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切入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契合点。精准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又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文章从课堂切入点的原则和切入方法来探讨。
【关键词】重难点凸显原则;以小见大原则;思维激活原则;课题切入;中心句切入;质疑切入;背景切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语文课堂中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揭开语文学习的神秘面纱。这个支点,就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契合点。一个精准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又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遵循的原则和切入方法的研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课堂教学中切入点遵循的原则
(一)重难点凸显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应体现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切入点应是点燃文本探究的激情点或起始点,要有利于课堂探究的展开,经过剥笋式的探究,力求在落实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到省时高效打造精彩语文课堂的目的。
(二)以小见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应该从关键处、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集教学目标、重难点于一身,辐射全文。
(三)思维激活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取,要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切入应有启发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维被激活,学生就能踊跃参与课堂探究,学习效率定能随之大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切入点选择的方法
(一)课题解读切入法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可以通过课题解读“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能直击要害,迅速理出文章的主线,串起全文。教学中教师从课题解读切入,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从而为进一步阅读交流打好基础,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把握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精美之处。 如我在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让学生从文题入手,思考:“于勒是什么人,文章围绕他写了什么事,为什么于勒名字前加入了我的叔叔”让学生围绕这个思路探究下去,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继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从题目入手提问达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二)中心句切入法
在语文教学中,以中心句为教学的切入点,既起到了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又可以引领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正确、深刻解读文本的一条捷径。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与时效性,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实践的有效方法。
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读“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然后提出问题: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还是借白杨树来赞美什么?这篇课文的导读设计,抓住主旨句,紧扣中心,突出重点,整个课堂高效而紧凑。
(三)课堂生成的问题质疑切入
问题切入法,即从阅读模糊处切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难以化解的问题——许多学生的阅读分析往往浅尝辄止,只满足于浅表层,发现不了深蕴文中的智慧。若从课堂生成问题处提问激疑,就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究文本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难点与模糊处,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问,就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如我在进行《水调歌头》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进行词作的主题探究这个环节时,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浪漫的情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追问后,学生又说道:“我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读出了词人的旷达乐观;在读‘不知天上宫阙……我欲乘风归去’时,我感知其浪漫的情怀。”“不知天上宫阙……我欲乘风归去”是表现词人的浪漫情怀吗?请大家再联系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尤其是他的仕途,耐心思考一下。学生通过联系作者当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也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的背景后,方才领悟,这里反映的是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消极遁世的思想。不过最终这一切还是被词人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心情终至旷达乐观。
(四)文章背景切入
在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纪实的文章,其中有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片段。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这些课本以外的轶闻趣事,不仅对于提高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欲望大有裨益,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意境,探究“真意”,必须借助适当的背景资料。譬如教授古诗《雁门太守行》,作者通过一场虚拟的战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描绘出大军压境之时,我军将士积极应战,愿为国奉献一切的勇气和精神。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使人有报效朝廷的决心,大可以走上战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为什么还要通过一场虚拟的战争来表达报国之志,这就必须结合背景资料: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此外还有文体切入法、情感切入法和比较切入法等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的方法,在使用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和学情,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省时高效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重难点凸显原则;以小见大原则;思维激活原则;课题切入;中心句切入;质疑切入;背景切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语文课堂中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揭开语文学习的神秘面纱。这个支点,就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契合点。一个精准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又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遵循的原则和切入方法的研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课堂教学中切入点遵循的原则
(一)重难点凸显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应体现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切入点应是点燃文本探究的激情点或起始点,要有利于课堂探究的展开,经过剥笋式的探究,力求在落实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到省时高效打造精彩语文课堂的目的。
(二)以小见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应该从关键处、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集教学目标、重难点于一身,辐射全文。
(三)思维激活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取,要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切入应有启发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维被激活,学生就能踊跃参与课堂探究,学习效率定能随之大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切入点选择的方法
(一)课题解读切入法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可以通过课题解读“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能直击要害,迅速理出文章的主线,串起全文。教学中教师从课题解读切入,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从而为进一步阅读交流打好基础,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把握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精美之处。 如我在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让学生从文题入手,思考:“于勒是什么人,文章围绕他写了什么事,为什么于勒名字前加入了我的叔叔”让学生围绕这个思路探究下去,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继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从题目入手提问达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二)中心句切入法
在语文教学中,以中心句为教学的切入点,既起到了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又可以引领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正确、深刻解读文本的一条捷径。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与时效性,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实践的有效方法。
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读“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然后提出问题: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还是借白杨树来赞美什么?这篇课文的导读设计,抓住主旨句,紧扣中心,突出重点,整个课堂高效而紧凑。
(三)课堂生成的问题质疑切入
问题切入法,即从阅读模糊处切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难以化解的问题——许多学生的阅读分析往往浅尝辄止,只满足于浅表层,发现不了深蕴文中的智慧。若从课堂生成问题处提问激疑,就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究文本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难点与模糊处,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问,就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如我在进行《水调歌头》教学中,当引导学生进行词作的主题探究这个环节时,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浪漫的情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追问后,学生又说道:“我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读出了词人的旷达乐观;在读‘不知天上宫阙……我欲乘风归去’时,我感知其浪漫的情怀。”“不知天上宫阙……我欲乘风归去”是表现词人的浪漫情怀吗?请大家再联系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尤其是他的仕途,耐心思考一下。学生通过联系作者当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也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的背景后,方才领悟,这里反映的是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消极遁世的思想。不过最终这一切还是被词人积极的处世态度战胜了,心情终至旷达乐观。
(四)文章背景切入
在新课标教材中,有不少纪实的文章,其中有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片段。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这些课本以外的轶闻趣事,不仅对于提高学生对文本探究的欲望大有裨益,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意境,探究“真意”,必须借助适当的背景资料。譬如教授古诗《雁门太守行》,作者通过一场虚拟的战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描绘出大军压境之时,我军将士积极应战,愿为国奉献一切的勇气和精神。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使人有报效朝廷的决心,大可以走上战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为什么还要通过一场虚拟的战争来表达报国之志,这就必须结合背景资料: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此外还有文体切入法、情感切入法和比较切入法等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的方法,在使用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和学情,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省时高效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