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题为《职业女性》的演讲中历数了自己在写作生涯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以抨击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同时激励现代女性广泛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篇演讲的文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文体的独到之处,作者在演讲中使用了象征手法和类比、隐喻等修辞方法,它们的成功运用对演讲主题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象征手法 类比 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女性》是英国20世纪著名女性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31年应美国一个非官方组织the women’s service league之邀所作的演讲。伍尔夫在演讲中现身说法,从介绍自己从事写作生涯的种种经历入手,向听众和读者展示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旨在抨击维多利亚时代的根深蒂固的夫权思想和这种思想对妇女在思想上的巨大束缚,揭露当时妇女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现实,以此无情地鞭挞了男性社会的虚伪、迂腐和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在演讲的结尾部分,作者分析了当今妇女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激励女性同胞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从勇敢地去尝试各种不同的职业入手,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巩固在社会中争取到的一席之地。
这篇演讲在风格上一改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所展示的意识流的写作特色,没有大量的人物的内心独白,在叙述上可谓平铺直叙,文字上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因此读来轻松惬意。但演讲却在平实的语言和简洁的文风中充分地展示了作者驾驭多种文体的才能,她将象征手法以及各类修辞手法,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经历的讲述当中去,显得自然清新,并且没有留下雕琢的痕迹。因此,毫不夸张的说,这篇题为《职业女性》的演讲,从文体学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解读和欣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的机会。
一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演讲中提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的身份涉足写作行业的,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轻松惬意的职业,尤其是对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来说似乎没什么比写作更适合的职业了。作者以无奈和讥讽的口吻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写作成本低廉,那个时代的女性在家庭中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因此不给家庭的财政造成负担是大多数女性选择写作的原因。同时写作又不影响她们履行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还可赚取一定生活费用。如此看来,写作堪称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完美的职业了。但实际上,妇女在从事写作时却往往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如弗吉尼亚本人所说,她在评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被她称之为“the angel in the house”的阻止她正常工作的障碍。作者说到在维多利亚时代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个“angel”,也就是说,当时的妇女必须做到像天使(angel)一般的完美,即永远保持纯洁,对他人要充满同情,为人要无私等等。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每个女性都被要求具备这样的特质,这也是那时的女性能在男性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这个“the angel in the house”就成了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女性形象代表了。在弗吉尼亚·伍尔夫评论一部文学作品时,“the angel in the house”就像一个驱之不去的鬼魂一样站在她的笔和纸之间,而当她每每要毫无保留地指出书中的缺点和问题时,“angel”都会“适时地”提醒她应该宽容,应该忽视那些缺点而去写一些溢美之词。而且这个“angel”无时无地不在,并且每次都试图去控制作者手中的笔,让她无法工作下去,以致作者最终忍无可忍将其扼死。
很明显,在这段内容的讲述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象征手法,用“the angel in the house”来象征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传统观念,以及这种传统观念对于一个女性文学评论家的束缚,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作家不能无所顾忌地真实地去评论一部作品,尤其是当这部作品是出自一位男性作者之手的时候,因为社会期待她们所做的就是去表扬、赞美、恭维,哪怕这种赞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所以每一个听众和读者在这时都对作者在此时发出的感慨感同身受:如果我听从“the angel in the house”的“忠告”并任其摆布的话,我的评论将丢失了灵魂,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作者做了一件勇敢并为之感到骄傲的事,即“killing the angel”,以此表达自己对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深恶痛决和摆脱其束缚的坚定决心。
应该说,象征手法在这一部分的使用是非常成功的,它的使用使得一个抽象的概念,即维多利亚时代禁锢女性的传统观念以一个为每个人所熟知的天使(angel)的具体形象鲜活地呈现了出来,这样就让听众和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这种观念对女性的强烈束缚,以及人们要摆脱它的强烈渴望,使人更易产生共鸣,而且寓意也更为深远。
二 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它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修辞手法方面,本篇演讲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类比和隐喻了。
1 类比(analogy)的运用
所谓类比,即把两类事物或物体在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它是一种扩展了的比喻。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的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作者在讲述自己写作小说的经历时,巧妙地运用到了类比修辞。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欧美文坛上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而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这一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
基于此,作为一名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当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听众坦诚地说出一个小说家在创作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持一种遐想或者半梦半醒的状态时,大家就会心领神会了。以这种直白的表达作者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那就是: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解读潜意识中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外界环境允许她无拘无束地徜徉在自己的意识深处,即潜意识的层面里,她就能通过不断地探索找到那里深藏的奥秘,这样作家就能给读者呈现表达最真实情感的作品了。然而,这种愿望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小说家却成了一种奢望,因为她们根本无法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的意识深处遨游。换言之,女性作家是无法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没有保留地呈现给读者的。为形象地诠释这种横亘在女性小说家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作者形象地借助了类比的修辞手法。
在这里,作者将渔夫和作家进行了类比。首先,渔夫的鱼竿被比作了作家的思维,鱼竿在水中自由地漂浮以寻找最大的鱼儿,作家则任由自己的思维在潜意识中穿梭以搜寻内心深处的渴望,但是鱼竿在行进的过程中突然碰上了一块坚硬的石头,它使得前行中的鱼竿激起了浪花;同样的,作家自由遨游的思维也突然遭遇了一个巨大的障碍,这使得她猛地从半梦半醒的状态中惊醒。很显然,作者在不同的方面将渔夫和作家进行了类比,读来形象生动。那个横亘在女性小说家面前让她无法前进的巨大的障碍其实就是作家在自己潜意识中所读到的一个女性的真实的欲望,它包括女性在内心深处所拥有的激情和对完美的性的向往。运用类比,作者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关于身体的真实的表述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就如同渔夫所经历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它也只能给作者带来社会的口诛笔伐。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作者真实地反映出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对女性思想的禁锢和压制以及其迂腐、虚伪的本质,因为同时作者又指出,虽然妇女被禁止谈论有关性的话题,但性对于女性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雷区,而男子包括男性作家却能完全游离于这种习俗之外、不受丝毫约束。
2 隐喻(metaphor)的运用
隐喻修辞是比喻修辞的一种,它与明喻(simile)的区别在于:隐喻是在两类事物之间进行含蓄的比较,没有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有时甚至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隐喻的使用可以使得原本生硬的表达变得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隐喻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了本篇演讲的最后一部分,这时作者讲述完了自己写作生涯中的种种已经克服和等待克服的障碍,继而对礼堂里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妇女同胞表达了真诚的钦佩之情,她说到:
“You have won rooms of your own in the house hitherto exclusively owned by men.”
这里的“room”和“house”均是隐喻用法。很明显,“house”在此语境下指代整个社会,而“room”相应地便成了一个人所取得的社会地位和获得的自由空间的代名词了。作者还巧妙地将这一隐喻扩展开来:
“…the room is your own,but it is still bare.It has to be furnished;it has to be decorated;it has to be shared.”
这个隐喻的运用完全是基于人们关于房子的常识做出的,因为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房间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的,房子的主人必须通过装饰装修、家具的布置,甚至寻找同伴而努力使自己的房间适宜居住和充满生机。通过这种进一步的比喻,作者语重心长地勉励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女性不能满足于当前在社会中所取得的点滴成就,因为对于她们来说,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摆在她们面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三 结语
在一篇数千字的演讲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巧妙、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及类比、隐喻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自己在从事写作生涯几十年中所遭遇的种种障碍以及她为此所进行的勇敢抗争,以此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妇女卑微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现实、男权制度虚伪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摆脱传统观念的禁锢的决心。应该说,本篇演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鲜活的文体,象征手法和多种修辞手法被运用得恰到好处。象征手法的使用不仅使原本生硬、晦涩的对社会的抨击变得浅显易懂,使得原本严肃沉重的话题多了几分轻松诙谐的成分,也使得原本与听众和读者相隔遥远的作者的经历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因此得到了形象的重生。类比的使用把女性小说家无法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渴望的苦闷和不满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让读者和在场的听众对那一时代的女性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而在演讲最后一部分所使用的隐喻,则把现代女性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任务均表述得准确无误,读来也同样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徐鹏:《英语辞格》,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 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3] 瞿世镜:《意识流小说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韩艳萍,女,1970—,河北乐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北唐山师范学院。
关键词:象征手法 类比 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女性》是英国20世纪著名女性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31年应美国一个非官方组织the women’s service league之邀所作的演讲。伍尔夫在演讲中现身说法,从介绍自己从事写作生涯的种种经历入手,向听众和读者展示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旨在抨击维多利亚时代的根深蒂固的夫权思想和这种思想对妇女在思想上的巨大束缚,揭露当时妇女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现实,以此无情地鞭挞了男性社会的虚伪、迂腐和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在演讲的结尾部分,作者分析了当今妇女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激励女性同胞们凭借自己的努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从勇敢地去尝试各种不同的职业入手,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巩固在社会中争取到的一席之地。
这篇演讲在风格上一改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所展示的意识流的写作特色,没有大量的人物的内心独白,在叙述上可谓平铺直叙,文字上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因此读来轻松惬意。但演讲却在平实的语言和简洁的文风中充分地展示了作者驾驭多种文体的才能,她将象征手法以及各类修辞手法,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经历的讲述当中去,显得自然清新,并且没有留下雕琢的痕迹。因此,毫不夸张的说,这篇题为《职业女性》的演讲,从文体学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解读和欣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的机会。
一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演讲中提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文学评论者的身份涉足写作行业的,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轻松惬意的职业,尤其是对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来说似乎没什么比写作更适合的职业了。作者以无奈和讥讽的口吻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写作成本低廉,那个时代的女性在家庭中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因此不给家庭的财政造成负担是大多数女性选择写作的原因。同时写作又不影响她们履行一个家庭主妇的职责,还可赚取一定生活费用。如此看来,写作堪称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完美的职业了。但实际上,妇女在从事写作时却往往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如弗吉尼亚本人所说,她在评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被她称之为“the angel in the house”的阻止她正常工作的障碍。作者说到在维多利亚时代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个“angel”,也就是说,当时的妇女必须做到像天使(angel)一般的完美,即永远保持纯洁,对他人要充满同情,为人要无私等等。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每个女性都被要求具备这样的特质,这也是那时的女性能在男性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这个“the angel in the house”就成了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女性形象代表了。在弗吉尼亚·伍尔夫评论一部文学作品时,“the angel in the house”就像一个驱之不去的鬼魂一样站在她的笔和纸之间,而当她每每要毫无保留地指出书中的缺点和问题时,“angel”都会“适时地”提醒她应该宽容,应该忽视那些缺点而去写一些溢美之词。而且这个“angel”无时无地不在,并且每次都试图去控制作者手中的笔,让她无法工作下去,以致作者最终忍无可忍将其扼死。
很明显,在这段内容的讲述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象征手法,用“the angel in the house”来象征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传统观念,以及这种传统观念对于一个女性文学评论家的束缚,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作家不能无所顾忌地真实地去评论一部作品,尤其是当这部作品是出自一位男性作者之手的时候,因为社会期待她们所做的就是去表扬、赞美、恭维,哪怕这种赞美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所以每一个听众和读者在这时都对作者在此时发出的感慨感同身受:如果我听从“the angel in the house”的“忠告”并任其摆布的话,我的评论将丢失了灵魂,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作者做了一件勇敢并为之感到骄傲的事,即“killing the angel”,以此表达自己对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深恶痛决和摆脱其束缚的坚定决心。
应该说,象征手法在这一部分的使用是非常成功的,它的使用使得一个抽象的概念,即维多利亚时代禁锢女性的传统观念以一个为每个人所熟知的天使(angel)的具体形象鲜活地呈现了出来,这样就让听众和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这种观念对女性的强烈束缚,以及人们要摆脱它的强烈渴望,使人更易产生共鸣,而且寓意也更为深远。
二 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它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从而激发读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修辞手法方面,本篇演讲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类比和隐喻了。
1 类比(analogy)的运用
所谓类比,即把两类事物或物体在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它是一种扩展了的比喻。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的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作者在讲述自己写作小说的经历时,巧妙地运用到了类比修辞。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欧美文坛上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而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这一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
基于此,作为一名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当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听众坦诚地说出一个小说家在创作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持一种遐想或者半梦半醒的状态时,大家就会心领神会了。以这种直白的表达作者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那就是: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解读潜意识中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外界环境允许她无拘无束地徜徉在自己的意识深处,即潜意识的层面里,她就能通过不断地探索找到那里深藏的奥秘,这样作家就能给读者呈现表达最真实情感的作品了。然而,这种愿望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小说家却成了一种奢望,因为她们根本无法自由自在地在自己的意识深处遨游。换言之,女性作家是无法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没有保留地呈现给读者的。为形象地诠释这种横亘在女性小说家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作者形象地借助了类比的修辞手法。
在这里,作者将渔夫和作家进行了类比。首先,渔夫的鱼竿被比作了作家的思维,鱼竿在水中自由地漂浮以寻找最大的鱼儿,作家则任由自己的思维在潜意识中穿梭以搜寻内心深处的渴望,但是鱼竿在行进的过程中突然碰上了一块坚硬的石头,它使得前行中的鱼竿激起了浪花;同样的,作家自由遨游的思维也突然遭遇了一个巨大的障碍,这使得她猛地从半梦半醒的状态中惊醒。很显然,作者在不同的方面将渔夫和作家进行了类比,读来形象生动。那个横亘在女性小说家面前让她无法前进的巨大的障碍其实就是作家在自己潜意识中所读到的一个女性的真实的欲望,它包括女性在内心深处所拥有的激情和对完美的性的向往。运用类比,作者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关于身体的真实的表述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就如同渔夫所经历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它也只能给作者带来社会的口诛笔伐。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作者真实地反映出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对女性思想的禁锢和压制以及其迂腐、虚伪的本质,因为同时作者又指出,虽然妇女被禁止谈论有关性的话题,但性对于女性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雷区,而男子包括男性作家却能完全游离于这种习俗之外、不受丝毫约束。
2 隐喻(metaphor)的运用
隐喻修辞是比喻修辞的一种,它与明喻(simile)的区别在于:隐喻是在两类事物之间进行含蓄的比较,没有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有时甚至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隐喻的使用可以使得原本生硬的表达变得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隐喻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了本篇演讲的最后一部分,这时作者讲述完了自己写作生涯中的种种已经克服和等待克服的障碍,继而对礼堂里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妇女同胞表达了真诚的钦佩之情,她说到:
“You have won rooms of your own in the house hitherto exclusively owned by men.”
这里的“room”和“house”均是隐喻用法。很明显,“house”在此语境下指代整个社会,而“room”相应地便成了一个人所取得的社会地位和获得的自由空间的代名词了。作者还巧妙地将这一隐喻扩展开来:
“…the room is your own,but it is still bare.It has to be furnished;it has to be decorated;it has to be shared.”
这个隐喻的运用完全是基于人们关于房子的常识做出的,因为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房间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的,房子的主人必须通过装饰装修、家具的布置,甚至寻找同伴而努力使自己的房间适宜居住和充满生机。通过这种进一步的比喻,作者语重心长地勉励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女性不能满足于当前在社会中所取得的点滴成就,因为对于她们来说,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摆在她们面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三 结语
在一篇数千字的演讲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巧妙、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及类比、隐喻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自己在从事写作生涯几十年中所遭遇的种种障碍以及她为此所进行的勇敢抗争,以此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妇女卑微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现实、男权制度虚伪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摆脱传统观念的禁锢的决心。应该说,本篇演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鲜活的文体,象征手法和多种修辞手法被运用得恰到好处。象征手法的使用不仅使原本生硬、晦涩的对社会的抨击变得浅显易懂,使得原本严肃沉重的话题多了几分轻松诙谐的成分,也使得原本与听众和读者相隔遥远的作者的经历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因此得到了形象的重生。类比的使用把女性小说家无法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渴望的苦闷和不满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让读者和在场的听众对那一时代的女性产生发自内心的同情。而在演讲最后一部分所使用的隐喻,则把现代女性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任务均表述得准确无误,读来也同样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徐鹏:《英语辞格》,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 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3] 瞿世镜:《意识流小说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韩艳萍,女,1970—,河北乐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工作单位:河北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