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全球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资源型与水质型缺水城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节水型社会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天津市作为全国节水型城市的典型的节水型城市建设实践,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科学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科学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7-0328-01
我国作为资源型缺水大国,水资源短缺矛盾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多年来,国家就一直高度重视节水工作,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开辟了一条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之路,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行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
由缺水逼出节水。这方面,主要是加强对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和水环境保护的高效管理,做到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建立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节水管理机构,各区县都要成立以区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三级节水管理网络,强化节水管理职能;可采用建立节水事务统一管理试点的方法,实现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管理,并建立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的联动机制,形成取水、用水、排水、保护的新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法律保障。这里主要的是做到强化取水许可统一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出台取水许可管理规定制定,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细则,规范各地涉及地表水、地下水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制定出台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系统规范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定出台《节约用水条例》配套规章制度。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水权制度
结合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定全市水资源配置方案,将常规和非常规水源进行统一优化配置,将指标分配到各个部门。各部门依据此方案,在本区域内进一步分配;加强地表水总量控制管理,对于主要的供水河流,制定水权管理实施方案,明晰沿河各区县初始水权,进行总量控制管理,建设必要的控制工程,为实施地表水总量控制管理摸索经验;加强地下水总量控制管理和开采计量管理,确定各区县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各地方实施对控制指标再进行进一步分解;以高校为试点,实施水权管理,建立高校系统用水者协会,为城市各行业用水管理提供示范。
四、建设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资源管理是节水工作的重点,也是目前的薄弱环节。不仅是因为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更重要的是管理不规范,盲目开采,超标使用,形成水资源存储失衡。所以,要实施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管理,重新核定地下水取水许可水量,将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利用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将外调水及主要河道直取河水用水户实施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制定重要工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加大水平衡测试工作力度,完善计划用水考核方式,扩大计划用水管理范围;加大用水信息共享,建立用水通报制度,确保计划用水考核率达到100%;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建立建设项目联动会审制度。
五、建设节水型社會经济调控制度
节水、管水也要运用经济的手段,制定有利于多水源优化配置的水价改革方案,建立多层次的供水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推进城乡水价改革,提高城镇水价标准,做好南水北调通水前水价接轨工作;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和水费计收方式,推行到农户的终端水价制度;制定与试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取消农村生活用水包费制,管网入户地区一律实现计量收费。严格按照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及管理力度,完善用水计量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费征收率;加强水资源费使用管理,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专项经费。
六、建设节水型社会公众参与体系
节水型社会涉及国计民生,要“全民皆兵”打人民战争的持久战。要动员全社会建设的力量,建立参与节水管理组织,成立行业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计划的制定与调整、行业用水定额制定等工作;在有农业的区县成立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开展协会内用水指标分配、节水工程维护、水费制定与收取等方面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载体,开展节水型社区(小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生态校园、节水型区县等创建和评比活动;在中心城区、经济新区、要按照节水型城市的考核标准,全面提升整体节水水平,各项考核标准力争达标;要提高节水型企业覆盖率;新建居民小区全部达到节水型小区标准。建立深入、持久的节水宣传机制,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开展广泛的公益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三级节水网络,加强日常性的节水宣传,培育节水文化。
七、提高节水型社会各业微观节水水平
提高工业节水水平。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率,加大企业内部再生水回用;以水循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电力行业实现零排放、石化行业浓缩倍率提高到4倍以上,冶金行业采用稠油水分离及中水回用技术,纺织行业推广逆流漂洗及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加强企业用水管理,推行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奖惩激励机制;培育和树立一批具有先进节水水平的工业节水典范,带动全市工业整体节水水平的提高。
提高城市生活节水水平。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管理和改造,杜绝跑、冒、滴、漏现象,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非居民用水单位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加大城市园林绿化节水力度,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行节水灌溉方式,新建绿地优先种植耐旱作物,改造已建绿地灌溉方式;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加强用水管理。
提高农村节水水平。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继续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和不方便的问题,农村管网入户率达到100%;加强农村用水管理,建设井灌区和大型地表水灌区计量设施,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现初始水权分配、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管理水资源。
八、建设节水型社会水管理能力
加强水资源信息监测网络基础管理设施建设,做好地表水资源监测站网规划;合理布局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实现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井自动采集数据;定期对主要排污口门进行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覆盖主要地下水超采区。推进节水型社会管理信息化进程,建设节水型社会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用水、节水信息数据库,实现统计报表标准化管理,构建区域节水网络体系,实现节水信息统一管理。
九、建设节水型社会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加强地下水管理,落实分区地下水管理措施,合理确定深层地下水总量开采控制指标,推进水源转换工作,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加快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各河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环保部门根据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将排污总量分解到各入河排污口,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建设水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实施城市水环境改善和水源保护示范工程,为改善城市河湖和水源地水质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制度保证、法律支持、人人动手,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引下,一个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重点、人水和谐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定会建设的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丁怀中 男 助理工程师 天津市北三河管理处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 科学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7-0328-01
我国作为资源型缺水大国,水资源短缺矛盾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多年来,国家就一直高度重视节水工作,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开辟了一条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之路,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行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
由缺水逼出节水。这方面,主要是加强对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和水环境保护的高效管理,做到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建立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节水管理机构,各区县都要成立以区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三级节水管理网络,强化节水管理职能;可采用建立节水事务统一管理试点的方法,实现常规水资源和非常规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管理,并建立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的联动机制,形成取水、用水、排水、保护的新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法律保障。这里主要的是做到强化取水许可统一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出台取水许可管理规定制定,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细则,规范各地涉及地表水、地下水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制定出台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系统规范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定出台《节约用水条例》配套规章制度。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水权制度
结合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定全市水资源配置方案,将常规和非常规水源进行统一优化配置,将指标分配到各个部门。各部门依据此方案,在本区域内进一步分配;加强地表水总量控制管理,对于主要的供水河流,制定水权管理实施方案,明晰沿河各区县初始水权,进行总量控制管理,建设必要的控制工程,为实施地表水总量控制管理摸索经验;加强地下水总量控制管理和开采计量管理,确定各区县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各地方实施对控制指标再进行进一步分解;以高校为试点,实施水权管理,建立高校系统用水者协会,为城市各行业用水管理提供示范。
四、建设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资源管理是节水工作的重点,也是目前的薄弱环节。不仅是因为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更重要的是管理不规范,盲目开采,超标使用,形成水资源存储失衡。所以,要实施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管理,重新核定地下水取水许可水量,将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利用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将外调水及主要河道直取河水用水户实施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制定重要工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加大水平衡测试工作力度,完善计划用水考核方式,扩大计划用水管理范围;加大用水信息共享,建立用水通报制度,确保计划用水考核率达到100%;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建立建设项目联动会审制度。
五、建设节水型社會经济调控制度
节水、管水也要运用经济的手段,制定有利于多水源优化配置的水价改革方案,建立多层次的供水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推进城乡水价改革,提高城镇水价标准,做好南水北调通水前水价接轨工作;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和水费计收方式,推行到农户的终端水价制度;制定与试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取消农村生活用水包费制,管网入户地区一律实现计量收费。严格按照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及管理力度,完善用水计量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费征收率;加强水资源费使用管理,确保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专项经费。
六、建设节水型社会公众参与体系
节水型社会涉及国计民生,要“全民皆兵”打人民战争的持久战。要动员全社会建设的力量,建立参与节水管理组织,成立行业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计划的制定与调整、行业用水定额制定等工作;在有农业的区县成立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开展协会内用水指标分配、节水工程维护、水费制定与收取等方面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载体,开展节水型社区(小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生态校园、节水型区县等创建和评比活动;在中心城区、经济新区、要按照节水型城市的考核标准,全面提升整体节水水平,各项考核标准力争达标;要提高节水型企业覆盖率;新建居民小区全部达到节水型小区标准。建立深入、持久的节水宣传机制,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开展广泛的公益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三级节水网络,加强日常性的节水宣传,培育节水文化。
七、提高节水型社会各业微观节水水平
提高工业节水水平。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率,加大企业内部再生水回用;以水循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电力行业实现零排放、石化行业浓缩倍率提高到4倍以上,冶金行业采用稠油水分离及中水回用技术,纺织行业推广逆流漂洗及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加强企业用水管理,推行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奖惩激励机制;培育和树立一批具有先进节水水平的工业节水典范,带动全市工业整体节水水平的提高。
提高城市生活节水水平。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管理和改造,杜绝跑、冒、滴、漏现象,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非居民用水单位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加大城市园林绿化节水力度,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行节水灌溉方式,新建绿地优先种植耐旱作物,改造已建绿地灌溉方式;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加强用水管理。
提高农村节水水平。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继续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和不方便的问题,农村管网入户率达到100%;加强农村用水管理,建设井灌区和大型地表水灌区计量设施,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实现初始水权分配、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管理水资源。
八、建设节水型社会水管理能力
加强水资源信息监测网络基础管理设施建设,做好地表水资源监测站网规划;合理布局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实现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井自动采集数据;定期对主要排污口门进行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覆盖主要地下水超采区。推进节水型社会管理信息化进程,建设节水型社会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用水、节水信息数据库,实现统计报表标准化管理,构建区域节水网络体系,实现节水信息统一管理。
九、建设节水型社会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加强地下水管理,落实分区地下水管理措施,合理确定深层地下水总量开采控制指标,推进水源转换工作,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加快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各河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环保部门根据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将排污总量分解到各入河排污口,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建设水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实施城市水环境改善和水源保护示范工程,为改善城市河湖和水源地水质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制度保证、法律支持、人人动手,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引下,一个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重点、人水和谐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定会建设的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丁怀中 男 助理工程师 天津市北三河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