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市锦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年来,累计投资2.1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目标指引下,锦江区教育局一直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1654”工作举措,基本实现了“高品质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能应用”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三高”格局。目前,锦江区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下属的七中育才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校,盐道街小学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教育信息化试点校,盐道街小学和七中育才学校还被确定为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试点学校。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正朝着“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迈进。
可以说,“1654”工作举措,是锦江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法,其内涵丰富、具体,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一、确定一个指导思想
“1”是指“确定一个指导思想”,即“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以信息化领跑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助推教育国际化”。
这个指导思想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既是工作策略,也是工作方法。它厘清了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关系,明确了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载体和手段,有利于在具体工作推动中打出“组合拳”,促进“三化联动”和“四化融合”,整体推进教育品质的提升。
二、搭建六个工作平台
“6”是指“搭建六个工作平台”,即我区自主开发和建设的网络基础平台、教学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在线教研平台、教育技术管理平台、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平台。
1.网络基础平台
我区教育系统网络基础平台以锦江教育城域网为核心,实现了“市-区-校”三级千兆光纤互联,出口互联网带宽为1 G。区域标准校园网100%满覆盖,部分学校已在进行三网合一和软硬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工作。随着成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区还将进行区域学校无线网络满覆盖工作,建设统一认证、泛在学习的锦江智慧网络和智慧校园。
2.教学应用平台
目前,我区已普及上课终端到教室(班班多媒体),普及备课终端到教师(人手一机),全区每一个班级教室均已升级为 “数字化班班通教室”,拥有了全省领先的高品质基础教育一线互动教学环境,而且高效易用,使得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现实,促进了全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3.教学资源平台
以“服务一线应用”为导向,我区于2013年建成了锦江云资源平台。这个平台覆盖了全区中小学校,由“资源中心(三期)”“教师网络成长空间”“锦江云搜索” “锦江视频中心”“信息化应用成果评选展示”“虚拟实验室”“云数字图书馆”七大模块构成,形成了教育资源区校一体、云端存储、分级展示、分层建设、分级管理、自动推送、集中展现、区域共享的新型资源建设模式。该平台以锦江云搜索为核心,不但使教育资源海量化,而且易检索,让教师应用起来更简洁,更高效。
4.在线教研平台
我区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理念,在全市率先搭建高标准的网上视频直播平台和视频教研平台,实现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的有效辐射。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了锦江区、金堂县、青白江区等县域间对口帮扶学校的网上教研和集体备课,促成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跨时空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本区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
5.教育技术管理平台
该平台是区教育局电教馆自主研发完成的,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它是通过对教育技术诸方面工作的整理、归纳,进行网络流程再造,将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考评、绩效考核、应用效益、综合评估及教育技术装备中的项目论证、项目过程管理、设备调拨、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全面纳入信息化管理的综合平台。辅以常规的跑校调研和对口联系机制,这个平台有利于对教育技术诸方面工作进行区域层面精细化、过程性的指导与管理,提升电教馆对学校的服务水平。该平台的深入应用,使得我区在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上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该平台获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技术成果评选一等奖,并在第65届全国教育技术装备展示会上作为成都的区域管理创新案例展出,深受同行好评。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领导曾两次专程赴蓉了解此平台的功能实现情况,并准备在全国推广。
6.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平台
我区大力进行学校评价模式探索,积极推进发展性督导评估。从2010年开始,借助信息化手段,契合我区“基础+发展”的综合目标评价模式,建成了锦江教育目标考核平台,对学校的目标督导工作进行网络化、数字化、过程化的管理。这个管理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设计科学,表现为透明、互动、易操作,学校能在平台上看到所有科室对学校的考评,包括得分情况、扣分点等,并可以与各科室在平台上交流、互动,及时沟通。
二是体现过程,专家和督学可以在平台上针对督导对象存在的问题及时预警,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学校可以根据不足或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并在平台上留下回应记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督导。
三是旨在服务,表现为把繁冗的指标精简为数字化的考核量表,资料实行网上报送,切实减轻了学校负担。锦江目标督考考核平台的开通使用,标志着锦江教育在信息化管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五大举措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升
“5”是指“五大举措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升”,即融合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融聚资源,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融析数据,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融创载体,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融联机构,服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1.融合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区把四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研活动融合在了常规教研活动之中,既免除了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也达到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一是通过“锦江教师在线教研”,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在网上指导教师开展教材解析活动,组织同学科教师相互答疑解惑,互动研讨。
二是通过“空中观课”,实行名师课堂、优质课课堂全开放,跨时空发挥名优教师、名优学校教学的示范作用。
三是通过“锦江网上视频教研”,开展校际间(包括对口帮扶的金堂县部分学校)同学科教研组实时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发挥名校的辐射、引领、帮扶作用。
四是通过“微格教室”,开展“微格教研”,切实达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自我反馈、自我矫正与学科组的有效集体研究相结合的目的,进而促进教师在互教互学中提升教学能力。
2.融聚资源,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我们利用锦江云资源平台,优化组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局资源库、高校资源、厂商资源和区内资源,为全区教师“全天候”提供聚合资源,形成泛在的资源超市,使教师对资源的应用与处理更简洁,更有效。目前,锦江云资源平台已为区内每所学校建成了学校资源库管理平台,每个教师建立了个人资源空间,组成区教育局的“公有云”和学校教师“私有云”的“混合云”。教师可通过个人空间实现个人教学资源、教学成果的收集与梳理,提升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处理与开发能力。云资源平台通过教育成果评选系统,还实现了锦江教师优质教学资源和成果的展示与共享,促进教师在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资源应用与处理能力。
3.融析数据,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反映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因素应该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有关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实践证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以经验为基础,以相关信息为依据,以科学分析为手段来促成的。这两年,我区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合作,开展区域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监测,监测分析的指标包括师生关系、教学策略与方法等与学生学业成绩高度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专家建议,诊断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建立民主、平等、互信、合作的师生关系,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和结果及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增强区域教师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融创载体,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
2012年,我区建成了“锦江教师网络学习平台”,其具备课程建设、班级管理、学分设置、在线考试、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交流等功能,重在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这对于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远远不够。2013年,我区在此基础上以“建设云技术下的教师成长平台”为理念,着手建设“锦江教师网络成长空间”。新的平台能依据具体学习需求,面向不同学科、不同信息化素养水平的教师,定制开发网络教育技术能力学习课程。它还能以学分管理和模块考核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实施引领式、自主式、协作式学习,拓展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教师“随时学”“随处学”“有选择地学”。现在,“教师网络成长空间”一期已经上线试用,全区教师网上学习与网上研修及成长记录均可呈现,使“教师学习可见,教师成长可视”成为现实。下一步,锦江教师将人人拥有实名管理的网络学习云空间,进而强有力地支持区域教师提升学习能力和实现专业发展,并为教师的评优选模工作提供可信服的依据。同时,为名师成长轨迹的个案分析及探索名师成长路径提供服务。
5.融联机构,服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推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建设,电教馆自身能力不及。而光靠教师进修学校或人事科等部门的一己之力,往往也会力不从心,收效甚微。部门融合联动、多管齐下才是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教师能力建设的有效手段。我区教育局2011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实施意见》就提出,要“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推动学校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工作合力”。2013年,我区进一步理顺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体系,“一把手”局长亲自任应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正式明确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学校的教导处来主导教师能力建设(教研和培训),深化教育技术应用工作,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电教馆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应用推进的协作部门做好相关平台开发,负责管理的信息化;人事科配套出台教师能力建设和推进教育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财务科负责提供全区教师能力建设的经费保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学校教师能力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督导考评。顺畅的工作体系,明确的工作分工,确保了部门间的常态联动,形成了服务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合力。
四、抓培训、抓课题、抓特色、抓试点
“4”是指“四抓”,即抓培训、抓课题、抓特色、抓试点。
1.抓培训
教育信息化不但要克服传统装备“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更应在“人”上做文章。我们的观点是,教育信息化,培训要先行。为此,我区从2008年10月开始着手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持续、深入开展面向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两条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致力于提升全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力、管理力和支持力。继2009年全区满覆盖通过“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考试”后,电教馆以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应用力、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支持力为目标,举办了以“精细定制,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系列培训。我们向一线采集培训需求,由应用前端遴选参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帮助教师找到个人信息素养的生长点,提升实际应用水平,有序、持续培养教学信息化应用“种子教师”。通过与英特尔中国教育事务部、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等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定制机制,先后举办了教学信息化骨干研修班、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培训班、基于PPT的教学资源二次处理能力提高班、交互式白板教学应用提高班、校园网网络管理员实训班、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信息化管理力暨上岗培训班等,并举办交互式白板应用基础、互动课堂竞赛赛前辅导等系列讲座,着力解决教师应用方法与技巧问题,有力提升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通信技术(ICT)素养。 2.抓课题
“问题即课题。”实践证明,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和解决信息化应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式。我区目前有13项“十二五”省、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其中8项2011年立项,5项2012年立项,涉及14所中小学校),另有5所碳足迹项目学校、1所戴尔项目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展了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是省内承担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科研项目最多的区(县)。2013年,区电教馆作为主研单位之一参与了成都市“十二五”教科研的龙头课题“中小学数字化图书管理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区电教馆参研人员根据校园网在各学校普及和电脑家庭化以及现代传媒技术正在深刻冲击着传统阅读、学生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子课题“新形势新技术背景下,区域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工作整体推进的研究”,实践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2014年,经区电教馆申请和推荐,七中育才学校、天涯石小学加入了北师大“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元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重构”研究。我区学校广泛开展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对于解决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达到了“以研代训”的目的。
3.抓特色
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影响力。我区在部分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非常明显,辐射面日益扩大,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特色项目。2012年以来,全区4个“教育信息化示范研修室”秉持边示范边研修、边研修边成果转化的理念,在区域教学信息化课例研讨、一线教师教学资源制作培训、示范校创建帮扶、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交流等方面,“传帮带”效益逐渐彰显。梁娟工作室“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制作和应用”, 马庆达工作室“基于PPT的教学信息化二次资源的应用”,杜玉工作室“基于model平台的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汪海鹰工作室“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解决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均在各研修室成员中产生了良好影响,有效促进了研修成员的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
4.抓试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县),我区以“应用前置,试用先行”为原则,开展了以“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为代表的试点探索。从2012年开始,我区陆续在七中育才学校、盐道街小学、成师附小、天涯石小学、附小万科分校、盐小得胜分校6所学校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建设与应用试点。各校建立1~8个实验班,结合区情和校情,创新实践“学校主体、电教馆主导、校企协作支持”的建设思路,探索适用于本地本校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应用模式,并延伸探索区域内常态化和规模化应用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七中育才学校的试点探索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该校也因此得以承办2013年“英特尔教育年会”。有专家在会上高度评价说,锦江区和七中育才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代表了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我区始终致力于应用的前瞻性探索,致力于保持锦江教学信息化先试先行优势。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正准备在七中育才学校和盐道街小学试点装备3D打印机教室,鼓励学校从全新的角度摸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五、结束语
通过全区教育人的共同努力,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成都市教育局举办的多项教育信息化应用赛事中,我区连年成绩优异,在“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评选”“ 成都市信息技术环境应用赛课”和“成都市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我区连续七届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一名。在全国最高等级的教育信息化赛事—“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中, 我区已连续三届获得大西南片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奖等级、数量和比例,在西南片区均属最高,受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领导的关注和赞赏。2013年12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一行到我区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肯定了锦江教育信息化“重心前移、注重管理、典型引路、深化培训、评估跟进”的创新举措,高度评价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实践、有思考、有探索、有创新、有亮点”,认为锦江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经验“值得学、学得到、可复制、能推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深切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育信息化,锦江永远在路上!
(曾乾炳,本科,小教高级,馆长,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610061)
本文获第四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工作交流会征文一等奖。
可以说,“1654”工作举措,是锦江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法,其内涵丰富、具体,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一、确定一个指导思想
“1”是指“确定一个指导思想”,即“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以信息化领跑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助推教育国际化”。
这个指导思想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既是工作策略,也是工作方法。它厘清了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关系,明确了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载体和手段,有利于在具体工作推动中打出“组合拳”,促进“三化联动”和“四化融合”,整体推进教育品质的提升。
二、搭建六个工作平台
“6”是指“搭建六个工作平台”,即我区自主开发和建设的网络基础平台、教学应用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在线教研平台、教育技术管理平台、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平台。
1.网络基础平台
我区教育系统网络基础平台以锦江教育城域网为核心,实现了“市-区-校”三级千兆光纤互联,出口互联网带宽为1 G。区域标准校园网100%满覆盖,部分学校已在进行三网合一和软硬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工作。随着成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区还将进行区域学校无线网络满覆盖工作,建设统一认证、泛在学习的锦江智慧网络和智慧校园。
2.教学应用平台
目前,我区已普及上课终端到教室(班班多媒体),普及备课终端到教师(人手一机),全区每一个班级教室均已升级为 “数字化班班通教室”,拥有了全省领先的高品质基础教育一线互动教学环境,而且高效易用,使得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现实,促进了全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3.教学资源平台
以“服务一线应用”为导向,我区于2013年建成了锦江云资源平台。这个平台覆盖了全区中小学校,由“资源中心(三期)”“教师网络成长空间”“锦江云搜索” “锦江视频中心”“信息化应用成果评选展示”“虚拟实验室”“云数字图书馆”七大模块构成,形成了教育资源区校一体、云端存储、分级展示、分层建设、分级管理、自动推送、集中展现、区域共享的新型资源建设模式。该平台以锦江云搜索为核心,不但使教育资源海量化,而且易检索,让教师应用起来更简洁,更高效。
4.在线教研平台
我区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理念,在全市率先搭建高标准的网上视频直播平台和视频教研平台,实现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的有效辐射。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了锦江区、金堂县、青白江区等县域间对口帮扶学校的网上教研和集体备课,促成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跨时空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本区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
5.教育技术管理平台
该平台是区教育局电教馆自主研发完成的,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它是通过对教育技术诸方面工作的整理、归纳,进行网络流程再造,将学校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考评、绩效考核、应用效益、综合评估及教育技术装备中的项目论证、项目过程管理、设备调拨、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全面纳入信息化管理的综合平台。辅以常规的跑校调研和对口联系机制,这个平台有利于对教育技术诸方面工作进行区域层面精细化、过程性的指导与管理,提升电教馆对学校的服务水平。该平台的深入应用,使得我区在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上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该平台获四川省教育厅教育技术成果评选一等奖,并在第65届全国教育技术装备展示会上作为成都的区域管理创新案例展出,深受同行好评。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领导曾两次专程赴蓉了解此平台的功能实现情况,并准备在全国推广。
6.教育目标督导考核平台
我区大力进行学校评价模式探索,积极推进发展性督导评估。从2010年开始,借助信息化手段,契合我区“基础+发展”的综合目标评价模式,建成了锦江教育目标考核平台,对学校的目标督导工作进行网络化、数字化、过程化的管理。这个管理平台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设计科学,表现为透明、互动、易操作,学校能在平台上看到所有科室对学校的考评,包括得分情况、扣分点等,并可以与各科室在平台上交流、互动,及时沟通。
二是体现过程,专家和督学可以在平台上针对督导对象存在的问题及时预警,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学校可以根据不足或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并在平台上留下回应记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督导。
三是旨在服务,表现为把繁冗的指标精简为数字化的考核量表,资料实行网上报送,切实减轻了学校负担。锦江目标督考考核平台的开通使用,标志着锦江教育在信息化管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五大举措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升
“5”是指“五大举措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力的提升”,即融合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融聚资源,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融析数据,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融创载体,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融联机构,服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1.融合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区把四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研活动融合在了常规教研活动之中,既免除了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也达到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 一是通过“锦江教师在线教研”,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在网上指导教师开展教材解析活动,组织同学科教师相互答疑解惑,互动研讨。
二是通过“空中观课”,实行名师课堂、优质课课堂全开放,跨时空发挥名优教师、名优学校教学的示范作用。
三是通过“锦江网上视频教研”,开展校际间(包括对口帮扶的金堂县部分学校)同学科教研组实时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发挥名校的辐射、引领、帮扶作用。
四是通过“微格教室”,开展“微格教研”,切实达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自我反馈、自我矫正与学科组的有效集体研究相结合的目的,进而促进教师在互教互学中提升教学能力。
2.融聚资源,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我们利用锦江云资源平台,优化组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局资源库、高校资源、厂商资源和区内资源,为全区教师“全天候”提供聚合资源,形成泛在的资源超市,使教师对资源的应用与处理更简洁,更有效。目前,锦江云资源平台已为区内每所学校建成了学校资源库管理平台,每个教师建立了个人资源空间,组成区教育局的“公有云”和学校教师“私有云”的“混合云”。教师可通过个人空间实现个人教学资源、教学成果的收集与梳理,提升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处理与开发能力。云资源平台通过教育成果评选系统,还实现了锦江教师优质教学资源和成果的展示与共享,促进教师在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资源应用与处理能力。
3.融析数据,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反映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因素应该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有关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实践证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以经验为基础,以相关信息为依据,以科学分析为手段来促成的。这两年,我区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合作,开展区域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监测,监测分析的指标包括师生关系、教学策略与方法等与学生学业成绩高度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专家建议,诊断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建立民主、平等、互信、合作的师生关系,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和结果及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增强区域教师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融创载体,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
2012年,我区建成了“锦江教师网络学习平台”,其具备课程建设、班级管理、学分设置、在线考试、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交流等功能,重在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这对于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远远不够。2013年,我区在此基础上以“建设云技术下的教师成长平台”为理念,着手建设“锦江教师网络成长空间”。新的平台能依据具体学习需求,面向不同学科、不同信息化素养水平的教师,定制开发网络教育技术能力学习课程。它还能以学分管理和模块考核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实施引领式、自主式、协作式学习,拓展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教师“随时学”“随处学”“有选择地学”。现在,“教师网络成长空间”一期已经上线试用,全区教师网上学习与网上研修及成长记录均可呈现,使“教师学习可见,教师成长可视”成为现实。下一步,锦江教师将人人拥有实名管理的网络学习云空间,进而强有力地支持区域教师提升学习能力和实现专业发展,并为教师的评优选模工作提供可信服的依据。同时,为名师成长轨迹的个案分析及探索名师成长路径提供服务。
5.融联机构,服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推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建设,电教馆自身能力不及。而光靠教师进修学校或人事科等部门的一己之力,往往也会力不从心,收效甚微。部门融合联动、多管齐下才是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教师能力建设的有效手段。我区教育局2011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实施意见》就提出,要“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推动学校深化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的工作合力”。2013年,我区进一步理顺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体系,“一把手”局长亲自任应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正式明确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学校的教导处来主导教师能力建设(教研和培训),深化教育技术应用工作,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电教馆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应用推进的协作部门做好相关平台开发,负责管理的信息化;人事科配套出台教师能力建设和推进教育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财务科负责提供全区教师能力建设的经费保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学校教师能力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督导考评。顺畅的工作体系,明确的工作分工,确保了部门间的常态联动,形成了服务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合力。
四、抓培训、抓课题、抓特色、抓试点
“4”是指“四抓”,即抓培训、抓课题、抓特色、抓试点。
1.抓培训
教育信息化不但要克服传统装备“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更应在“人”上做文章。我们的观点是,教育信息化,培训要先行。为此,我区从2008年10月开始着手实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持续、深入开展面向学科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两条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致力于提升全区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力、管理力和支持力。继2009年全区满覆盖通过“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考试”后,电教馆以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应用力、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支持力为目标,举办了以“精细定制,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系列培训。我们向一线采集培训需求,由应用前端遴选参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帮助教师找到个人信息素养的生长点,提升实际应用水平,有序、持续培养教学信息化应用“种子教师”。通过与英特尔中国教育事务部、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等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定制机制,先后举办了教学信息化骨干研修班、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培训班、基于PPT的教学资源二次处理能力提高班、交互式白板教学应用提高班、校园网网络管理员实训班、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信息化管理力暨上岗培训班等,并举办交互式白板应用基础、互动课堂竞赛赛前辅导等系列讲座,着力解决教师应用方法与技巧问题,有力提升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通信技术(ICT)素养。 2.抓课题
“问题即课题。”实践证明,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和解决信息化应用实际问题的有效方式。我区目前有13项“十二五”省、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其中8项2011年立项,5项2012年立项,涉及14所中小学校),另有5所碳足迹项目学校、1所戴尔项目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展了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是省内承担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科研项目最多的区(县)。2013年,区电教馆作为主研单位之一参与了成都市“十二五”教科研的龙头课题“中小学数字化图书管理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区电教馆参研人员根据校园网在各学校普及和电脑家庭化以及现代传媒技术正在深刻冲击着传统阅读、学生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子课题“新形势新技术背景下,区域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工作整体推进的研究”,实践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2014年,经区电教馆申请和推荐,七中育才学校、天涯石小学加入了北师大“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元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重构”研究。我区学校广泛开展信息化科研课题研究,对于解决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达到了“以研代训”的目的。
3.抓特色
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影响力。我区在部分学校成立“教育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非常明显,辐射面日益扩大,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特色项目。2012年以来,全区4个“教育信息化示范研修室”秉持边示范边研修、边研修边成果转化的理念,在区域教学信息化课例研讨、一线教师教学资源制作培训、示范校创建帮扶、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交流等方面,“传帮带”效益逐渐彰显。梁娟工作室“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制作和应用”, 马庆达工作室“基于PPT的教学信息化二次资源的应用”,杜玉工作室“基于model平台的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汪海鹰工作室“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解决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均在各研修室成员中产生了良好影响,有效促进了研修成员的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
4.抓试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县),我区以“应用前置,试用先行”为原则,开展了以“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为代表的试点探索。从2012年开始,我区陆续在七中育才学校、盐道街小学、成师附小、天涯石小学、附小万科分校、盐小得胜分校6所学校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建设与应用试点。各校建立1~8个实验班,结合区情和校情,创新实践“学校主体、电教馆主导、校企协作支持”的建设思路,探索适用于本地本校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平台与应用模式,并延伸探索区域内常态化和规模化应用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七中育才学校的试点探索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该校也因此得以承办2013年“英特尔教育年会”。有专家在会上高度评价说,锦江区和七中育才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代表了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我区始终致力于应用的前瞻性探索,致力于保持锦江教学信息化先试先行优势。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正准备在七中育才学校和盐道街小学试点装备3D打印机教室,鼓励学校从全新的角度摸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五、结束语
通过全区教育人的共同努力,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成都市教育局举办的多项教育信息化应用赛事中,我区连年成绩优异,在“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评选”“ 成都市信息技术环境应用赛课”和“成都市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我区连续七届获得优秀组织奖第一名。在全国最高等级的教育信息化赛事—“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中, 我区已连续三届获得大西南片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奖等级、数量和比例,在西南片区均属最高,受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领导的关注和赞赏。2013年12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一行到我区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肯定了锦江教育信息化“重心前移、注重管理、典型引路、深化培训、评估跟进”的创新举措,高度评价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实践、有思考、有探索、有创新、有亮点”,认为锦江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经验“值得学、学得到、可复制、能推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深切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育信息化,锦江永远在路上!
(曾乾炳,本科,小教高级,馆长,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610061)
本文获第四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工作交流会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