式的训练”“方法的养成”三个方面展开,体现出夏、叶二位先生关于作文的整体观念。就内容而言,涉及“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小说的真实性”“诗的本质”“话义的诠释”等方面。与此相比,二位先生对“形式”的讲授则更为全面细致,充分显示出指导普通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的差异性。对“形式”的重视,“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知识”,如“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收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此书以“记”“敘”“论”“说”为四维,重点分析了记叙文、叙说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常识,在此基础上涵盖现代文学批评范畴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样式的写作,间涉学术文、仪式文等应用文章样式,可谓纲目分明,包罗万象。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始终串联着“写作方法”的指导,它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统筹兼备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真正进入文章写作天地的桥梁津渡。二位先生本身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对“场面的描写”“情感的流露”“抒情的方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变装”“推理的方式”等常见写作方法可谓信手拈来,绝不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书中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二位先生的经验之谈,不是冷漠教条的理论宣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二 《七十二堂写作课》对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文是高中学生最常见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然而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诚如一位语文教师在其文章中所言,“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像两条平行线,学生被动写作,把写作当成了完成作业任务,缺少写作的内在需要;教师被动教学,没有真正蹲下身子了解学生写作中的困惑和烦恼,无法形成富有成效的写作指导和影响”[3]。笔者曾对无锡一中、前黄高级中学(常州)、江都中学(扬州)、淮州中学(淮安)、新海高级中学(连云港)等5所省重点中学的18位一线语文教师进行简单的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6%(3位)老师有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28%(5位)老师平时喜欢阅读写作方面的理论书籍,22%(4位)老师曾与学生进行1次以上的同堂作文写作。由于人力、经费等因素的局限,统计数据未必能全面准确反映新时期高中作文教学的实情,但它仍可为上述所引观点提供新的佐证。如何从教师的角度解决好当前作文教学“无法形成富有成效的写作指导和影响”这一难题?我们认为,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作文课》可为此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案。
  (一) 端正态度,将作文作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讲授。我们知道,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往往会开设“写作学”课程,而中学语文教学则很少另辟课时来系统的讲授作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板块,本是极好的作文教学内容,可惜向来利用率极低。据笔者调查,18位语文教师中,只有7位偶尔会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占比不足40%。忙于应付的摘抄、周记、读书笔记等,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更是无济于事。一般来说,每周四或周五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即是学生为数不多的作文训练时间。但根据笔者调研,多数语文教师在布置完作文题目后,只会进行简单的立意分析,然后由学生自由作文。很显然,这样的作文课堂缺少内涵,缺乏写作知识的流动机制。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倚席不讲”的奇怪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专业的态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版于八十年前的《七十二堂写作课》。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开宗明义的指出,“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及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因此,作者在撰述过程中时刻关注三点,一是文章形式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预定的文话项目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知识的一百零八个方面”;二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能为读者所喜爱,于是例句搜集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材”;三是重视学习文章写作的未来效应,作者认为,“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这些观点对于当前的作文教学极具启发意义。作为基本写作知识的讲授者,语文教师应积极建构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作文知识体系,从外在形式入手,每周一课,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突破一个能力目标,三年下来刚好能初步形成完整的读写能力[4]。学生作文水平的上限或许与个人天赋有关,但要想合乎规范,写的有模有样,则离不开老师悉心的形式讲授。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取。作文课绝不能只围着高考作文转圈圈,还要顾及“他们的将来”。   (二) 勤于动笔,提倡“下水作文”。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念愈发引起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追源溯流,“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可谓源远流长,然较早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叶圣陶先生。他曾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 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 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 用比喻的说法说 , 就是’下水’”,“这样的时候, 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 全是最有益的启发, 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 努力实践 , 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5]。此番言论即便时隔五十多年,也仍然给人以启发鼓舞。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真实的写作体验,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效果往往会有天壤之别。只会纸上谈兵的老师,哪怕是把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等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也会报以嘘声一片。十年前,有研究者根据200份调查问卷形成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平常喜欢动笔写一些文章的语文老师,占比为15%”[6]。十年后,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每学期与学生同堂作文1次以上的比例为22%(18人中仅有4人)。虽然我们的统计规模都十分有限,但却很有可能共同折射出一种真实的作文教学现象,那就是当前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懒于动笔,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教师示范性作文的潜在教学效果。倘若就此而论,则《七十二堂写作课》的作者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诚如上文所言,二位先生本身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因此对材料选取极为丰赡,对例句的文本解读亦深得文心,对抽象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不仅让读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第十讲”“记叙和叙述”,作者声称,“记叙文是静止的照片,叙述文是活动的电影。静止照片所表示的是事物一时的光景,电影所表示的是事物在许多时候中的经过情形”,接着又通过“写一个人”、“写一处地方”两个具体案例来予以阐释。所下结论简单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其效果绝非照本宣科者所能比拟。语文教师积极的参与写作体验,与学生同题作文,为学生作文提供某种示范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其作文积极性,也有利于其自身知识储备的完善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者,语文教师通过“下水作文”的方式,对调整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诉求、缩短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客观隔阂等,皆有积极的意义。
  三 《七十二堂作文课》对学生作文学习的启示
  《七十二堂作文课》不仅对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其潜在的价值可能更大。鉴于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状况,倘若学生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自学能力,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性化的写作知识体系,那么对于自身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笔者的阅读心得,《七十二堂写作课》可谓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良师益友。择要而论,我们认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对学生作文学习的最重要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掌握形式,牢固树立文体意识。文体的重要性,历来皆受到学习者的重视。南宋文人倪思(1147-1220)说过:“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7]明朝文人吴讷(1372—1457 )编有55卷《文章辨体》,为古代文体辨析的集大成之作。作为那个时代的著名作家,夏、叶二位先生皆有旧学功底,故在《七十二堂写作课》中首先就表明立场,“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探究”。然而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了培养职业化的作家,而是系统传授写作知识和进行写作训练。因此,二位先生坦承,这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并谆谆告诫读者,“你读一篇文章,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在诸多应该留意的项目中,“文体”无疑是作者特别加以强调的。所谓“文体”,简单说指的是文章的体制特征。用如今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语言来表述,就是“××文就该有××文的样子”。也就是说,写作必先有文章体裁意识,然后才有可能考虑遣词造句。没有文体层面的规范化,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近年来,高考作文中所呈现出的“优秀作文体”或者“考试作文体”,受到不少师生的追捧。此类作文的基本特点,就是通过排比、铺陈的手法,杂糅记叙、议论、抒情、说理为一体,间或点缀诗词名句或名人名言。曾有研究者指出,这种现象是由于高考作文题目要求中的“文體不限”所致,进而指出如此要求“引发了高考作文“ 淡化文体”的危机[8]。然而倘若我们的讨论更进一步,就会发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体”常识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缺失。这种缺失的责任,自然不应该由语文教师群体所独自承担。王荣生先生甚至认为,1963年前后形成的统编语文教材中未经充分论证的“文章学体系”亟待进行根本性调整[9]。因此,在作文教学框架体系重构工作展开之前,倘若学生能自学《七十二堂写作课》,掌握文体规范与特征,总结其文体知识体系,提升其作文水平,也许是个积极稳妥的应急措施。至少在“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等陷阱面前,能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出一篇有模有样、中规中矩的考场作文。
  (二)放宽眼界,学会写常见应用文章。在日常作文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常规作文的“重视而不得法”,应用文教学则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笔者以“主题”“篇名”“关键词”等方式检索“高考 应用文”与“高中 语文 应用文”,相关文章只有4篇。这种现象表明,对高中阶段的应用文教学情况的探讨,学术界是“失位”的。虽然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都明确将应用文知识列为考点,但相对于大作文来说,其地位或许根本不值一提。然而根据我国当前本科教育专业的设置情况,除中文、新闻、传媒等少数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有机会系统学习《写作学》等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局限于学科与专业方向,很少有机会接受到系统的应用文写作教育。因此,在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应用文教学是其难得的学习机会,不应该被忽视。根据笔者的调研情况,有些语文教师为考试需要会适当印发一些应用文常识讲义。但此类讲义取代不了应用文写作知识的系统讲授。诚如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所言,“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此番言论对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为高考疲于奔命的高中生来说,无疑可视为警策之言。我们当前的语文课程学习,能否达到历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描述的理想境地?学生通过高中阶段获取的语言能力与写作技能,能否在将来满足日常社会生活的需求?鉴于以上诸多因素,我们认为,倘若学生在课业之余能读一读《七十二堂写作课》,必然会受益良多。出于一种教育的责任感,夏、叶二位先生在书中将读者带入到琳琅满目的应用文写作世界,除第六讲“应用文”作内涵的剖析外,还谈到书信、日记、报告书、说明书、学术文、仪式文、宣言等关涉日常生活事务的文体。书中没有照本宣科,只有二位先生将自身作文经验和盘托出、娓娓道来的善举。为论述方便,兹引一例如下:   仪式文可分为两种,一是以仪式的主持者为立场的,一是以仪式的参与者为立场的。这两种的分别,很是显然,因之写作的态度也有不同。举例来说,在做寿的仪式上,寿翁的“七十自述”属于前者,来宾所送的“寿序”之类属于后者。(第63讲)
  寥寥数语,即将名目繁多的仪式文分类讲的一清二楚。有鉴于此,在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大背景下,我们建议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夏丐尊、叶圣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此举不仅是对当前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堂的知识补充,更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拥有合格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四、结论
  众所周知,高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其教学成效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更是事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作文教学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在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但是离系统的知识建构往往越来越远。要克服知识碎片化所带来的零散弊病,必须尽可能重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来说,夏丏尊、叶圣陶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无疑还保留着一份关于“传统文章学”的历史记忆,其编写理念、体例、内容、风格等,時至今日仍可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无论是高中阶段的教师还是学生,只要从内心深处还关心着作文与作文教学,都应该潜心一读。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七十二堂写作课[M].北京:开明书店,201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3]何皓.作文教学:需要教师的领导力[J].写作,2014(09):89.
  [4]罗艳芳.《国文百八课》对中学写作知识教学的启[J].语文建设,2016(03):62.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88.
  [6]董锋、文正锋.下水作文的现状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2008(01):86.
  [7]孙梅.四六丛话[M].李金松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9.
  [8]张媛媛.如何看待高考作文“文体不限”[J].语文教学通讯,2016.(06):28.
  [9]王荣生.从文体角度看中小学作文教学——从《国文百八课》说起[J].上海教育科研,2008(03):62.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近年来,“论述文”一词取代“议论文”的概念,进入了学界。之前,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奉为金科玉律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在新时期悄然被“思辨”“审辩”消融。时至今日,再来审视多年前经过熏陶产生的优秀“议论文”,的确存在着一定量靠素材、辞藻取胜的所谓说理文。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些文章实则不讲道理,貌合神离。  目前关于“论述文”的理解有很多,到底与原先的议论文有多大的区别?论述文是新生事物还是旧瓶装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载体。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言语,它们不是一种无意义的符号,而是由语音、语义和思想情感组成的复合体;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不论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还是解读的文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它们都是由语言通过不同的缀连方式组接在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语料载体。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教语言。从形式到内容,不仅要准确理解语言的语义,也要理清语言组合的方式,还要把握语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希望今天早晨这次春天里的散步,给大家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出示学习目标:与作品和作者对话,多元化解读主题。)  《散步》是一篇散文,但却采用了小说笔法,以叙事为载体来抒发情感,请大家略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什么事?(幻灯片出示:读清故事)  生:我、我的妻子、母亲和儿子一起散步。  师:如果我们把主语简化一下,可以怎么表达?  生:我们一家人一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是写作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写作理论、写作教学理论发展缓慢,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关系。近年来,在叶黎明、周子房、荣维东、邓彤等一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博士的推动下,写作与写作教学理论方面有了一些新进展。2016年,荣维东的著作《交际语境写作》的出版,更是将写作理论与写作教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本年度
首届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初中语文微课现场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经过两天共40节微课的赛教、观摩和学习,相信各位老师收获良多。微课,对我们很多老师来说,还是新的东西,需要研讨、更需要交流。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教师发展网,感谢《中学语文》杂志社,也感谢我们大赛的组委会,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此次微课现场比赛,与以往用视频的方式来呈现的、时间要求5-10分钟的微课,在形式
诗歌讲究情致和韵味。情致和韵味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对辞趣(即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的有效利用。恰当地利用辞趣,就能使一个普通的词语成为一个富含韵味的诗歌化的词语。要恰当地利用辞趣,必须考虑到辞趣与题旨情境的关系问题。只有当词语所带有的特殊情味与作品的情感氛围或一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的时候,它才会显现出应有的韵味来。如果词语所带有的特殊情味与作品的整体情感氛围或一定的语
一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语病题中“有病”的一个句子是: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的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语病认定具有相对性:书面语从严,口语从宽。书面语运用有较多的时间推敲,要求尽可能做到规范与严谨,故评判的标准严一些;而口语交流快速进行,没有足够的时间字斟句酌,很难完全做到规范与严谨(人们一般都用有病用语交流),故评判的
张一山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创意写作课程基地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特聘专家。他的《你的学生爱读语文教材吗》一文可商榷处甚多,有的言说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常识,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因为张一山有专家、名师等头衔,其言说不单有一定的影响力,还可折射当下语文教育界的另一种生态。为了发挥语文专家、名师的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防范某些“名家、名师”的误导,笔者不揣浅陋,冒昧与
评析样本:孙绍振《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语文建设》2013.1)阙银杏《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学通讯》2013.12B)王君《不能冷落了学困生》(《语文建设》2013.3)胡家曙《高效语文教学的行动起点》(《中学语文教学》2013.7)方关军《“理想化预习”使语文教学冷落了多少学生》(《语文教学通讯》2013.10B)汪政《创设情境 还原经验——由《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
生成课堂是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弹性预设”、学生深度预习的前提下,在自然的课堂教学状态中,通过师生问答、对话,运用“互联”策略达到“聚焦”功能,不断精彩生成,实现教学目标的灵动课堂。生成课堂因大开大合而生成无限可能,因不断生成而精彩。那么,特级教师李仁甫是如何实现教学生成的呢?  一、在对比中生成   李老师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他发现学生对记叙和描写的认识存在误区,并不是生硬地告诉学生何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