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进步离不开科学发展的支持,国家想要更进一步也必须发展科学。新课改过后,基础教育更加重视科学常识的教育,但在多年的应试教育熏陶下,小学教师还不能快速意识到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更注重对语、数、英三科的培养,小学生缺乏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基于此,以下对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03
引言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按照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可以正确地看待问题,能够用辩证且实事求是的眼光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并且良好地解决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单一的事情忘记得比较快,思维能力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未知的、有趣的科学内容,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不持久,很快就会分心。所以,要想帮助小学生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好奇和兴趣,通过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寻找答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实现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水的浮力》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创意视频设计教学情境,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情况。一个苹果放到水里会沉下去,但一个排球放到水里却会浮起来,一个装有水的碗放到水里会沉下去,但一个空碗放到水里却不会沉下去,一块干海绵放到水里可以浮起来,慢慢吸收水分后就会沉下去。教师在展示这些现象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收看视频可以知道:“物体的轻重决定了物体会不会下沉。”教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讲出水的浮力的原理,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情去探究,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通过积极思考完成学习。
二、课上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先设置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并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拥有想要主动进行探究的动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探究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提问,“一颗小小的豆子是如何萌发出芽的?”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之后,不能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需要鼓励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可以向学生分发豆子,然后告知學生种子萌发的条件,让学生按照教师所告诉的条件处理豆子并进行观察,对所观察的数据与现象进行记录。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将个人所记录的信息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分享,并且尝试回答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可以通过个人的观察以及在网络中所查找的资料回答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在完成了对该项问题的解答,并且完成了对豆子内部结构的讲解之后,还可以向学生设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一些豆子没有发芽?”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作为拓展性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探究。
三、提倡宏观分析,综合分析
结果最后就是对于整个小学科学的讲授结束后,在学生学习和实验过程结束后,可以让其全面地总结问题。如果一开始学生不能够做到全面分析,可以让其将全部细节写下,做成一个流水账,要求面面俱到,保证其对于问题探究细节的把控。之后再要求其从中总结提炼,形成对于整个问题探究的整合观点。最后将二者结合,要求学生在每一项学习内容结束后,都要提交学习报告或者实验报告,全面而有重点地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总结和思考。
四、动手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是实践探究,理论知识是其次,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通常依靠教学情境来实现,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且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促使其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科学真理。例如,学习《电磁铁》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如磁铁、铁片、塑料等,以确保课堂实践顺利开展。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验,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性质。实验可分组进行,让学生观察磁铁可以吸附含有铁质的物体,而不能吸附塑料、木片之类的物体,再通过动手实验,就能探究出磁铁的特性,掌握相关知识。又如,学习《指南针》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实验,课前布置制作指南针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并结合文本知识去完成指南针的制作。课堂上,教师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制作的指南针都非常有个性。有的学生想象力较强,会利用细线把钢针吊起来;有的学生创新能力突出,会把磁化的钢针放在塑料泡沫中,制成一个很独特的指南针。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束语
小学生学习科学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探究性,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社会发展等事情的本质,并且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是帮助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熟练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到达健全人格,各种能力综合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永红.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104.
[2]童文炳.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89.
[3]李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100.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03
引言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按照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学生可以正确地看待问题,能够用辩证且实事求是的眼光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并且良好地解决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单一的事情忘记得比较快,思维能力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未知的、有趣的科学内容,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不持久,很快就会分心。所以,要想帮助小学生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学会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好奇和兴趣,通过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寻找答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实现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水的浮力》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创意视频设计教学情境,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情况。一个苹果放到水里会沉下去,但一个排球放到水里却会浮起来,一个装有水的碗放到水里会沉下去,但一个空碗放到水里却不会沉下去,一块干海绵放到水里可以浮起来,慢慢吸收水分后就会沉下去。教师在展示这些现象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收看视频可以知道:“物体的轻重决定了物体会不会下沉。”教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讲出水的浮力的原理,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情去探究,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通过积极思考完成学习。
二、课上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先设置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并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拥有想要主动进行探究的动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探究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提问,“一颗小小的豆子是如何萌发出芽的?”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提问之后,不能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需要鼓励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可以向学生分发豆子,然后告知學生种子萌发的条件,让学生按照教师所告诉的条件处理豆子并进行观察,对所观察的数据与现象进行记录。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将个人所记录的信息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分享,并且尝试回答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可以通过个人的观察以及在网络中所查找的资料回答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在完成了对该项问题的解答,并且完成了对豆子内部结构的讲解之后,还可以向学生设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一些豆子没有发芽?”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作为拓展性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探究。
三、提倡宏观分析,综合分析
结果最后就是对于整个小学科学的讲授结束后,在学生学习和实验过程结束后,可以让其全面地总结问题。如果一开始学生不能够做到全面分析,可以让其将全部细节写下,做成一个流水账,要求面面俱到,保证其对于问题探究细节的把控。之后再要求其从中总结提炼,形成对于整个问题探究的整合观点。最后将二者结合,要求学生在每一项学习内容结束后,都要提交学习报告或者实验报告,全面而有重点地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总结和思考。
四、动手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是实践探究,理论知识是其次,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通常依靠教学情境来实现,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且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促使其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科学真理。例如,学习《电磁铁》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如磁铁、铁片、塑料等,以确保课堂实践顺利开展。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验,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性质。实验可分组进行,让学生观察磁铁可以吸附含有铁质的物体,而不能吸附塑料、木片之类的物体,再通过动手实验,就能探究出磁铁的特性,掌握相关知识。又如,学习《指南针》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实验,课前布置制作指南针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并结合文本知识去完成指南针的制作。课堂上,教师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制作的指南针都非常有个性。有的学生想象力较强,会利用细线把钢针吊起来;有的学生创新能力突出,会把磁化的钢针放在塑料泡沫中,制成一个很独特的指南针。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束语
小学生学习科学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探究性,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社会发展等事情的本质,并且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是帮助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熟练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到达健全人格,各种能力综合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永红.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104.
[2]童文炳.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89.
[3]李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100.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