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对精神文化进入旺盛的需求期,并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的特点,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对当代中国思想道德体系产生极大影响。青少年正值人生思想观念的养成期,加强中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成为维护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一、打破僵化的说教模式,让政治课堂活泼起来
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由于政治课程所独具的敏感性,尤其是文革以后,国内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大多按照课本简单地照本宣科,推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被学生称之为“说教课”、“背诵课”,尽管其中不乏应试教育的因素,但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语言呆板,不敢对教学方式大胆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训成考试机器,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让政治课堂教学语言丰富起来、方式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与理解力成为当前中学政治思想教学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许多中学教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回放、课题辩论、谈是论非等活动,通过对其一政治论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辩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打破闭卷考试方式,让开卷考试成为常态
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升学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结果而轻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以题海战术和加点、加压的方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心理上的厌倦情绪。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3月发布了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对政治科考试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要求思想政治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考试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不出偏题、怪题和计算、证明繁琐或似是而非的题目,不出死记硬背的考题。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中学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運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打破条框约束,让课程教学鲜活起来
在政治思想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政治思想课枯燥乏味的原因:一是受应试教学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学生的考分就达不到被选拔的要求,长期以往,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许多内容为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根据国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现实性内容。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双开考试(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打破僵化的说教模式,让政治课堂活泼起来
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由于政治课程所独具的敏感性,尤其是文革以后,国内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大多按照课本简单地照本宣科,推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被学生称之为“说教课”、“背诵课”,尽管其中不乏应试教育的因素,但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语言呆板,不敢对教学方式大胆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训成考试机器,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让政治课堂教学语言丰富起来、方式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与理解力成为当前中学政治思想教学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许多中学教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回放、课题辩论、谈是论非等活动,通过对其一政治论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辩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打破闭卷考试方式,让开卷考试成为常态
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升学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结果而轻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以题海战术和加点、加压的方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心理上的厌倦情绪。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3月发布了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对政治科考试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要求思想政治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考试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不出偏题、怪题和计算、证明繁琐或似是而非的题目,不出死记硬背的考题。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中学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運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打破条框约束,让课程教学鲜活起来
在政治思想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政治思想课枯燥乏味的原因:一是受应试教学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学生的考分就达不到被选拔的要求,长期以往,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许多内容为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根据国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现实性内容。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双开考试(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