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教学中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学科实际出发,改变师道尊严和教师的权威性,克服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实际的现象。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实行“平等教育”,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每节课无固定讲台,而是巡回于学生之中,彻底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灌入法”,实行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合作探究,教师由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徒关系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将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诱发其学习热情,以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要切实执行“赏识教育”,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宽恕比责罚好得多。”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一生。故此,上课时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每一个表扬和鼓励都是发自老师的内心,是真诚的。而这种真诚、欣赏和赞美,犹如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打消了顾虑,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独特的自我,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进而培养个性化的创新意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务必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通过有趣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们学到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能,从而达到使他们的学习个性得以完全自由地发展,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创新评价内容与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因此评价标准在于考查评定学生的特长与能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以考代评,用单一的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据说,爱因斯坦小时候读书成绩并不是十分优秀。有一次老师布置一次动手的作业——做一张小凳子。爱因斯坦精心地做了两个,但老师认为很糟糕,可爱因斯坦觉得很自豪,因为他没有任何人帮助,完全是自己做成的。爱因斯坦很执著,勤于思考,终于发明了相对论。可见,分数不是衡量人的智慧的唯一标准。而创新的思维能力表现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上,也表现在他的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中。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个方面表现出极浓的兴趣,他就会锲而不舍地在这个方面进行探究,并因此而形成自己的特长,那么他就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与前景。■
一、营造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学科实际出发,改变师道尊严和教师的权威性,克服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实际的现象。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实行“平等教育”,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每节课无固定讲台,而是巡回于学生之中,彻底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灌入法”,实行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合作探究,教师由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徒关系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将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诱发其学习热情,以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要切实执行“赏识教育”,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宽恕比责罚好得多。”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一生。故此,上课时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每一个表扬和鼓励都是发自老师的内心,是真诚的。而这种真诚、欣赏和赞美,犹如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打消了顾虑,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独特的自我,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进而培养个性化的创新意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务必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通过有趣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们学到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能,从而达到使他们的学习个性得以完全自由地发展,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四、创新评价内容与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因此评价标准在于考查评定学生的特长与能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以考代评,用单一的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据说,爱因斯坦小时候读书成绩并不是十分优秀。有一次老师布置一次动手的作业——做一张小凳子。爱因斯坦精心地做了两个,但老师认为很糟糕,可爱因斯坦觉得很自豪,因为他没有任何人帮助,完全是自己做成的。爱因斯坦很执著,勤于思考,终于发明了相对论。可见,分数不是衡量人的智慧的唯一标准。而创新的思维能力表现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上,也表现在他的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中。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个方面表现出极浓的兴趣,他就会锲而不舍地在这个方面进行探究,并因此而形成自己的特长,那么他就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