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作为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在初中阶段,还要教吗?该怎样教?这些问题,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语法还要教吗
语文学习,要接受语法的必要制约,才能发挥最起码的交流功能,如果离开了语法的规范,学生说出来和写出来的,都不能成为合格的语言产品。就平时的教学情况来看,为什么学生的错别字那么多?为什么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连主、谓、宾、定、状、补还不了解?为什么高考优秀作文、中考优秀作文似乎也越来越少?……
作为一种法则和规律,语法教学还得进行!但是应该怎样教?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许多作家可能不懂语法术语,但却能够写出许许多多的好作品;初中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写起文章却语病不少,甚至连一篇简单的记叙文也写不下去。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家之所以是语言高手,就因为他们对语言有与众不同的敏感与悟性,他们在感性语言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则……”作家可能说不出语法的各种术语,也可能不会总结各种语法规律,但他们懂得语言规则,知道运用。
反过来观察: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数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语法教学,但是,大家的语法教学只是单纯的语法教学,是静态的语法教学,只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认识术语,掌握概念,了解规律。这种教学缺乏特定的语言训练环境,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种单纯的理性层面的学习,只是一种“纸上谈兵”,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学生还是不会用。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怎么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7-9年级)“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1.新的课程标准给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圈定了范围,甚至也规定了任务
“了解基本知识”“帮助理解课文”,这样的语法教学目标设置难度不大,要求不高,容易达成。因此,在平时的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宜把语法教学的目标定得过高,因为语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帮助理解”,而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语言学家。当然,我们也要防止另外一种极端:反正现在考试也不直接考语法知识,教材也没有专门安排,课时又紧,所以语法教学就全部免了,这种说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必须警惕。
2.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语法教学给出了方法,提供了建议
在阅读教学中“随文学习”这种方法或建议,已经告诉广大教师:语法教学,同样要注意过程化,不要强调掌握某种语法结果,要结合其他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不能孤立地为了语法教学而教学。“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就是为了防止静态的、纯语法学的教学,把初中生当作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看待,凡事来个“系统化”,以显示自己的专业化和学者化,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三、初中语法怎么教——在活动中进行
1.从时空结合的角度看,可以时时教,处处教
任何一件事情,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结合点上,初中语法教学同样如此,时时可教,处处可教。因为语文知识、语文现象、语文规律几乎无处不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语文,处处都有语文,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既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语法教学的基本原理。比如,从空间上看,学校里,教学楼、各种公共场所、各类标语、提示语,都是语法教学的材料。如会议室里“保护清洁,爱护卫生”,是否通顺?是对偶句吗?在社会上,公园里,公交车上,墙壁上各种广告语、宣传标语等,都是语法教学的好材料,学生完全可以信手拈来,进行学习、判断、比对。如某句标语:“爱护野生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通顺吗?有什么错误呢?而且,在生活中,社区、楼道、自己家里,往往都有许多鲜活的语法教学材料,关键是学生是否用心。
再比如,从时间上看,课前可学语法,语文课上可以学,语文课后也可以学,在其他科目上也可以学。
2.语法教学也有教育的契机问题
这其实关乎初中语法教学的目的性和有用性问题。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所说切合实际,比如讲句子结构,是为了有时候遇到很长很复杂的句子,不点明它的结构会误解它的意思。如果没有必要分析结构的时候也要分析,甚至只因为某种句子结构的分析在语法学家中间还有不同意见,就故意拿出来分析分析,旁征博引,借以表示自己的博学,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段话再次告诫我们,初中语法教学,强调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如果一味地强调博学、专业化、系统化,那就背离了初中语法教学的初衷和意义。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先生的《社戏》一课时,对一句子的分析:
师:“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都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谁来缩句?缩成四个字的句子?
生沉默,答案五花八门。
生:(语文科代表)清香吹来。
师:正确。从句子成分看,谁能告诉我们“清香”前面的作什么成分呢?“吹来”前面的又做什么成分呢?
生沉默。
师(自问自答)“清香”前面的作定语,表示修饰限制;“吹来”前面的作状语。
其实,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效的,因为它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无法解答这一问题,或者说这一问题非常突然,教师自己在人为地制造困难,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如果教师换一种问法:作者在“清香”前面用那么多词语说明了什么?“吹来”前面的词语又起什么作用?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可能会答到,江南水乡的夜景之美、香气醉人、植物茂盛等。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教师采用后一种问法,哪怕定语、状语的知识只提一提,而着重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用,效果会更好。学生不用死记定语、状语的概念,就已经了解了它的特征和作用。
3.充分利用学生的语言材料教
语文教学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语言材料,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即时生成资源,初中语法教学同样如此。在平时的作业、作文当中,学生的语言材料就是最好的语法教学材料。因为这些语言材料是自己的,他们觉得亲切,有生活真实感,有着强烈的亲近感,用他们自己的材料去谈词性、谈修辞、改病句,要有趣得多,也更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我的同桌》,选择一篇学生习作进行语法的教学:
一、语法还要教吗
语文学习,要接受语法的必要制约,才能发挥最起码的交流功能,如果离开了语法的规范,学生说出来和写出来的,都不能成为合格的语言产品。就平时的教学情况来看,为什么学生的错别字那么多?为什么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连主、谓、宾、定、状、补还不了解?为什么高考优秀作文、中考优秀作文似乎也越来越少?……
作为一种法则和规律,语法教学还得进行!但是应该怎样教?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许多作家可能不懂语法术语,但却能够写出许许多多的好作品;初中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写起文章却语病不少,甚至连一篇简单的记叙文也写不下去。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家之所以是语言高手,就因为他们对语言有与众不同的敏感与悟性,他们在感性语言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则……”作家可能说不出语法的各种术语,也可能不会总结各种语法规律,但他们懂得语言规则,知道运用。
反过来观察: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数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语法教学,但是,大家的语法教学只是单纯的语法教学,是静态的语法教学,只是一种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认识术语,掌握概念,了解规律。这种教学缺乏特定的语言训练环境,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种单纯的理性层面的学习,只是一种“纸上谈兵”,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学生还是不会用。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怎么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7-9年级)“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1.新的课程标准给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指明了方向,圈定了范围,甚至也规定了任务
“了解基本知识”“帮助理解课文”,这样的语法教学目标设置难度不大,要求不高,容易达成。因此,在平时的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宜把语法教学的目标定得过高,因为语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帮助理解”,而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语言学家。当然,我们也要防止另外一种极端:反正现在考试也不直接考语法知识,教材也没有专门安排,课时又紧,所以语法教学就全部免了,这种说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必须警惕。
2.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语法教学给出了方法,提供了建议
在阅读教学中“随文学习”这种方法或建议,已经告诉广大教师:语法教学,同样要注意过程化,不要强调掌握某种语法结果,要结合其他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不能孤立地为了语法教学而教学。“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就是为了防止静态的、纯语法学的教学,把初中生当作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看待,凡事来个“系统化”,以显示自己的专业化和学者化,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三、初中语法怎么教——在活动中进行
1.从时空结合的角度看,可以时时教,处处教
任何一件事情,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结合点上,初中语法教学同样如此,时时可教,处处可教。因为语文知识、语文现象、语文规律几乎无处不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语文,处处都有语文,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既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语法教学的基本原理。比如,从空间上看,学校里,教学楼、各种公共场所、各类标语、提示语,都是语法教学的材料。如会议室里“保护清洁,爱护卫生”,是否通顺?是对偶句吗?在社会上,公园里,公交车上,墙壁上各种广告语、宣传标语等,都是语法教学的好材料,学生完全可以信手拈来,进行学习、判断、比对。如某句标语:“爱护野生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通顺吗?有什么错误呢?而且,在生活中,社区、楼道、自己家里,往往都有许多鲜活的语法教学材料,关键是学生是否用心。
再比如,从时间上看,课前可学语法,语文课上可以学,语文课后也可以学,在其他科目上也可以学。
2.语法教学也有教育的契机问题
这其实关乎初中语法教学的目的性和有用性问题。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所说切合实际,比如讲句子结构,是为了有时候遇到很长很复杂的句子,不点明它的结构会误解它的意思。如果没有必要分析结构的时候也要分析,甚至只因为某种句子结构的分析在语法学家中间还有不同意见,就故意拿出来分析分析,旁征博引,借以表示自己的博学,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段话再次告诫我们,初中语法教学,强调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如果一味地强调博学、专业化、系统化,那就背离了初中语法教学的初衷和意义。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先生的《社戏》一课时,对一句子的分析:
师:“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都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谁来缩句?缩成四个字的句子?
生沉默,答案五花八门。
生:(语文科代表)清香吹来。
师:正确。从句子成分看,谁能告诉我们“清香”前面的作什么成分呢?“吹来”前面的又做什么成分呢?
生沉默。
师(自问自答)“清香”前面的作定语,表示修饰限制;“吹来”前面的作状语。
其实,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效的,因为它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无法解答这一问题,或者说这一问题非常突然,教师自己在人为地制造困难,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如果教师换一种问法:作者在“清香”前面用那么多词语说明了什么?“吹来”前面的词语又起什么作用?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可能会答到,江南水乡的夜景之美、香气醉人、植物茂盛等。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教师采用后一种问法,哪怕定语、状语的知识只提一提,而着重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用,效果会更好。学生不用死记定语、状语的概念,就已经了解了它的特征和作用。
3.充分利用学生的语言材料教
语文教学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语言材料,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即时生成资源,初中语法教学同样如此。在平时的作业、作文当中,学生的语言材料就是最好的语法教学材料。因为这些语言材料是自己的,他们觉得亲切,有生活真实感,有着强烈的亲近感,用他们自己的材料去谈词性、谈修辞、改病句,要有趣得多,也更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我的同桌》,选择一篇学生习作进行语法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