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写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讲述的是主人公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两个普通人的爱情悲剧,属于“伤痕文学”。按照单元目标要求,笔者把小说的人物与环境要素进行糅合,避开简单意义上的“文革”这一特殊的环境影响人物及人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深入探究人物、人性的变化,对文本的问题探究向纵深处挖掘,体现出教学者对文本的研读分析及感悟。
一、坚贞爱情之挽歌
小说叙述了团结大楼中一对高妻矮夫的悲剧,自始至终我们看到的是这对夫妇的坚贞爱情:“他俩还总在一起,形影不离”,“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
面对别人的嘲笑挖苦,他俩闻如未闻,从不发火,也不搭理;“文革”中挨批斗,妻子没有离开丈夫并一直等他回来;妻子生病了,丈夫认真照顾她;妻子死后,丈夫没有续弦,还保持着原来打伞的习惯。特别是对两个细节的描述,更是让人既难以忘却又十分感动。一是丈夫平反回来,夫妻俩的反常举动:“两人相互看一会儿,一个跑进屋半天没出来,一个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材,直把两大筐木块劈成细木条。”二是高女人生病后丈夫用麻绳帮她抬脚康复锻炼。
所有这些情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爱情绝非简单的“朝朝暮暮”,而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心心相印的理解、默默的坚守与扶持。文中的那把伞是他们夫妻坚贞爱情的见证,伞下的温情弥补了两人身高的不和谐。这对外表上极不协调,而感情上却极为和谐。他们爱得真挚,爱得坚贞,爱得执著,真诚的爱情平衡了两人的身高差距,坎坷的命运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而他们在“文革”前对众人的评价是宽容,在“文革”时面对众人的赤裸裸的质疑,他们无力改变,只有选择沉默应对。
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什么天不遂人愿,让这对夫妻遭遇如此的命运坎坷?我们不得不回到“文革”的时代背景。“团结大楼”中的人物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表现,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荒唐的岁月,一个变异的年代。“团结大楼”取名本身就极具讽刺意义,它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特殊的社会环境,掩盖了善良,泯灭了人性。在文革时有很多人遭遇此迫害,如我们熟知的邓拓写下《与妻诀别书》后自缢身亡;老舍受到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残酷批斗后投北京太平湖自杀;吴晗和夫人袁震同年被迫害在狱中致死;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翦伯赞和夫人戴淑宛均被迫自杀,等等。
其实造成他们悲剧的还有人们的“习惯”。这里的“习惯”指的是大多数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符合众人欣赏目光的事情。法国作家沃维纳格说:“习惯就是一切,甚至在爱情中也是如此。”我们习惯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男子一定要高富帅,女子一定白富美。因为只有这样的美丽才符合人们的习惯,才是完美的故事,用冯骥才的话讲这就是“习惯”。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东西,在一个人无知无觉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的生活,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它。高女人和矮丈夫的婚姻正是受到了这种“习惯”的影响,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波折,他们身边的许多人怀着难解的甚至是带着敌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也是因为“习惯”。习惯使他们的爱情遭到了重创。
二、人性复苏之赞歌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如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一个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小说围绕“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描写了两类典型人物,他们是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裁缝老婆“文革”前就表现出搬弄是非,窥人隐私,到“文革”中的落井下石、趋炎附势、窥人行踪、庸俗势利。这是一个有着势利的眼光,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非常无聊、卑微、庸俗、猥琐又令人生厌的小市民。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裁缝老婆的这种心理变得更加扭曲和疯狂。
而小说中典型人物高女人和矮丈夫在“文革”前对众人的评价是宽容的,在文革时面对众人的赤裸裸的质疑,他们无力改变,就选择沉默来对抗。他们美好人性,对团结大楼中的人们有所触动。如,“大楼里没人敢和她说话,却都看见了她红肿的眼皮。特别是昨晚参加过批斗会的人们,心里微微有种异样的、亏心似的感觉,扭过脸,躲开她的目光”。人们表现出了同情,愧疚。再如,女人生病后丈夫帮助她康复的锻炼部分:“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的点头了……”人们开始变得友善了。
由此我们发现周围的人们在渐渐改变,“文革”前对夫妇俩是嘲笑,“文革”中对他们敌对的态度变成同情、愧疚,“文革”后对他们的态度变得宽容、理解和友善。说明了人们心中美好的人性在挣扎、在复苏。综合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不是孤立地存在,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同社会其他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息息相关,而人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影响环境。
冯骥才说:“生命是一种真实。只要真实,不被发现,不被注目,不被宠爱,都不必自怨自悔和自暴自弃。”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因为生命的真实,所以选择坦然面对。无论生存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不能丧失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看一个人时,不能像看白纸上的黑点,只关注他的缺点,却对优点视而不见。人们啊,请摘下你的有色眼镜,不要只关注花哨的表面而忽视了事情的内在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第二中学(226500)
一、坚贞爱情之挽歌
小说叙述了团结大楼中一对高妻矮夫的悲剧,自始至终我们看到的是这对夫妇的坚贞爱情:“他俩还总在一起,形影不离”,“尤其是下雨天气,他俩出门,总是那高女人打伞”。
面对别人的嘲笑挖苦,他俩闻如未闻,从不发火,也不搭理;“文革”中挨批斗,妻子没有离开丈夫并一直等他回来;妻子生病了,丈夫认真照顾她;妻子死后,丈夫没有续弦,还保持着原来打伞的习惯。特别是对两个细节的描述,更是让人既难以忘却又十分感动。一是丈夫平反回来,夫妻俩的反常举动:“两人相互看一会儿,一个跑进屋半天没出来,一个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材,直把两大筐木块劈成细木条。”二是高女人生病后丈夫用麻绳帮她抬脚康复锻炼。
所有这些情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爱情绝非简单的“朝朝暮暮”,而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心心相印的理解、默默的坚守与扶持。文中的那把伞是他们夫妻坚贞爱情的见证,伞下的温情弥补了两人身高的不和谐。这对外表上极不协调,而感情上却极为和谐。他们爱得真挚,爱得坚贞,爱得执著,真诚的爱情平衡了两人的身高差距,坎坷的命运升华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而他们在“文革”前对众人的评价是宽容,在“文革”时面对众人的赤裸裸的质疑,他们无力改变,只有选择沉默应对。
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什么天不遂人愿,让这对夫妻遭遇如此的命运坎坷?我们不得不回到“文革”的时代背景。“团结大楼”中的人物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表现,因为他们处在一个荒唐的岁月,一个变异的年代。“团结大楼”取名本身就极具讽刺意义,它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特殊的社会环境,掩盖了善良,泯灭了人性。在文革时有很多人遭遇此迫害,如我们熟知的邓拓写下《与妻诀别书》后自缢身亡;老舍受到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残酷批斗后投北京太平湖自杀;吴晗和夫人袁震同年被迫害在狱中致死;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翦伯赞和夫人戴淑宛均被迫自杀,等等。
其实造成他们悲剧的还有人们的“习惯”。这里的“习惯”指的是大多数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符合众人欣赏目光的事情。法国作家沃维纳格说:“习惯就是一切,甚至在爱情中也是如此。”我们习惯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男子一定要高富帅,女子一定白富美。因为只有这样的美丽才符合人们的习惯,才是完美的故事,用冯骥才的话讲这就是“习惯”。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东西,在一个人无知无觉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的生活,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它。高女人和矮丈夫的婚姻正是受到了这种“习惯”的影响,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波折,他们身边的许多人怀着难解的甚至是带着敌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也是因为“习惯”。习惯使他们的爱情遭到了重创。
二、人性复苏之赞歌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如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一个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小说围绕“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描写了两类典型人物,他们是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裁缝老婆“文革”前就表现出搬弄是非,窥人隐私,到“文革”中的落井下石、趋炎附势、窥人行踪、庸俗势利。这是一个有着势利的眼光,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非常无聊、卑微、庸俗、猥琐又令人生厌的小市民。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裁缝老婆的这种心理变得更加扭曲和疯狂。
而小说中典型人物高女人和矮丈夫在“文革”前对众人的评价是宽容的,在文革时面对众人的赤裸裸的质疑,他们无力改变,就选择沉默来对抗。他们美好人性,对团结大楼中的人们有所触动。如,“大楼里没人敢和她说话,却都看见了她红肿的眼皮。特别是昨晚参加过批斗会的人们,心里微微有种异样的、亏心似的感觉,扭过脸,躲开她的目光”。人们表现出了同情,愧疚。再如,女人生病后丈夫帮助她康复的锻炼部分:“这情景奇异,可怜,又颇为壮观,使团结大楼的人们看了,不由得受到感动。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的点头了……”人们开始变得友善了。
由此我们发现周围的人们在渐渐改变,“文革”前对夫妇俩是嘲笑,“文革”中对他们敌对的态度变成同情、愧疚,“文革”后对他们的态度变得宽容、理解和友善。说明了人们心中美好的人性在挣扎、在复苏。综合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不是孤立地存在,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同社会其他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息息相关,而人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影响环境。
冯骥才说:“生命是一种真实。只要真实,不被发现,不被注目,不被宠爱,都不必自怨自悔和自暴自弃。”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因为生命的真实,所以选择坦然面对。无论生存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不能丧失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看一个人时,不能像看白纸上的黑点,只关注他的缺点,却对优点视而不见。人们啊,请摘下你的有色眼镜,不要只关注花哨的表面而忽视了事情的内在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第二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