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重新审视石涛所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观点,并对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如何把握好“笔墨”和“时代”之间的度,成为了当代水墨画家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姜永安的作品体现了笔墨的现代性,从“笔墨当随时代”的角度来分析姜永安笔下的水墨人物。
关键词:笔墨当随时代;姜永安;水墨人物
一、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当随时代”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所提出的观点,是石涛关于绘画方面的重要观点。石涛在笔墨方面有其见解:“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中国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发展与演变,历代文人墨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用以描绘对象、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笔有墨谓之画”,“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可见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笔墨一直是中国画领域的核心问题,许多评论家对于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有人认为中国画中的笔墨应当跟随时代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绘画也应有所创新,一成不变的作品必然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画的技法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不应该再进行过多的变革和创新。如果一味追求创新而失去了中国画本来的韵味,那么中国画将失去它本身的特点。
笔墨本身带有强烈的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美感、形式感的笔墨。回顾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所推崇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关注当代的社会环境。古人通过笔墨来描绘形象和抒发情感,笔墨是时代背景、美学思想和个人情感等多方面的融合。对于现代的水墨人物画家来说,其主要职责是用现代的笔墨语言来反映、表现和描摹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姜永安便是进行笔墨探索的艺术家的其中一员。
二、姜永安的水墨人物画
(一)姜永安水墨人物的个人风格
姜永安以人物画著称,其创作题材广阔,主题性创作、传统题材小品、生活人物写生等多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姜永安的水墨与现代人物肖像产生了深入交流,水墨与人物肖像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融合。姜永安的水墨人物作品与传统中国画有不同之处。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多以线条勾勒人物轮廓,不求形似而追求“气韵生动”,在寥寥数笔中表现人物神态,更多地去表达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而姜永安的水墨人物作品并不过多地使用线条勾勒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墨块颜色变化和留白的色块来塑造人物形象,墨色变化微妙,水墨交融之间层次丰富,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在潇洒灵动的笔墨变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技法上,可以看到他的一部分作品中局部有火烧过的痕迹,被烧过的部分周围呈现出焦黄的颜色,在黑白的水墨画中显得尤为突出。火烧过的不规则形状和姜永安的笔墨一样自由流淌在画面,与画面融合在一起。
虚实结合,将画面中的留白与水墨结合,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深厚意蕴是姜永安作品的一个特点。姜永安的部分作品中只描绘人物形象最精彩的一部分,通过留白让观者自行想象未描绘的另一部分形象。笔墨和人物造型的实与留白部分和画面氛围的虚相互依存,虚实之间呈现出人物形象。
姜永安十分注重现代画面构成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从画面整体来看,每一处都是画家的精心安排,从人物动态到山水田园的位置布局都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与背景之间相互衬托,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姜永安的作品不论是现代人物形象还是古代小品创作,都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其描绘的古代人物多置身于山林田园之中或是溪边小桥之上,人物多是方额长鼻,或游目怀想,或郊外踏青,或游乐宴饮,看似不协调的人物与环境的结合,形成了姜永安独特的画面构成方式,从而将传统人物形象转换为一种颇具现代叙述意味的形象。
(二)姜永安的水墨人物所表现的内在精神
格奥尔格·克里斯朵夫·利希滕贝格说:“世界上最值得玩味的表面乃是人的脸。”姜永安一直致力于人物肖像画的创作,通过自己的视角去传达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状态。他描绘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模样,一张张历经风霜,满是皱纹沟壑,沧桑干涩的脸,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姜永安始终对历史中的悲情人物和困苦的百姓有着极多的关注。
早在2006年姜永安就曾说过:“我在寻找,寻找某种心住之处……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个人的痛楚与普遍的芸芸众生连接在一起,同时也把我的逃离与寻觅扩展为人们对现实存在的挣脱……”正是这种想法,驱动了他对水墨人物的不斷探索。他描绘现代社会中疲于奔波的芸芸众生,展现人们生活的不易。
姜永安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肖像概念:“肖像的本质不是关于一个‘人形’的图式,而是关乎一个具体生命的注视。”姜永安在创作《伤逝的肖像·中国“慰安妇”写真》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素材,对老人们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才有了这样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因为尺幅规格的限制,最后浓缩到25位中国“慰安妇”的肖像写真,以罗列拼接的肖像册形制构成一种具有纪念性的视觉意味。作品下端残旧的头像则隐喻“伤逝”的生命以及更多距离我们记忆久远的受难者。这些老人仿佛在用眼神来诉说着将要消逝的故事。脸上的骨肉干瘪下垂,凹陷的眼睛神色各异,表情或痛苦,或迷茫,或淡然,或深邃,与观者直面相对,带起阵阵涟漪。
姜永安有言:“我把对每个面孔的写真过程都视作一次精神交流,用笔墨的穿越来阅读她们被命运皱褶的肌肤与凄戾的目光,与每一张面孔的交互都会是对一个生命境遇的恤问,由此获得不同的成像意象,因为这个意象的情感触动,就会非常强烈地渴求通由一种有意味的笔墨痕迹转译出来。”“面孔是直接而简劲的形象词汇,然正因于你的注视她才充满话语。”“肖像,不只是肖像,也是精神叙事。写真的关键就在这个‘真’,真实需要深度地描绘,所以它是创作性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成为了通过文字资料和图片来深入了解一个个真实生命历程的旅程。姜永安将笔墨与“慰安妇”肖像完美融合在一起,用笔墨表达出肖像背后的故事。他以更加自由的方式来避免肖像具有刻意的雕琢感,让人物的情感自然地通过形象流露出来。 “我向往林泉,虽不能像古人般寓欢林溆,因为那永远是彼岸的情景了。苟且放眼零零落落的残山剩水,给心灵一些镇静,或在图像的烟云供养中摄生养性。”他的艺术创作更多地受到了文人画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传统与现代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三)姜永安作品中的現代性
“现实即为存在,这是我和我在的时代,我用我的水墨来述诸。”这是姜永安定义的水墨写真。姜永安的水墨人物站在他所在的时代,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以表现人性和内在精神为主旨,其艺术语言既继承了古代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作品继承了古典的笔墨表现形式,同时将创作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和当代性,同时能够揭示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绘画形式。
姜永安的创作始终聚焦于人的生存状态,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水墨创作,其作品的现代性体现在他创作的角度上。例如姜永安的“大屏”系列作品,他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放在手机的屏幕中表现在画面上,充分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手机不离身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仅仅通过这小小的屏幕来了解这个社会。姜永安始终关注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他将人物形象进行组织和变形来表达人在都市生活情景下被异化的一种状态,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来展现人在生活中的自我挣扎。他将作品赋予现代性,从现代的角度去进行创作,并赋予了作品一种“荒诞感”。
三、结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画的创作既呈现出新的特点,又面临着新的困惑。艺术家们在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不断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中国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展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精髓,一直被艺术家们关注并探索。当前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处理“笔墨”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沉淀,笔墨技法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艺术家应当更加注重笔墨韵味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表达,结合时代背景和特色去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不同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中找到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孟宪平.画家姜永安:水墨写真与人文现实主义[J].美术,2014(11):92-95.
[2]陈彦平.中国写意画笔墨探索与研究[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6.
[3]李学奇.从中国画看“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和创新[J].大舞台,2013(11):89-90.
[4]解伟洋.从当代艺术看“笔墨当随时代”[N].中国文化报,2019-10-13(4).
[5]魏锦蓉.浅谈中国画笔墨与时代的关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9):36-37.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笔墨当随时代;姜永安;水墨人物
一、笔墨当随时代
“笔墨当随时代”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所提出的观点,是石涛关于绘画方面的重要观点。石涛在笔墨方面有其见解:“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中国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发展与演变,历代文人墨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用以描绘对象、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笔有墨谓之画”,“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可见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笔墨一直是中国画领域的核心问题,许多评论家对于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有人认为中国画中的笔墨应当跟随时代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绘画也应有所创新,一成不变的作品必然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画的技法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不应该再进行过多的变革和创新。如果一味追求创新而失去了中国画本来的韵味,那么中国画将失去它本身的特点。
笔墨本身带有强烈的时代性,每一个时代都有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美感、形式感的笔墨。回顾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所推崇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关注当代的社会环境。古人通过笔墨来描绘形象和抒发情感,笔墨是时代背景、美学思想和个人情感等多方面的融合。对于现代的水墨人物画家来说,其主要职责是用现代的笔墨语言来反映、表现和描摹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姜永安便是进行笔墨探索的艺术家的其中一员。
二、姜永安的水墨人物画
(一)姜永安水墨人物的个人风格
姜永安以人物画著称,其创作题材广阔,主题性创作、传统题材小品、生活人物写生等多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姜永安的水墨与现代人物肖像产生了深入交流,水墨与人物肖像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融合。姜永安的水墨人物作品与传统中国画有不同之处。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多以线条勾勒人物轮廓,不求形似而追求“气韵生动”,在寥寥数笔中表现人物神态,更多地去表达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而姜永安的水墨人物作品并不过多地使用线条勾勒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墨块颜色变化和留白的色块来塑造人物形象,墨色变化微妙,水墨交融之间层次丰富,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在潇洒灵动的笔墨变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技法上,可以看到他的一部分作品中局部有火烧过的痕迹,被烧过的部分周围呈现出焦黄的颜色,在黑白的水墨画中显得尤为突出。火烧过的不规则形状和姜永安的笔墨一样自由流淌在画面,与画面融合在一起。
虚实结合,将画面中的留白与水墨结合,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深厚意蕴是姜永安作品的一个特点。姜永安的部分作品中只描绘人物形象最精彩的一部分,通过留白让观者自行想象未描绘的另一部分形象。笔墨和人物造型的实与留白部分和画面氛围的虚相互依存,虚实之间呈现出人物形象。
姜永安十分注重现代画面构成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从画面整体来看,每一处都是画家的精心安排,从人物动态到山水田园的位置布局都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与背景之间相互衬托,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姜永安的作品不论是现代人物形象还是古代小品创作,都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其描绘的古代人物多置身于山林田园之中或是溪边小桥之上,人物多是方额长鼻,或游目怀想,或郊外踏青,或游乐宴饮,看似不协调的人物与环境的结合,形成了姜永安独特的画面构成方式,从而将传统人物形象转换为一种颇具现代叙述意味的形象。
(二)姜永安的水墨人物所表现的内在精神
格奥尔格·克里斯朵夫·利希滕贝格说:“世界上最值得玩味的表面乃是人的脸。”姜永安一直致力于人物肖像画的创作,通过自己的视角去传达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状态。他描绘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模样,一张张历经风霜,满是皱纹沟壑,沧桑干涩的脸,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姜永安始终对历史中的悲情人物和困苦的百姓有着极多的关注。
早在2006年姜永安就曾说过:“我在寻找,寻找某种心住之处……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个人的痛楚与普遍的芸芸众生连接在一起,同时也把我的逃离与寻觅扩展为人们对现实存在的挣脱……”正是这种想法,驱动了他对水墨人物的不斷探索。他描绘现代社会中疲于奔波的芸芸众生,展现人们生活的不易。
姜永安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肖像概念:“肖像的本质不是关于一个‘人形’的图式,而是关乎一个具体生命的注视。”姜永安在创作《伤逝的肖像·中国“慰安妇”写真》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素材,对老人们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才有了这样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因为尺幅规格的限制,最后浓缩到25位中国“慰安妇”的肖像写真,以罗列拼接的肖像册形制构成一种具有纪念性的视觉意味。作品下端残旧的头像则隐喻“伤逝”的生命以及更多距离我们记忆久远的受难者。这些老人仿佛在用眼神来诉说着将要消逝的故事。脸上的骨肉干瘪下垂,凹陷的眼睛神色各异,表情或痛苦,或迷茫,或淡然,或深邃,与观者直面相对,带起阵阵涟漪。
姜永安有言:“我把对每个面孔的写真过程都视作一次精神交流,用笔墨的穿越来阅读她们被命运皱褶的肌肤与凄戾的目光,与每一张面孔的交互都会是对一个生命境遇的恤问,由此获得不同的成像意象,因为这个意象的情感触动,就会非常强烈地渴求通由一种有意味的笔墨痕迹转译出来。”“面孔是直接而简劲的形象词汇,然正因于你的注视她才充满话语。”“肖像,不只是肖像,也是精神叙事。写真的关键就在这个‘真’,真实需要深度地描绘,所以它是创作性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成为了通过文字资料和图片来深入了解一个个真实生命历程的旅程。姜永安将笔墨与“慰安妇”肖像完美融合在一起,用笔墨表达出肖像背后的故事。他以更加自由的方式来避免肖像具有刻意的雕琢感,让人物的情感自然地通过形象流露出来。 “我向往林泉,虽不能像古人般寓欢林溆,因为那永远是彼岸的情景了。苟且放眼零零落落的残山剩水,给心灵一些镇静,或在图像的烟云供养中摄生养性。”他的艺术创作更多地受到了文人画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传统与现代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三)姜永安作品中的現代性
“现实即为存在,这是我和我在的时代,我用我的水墨来述诸。”这是姜永安定义的水墨写真。姜永安的水墨人物站在他所在的时代,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以表现人性和内在精神为主旨,其艺术语言既继承了古代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作品继承了古典的笔墨表现形式,同时将创作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和当代性,同时能够揭示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绘画形式。
姜永安的创作始终聚焦于人的生存状态,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水墨创作,其作品的现代性体现在他创作的角度上。例如姜永安的“大屏”系列作品,他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放在手机的屏幕中表现在画面上,充分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手机不离身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仅仅通过这小小的屏幕来了解这个社会。姜永安始终关注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他将人物形象进行组织和变形来表达人在都市生活情景下被异化的一种状态,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来展现人在生活中的自我挣扎。他将作品赋予现代性,从现代的角度去进行创作,并赋予了作品一种“荒诞感”。
三、结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画的创作既呈现出新的特点,又面临着新的困惑。艺术家们在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不断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中国画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展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精髓,一直被艺术家们关注并探索。当前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如何处理“笔墨”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沉淀,笔墨技法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艺术家应当更加注重笔墨韵味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表达,结合时代背景和特色去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在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不同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中找到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孟宪平.画家姜永安:水墨写真与人文现实主义[J].美术,2014(11):92-95.
[2]陈彦平.中国写意画笔墨探索与研究[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6.
[3]李学奇.从中国画看“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和创新[J].大舞台,2013(11):89-90.
[4]解伟洋.从当代艺术看“笔墨当随时代”[N].中国文化报,2019-10-13(4).
[5]魏锦蓉.浅谈中国画笔墨与时代的关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9):36-37.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