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西方古典文学的女性观表现为下述特点:纯粹从审美角度出发,重视女性的外貌美;其理想少女形象都对爱情充满美丽憧憬,并勇敢地追求爱情;其贵妇人形象的美貌和才情的价值都体现在提高丈夫的社会声誉上。
关键词:西方古典文学; 女性形象; 女性观。
女性形象是文学创作中不可缺遗并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在浩如烟海的西方古典文学中,塑造了无数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窥探西方人传统的女性观,从而了解到西方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
一、重视女性的外貌美 在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无数的美女形象。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到当今美国的通俗小说家谢尔顿笔下的女强人,其间虽经历了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的沧桑巨变,女主人公美貌却依然不变。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女性都具有优雅的气质,大方的举止,文雅的谈吐,聪颖的天姿。作者们对这一切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讴歌和赞美,甚至专门为她们写诗作文。
盛行于伊莉莎白一世时代的"波特拉克体诗",就都是献给"头发秀似金丝,双颊美如红里透白的玫瑰,嘴唇红如樱桃或珊瑚,牙齿白如珍珠,额头光如大理石,胸脯白如雪"的美人的。诗人约翰·雷诺兹更以铺张的笔法极力讴歌女性的美貌:说吧,红的玫瑰,娇美的水仙,/还有蓝紫色的紫罗兰;/既然你们见过了我那位天仙的娇颜,/她那绰约的丰姿;/难道见到了她的娇容,不令寂寞的你们,/深深体会到/女神的壮美,天使的圣洁,/简言之,美之至上?[1]
西方人格外醉心于女性美貌的态度,渊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人对人的外貌美,尤其是女性外貌美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民族中可说是无与伦比的。宏伟的史诗《伊利亚特》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史诗叙述了长达一年的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武为争夺"给最美者"的金苹果发生纠纷,主神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找到了帕里斯,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许他以世间最美丽的女子做他妻子的爱神。后来她帮助他拐走了斯巴达王后美丽的海伦,战争因此而爆发了。这场历时长久,惨烈异常的战争实际上是神界对女性美的争斗在人间的延续,海伦的美成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帕里斯的选择则是战争根源。尽管女性的美给希腊人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希腊人对此却无怨无悔。为了一个女子打了十年的仗,依然无悔。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场战争本身就充分表现了古代西方人对女性美的极度重视。
海伦对这场战争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墨涅拉俄斯见到海伦的绝世姿容,便柔情骤起,不忍下手了。其他的将领也全力劝阻,认为不该杀她。尽管海伦的不忠使他们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希腊全军仍然认为:为了这个锦标打了十年的仗,还是值得的。古希腊人对女性外貌美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追求,不能不令人为之结舌,反观中国,同样被视为战乱"祸首"的杨贵妃就没有这么幸运。落得个"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惨结局不算,"祸国妖妃"的帽子一直戴到现代,才有人给她翻案。可见,西方人对于女性美的态度非东方人所能及。
在中国文学中,虽也有"东施效擎"这类嘲讽丑女的故事,但也有不少像钟离春这类貌陋才高的丑女形象,她们是作者们大力赞颂的对象。罗贯中对诸葛亮之妻丑女黄氏就颇多溢美之词。[2]蒲松龄笔下的乔女虽奇丑,却是个德行高洁的女子。[3]这都是以道德为准绳来衡量的。与东方人重视道德而非美貌的态度相比,西方人对女性外貌美的态度,则不受任何政治观、道德观的束缚,而存粹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
二、赞赏少女大胆追求爱情
西方古典文学中的理想少女形象都具有美貌、聪慧.温柔等特点她们天真纯洁、不谙世事,对爱情美丽的憧憬,并勇敢地追求爱情,具有反叛性格。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爱情名剧。剧中的朱丽叶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理想少女形象,她美貌纯洁乖巧听话,但与罗密欧相恋后,便不顾家族的世仇,大胆反抗父命,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雨果心中的理想女性爱斯美拉尔达有金子般的心灵和绝对善良的灵魂,她爱上了军官法比,为了这份爱她无私奉献一切。 [4]正是这种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精神,使她们成为西方人心目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也是相当主动的。但囿于礼教的束缚,这种主动的态度只能以藏而不露的隐晦方式曲折地表现出来。《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在与张生的爱情中,虽也有以身相许的主动,却是在多次矫情羞涩的回避之后才实行的。这些反抗在礼教森严的中国已是很了不起的了,但较之西方女性比就显得逊色多了。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对少女们的个人追求还是相当肯定的。他们从不用女性应该矜持、含蓄等要求来限制少女们对爱情的主动追求,相反,少女们大胆追求爱情的行为还深为他们所赞赏。他们认为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们体现了古希腊人不懈追求个人自由的可贵精神,是努力追求自身幸福、积极体现个人意志的楷模,是应该大力讴歌的对象。
这些大胆追求爱情的文学少女形象并非完美无瑕,但她们也有缺点,比如她们的无知,而无知注定了她们会将自身全部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维系在男性身上;她们大胆反抗,追求幸福,却缺乏独立的人格,具有浓厚的对男性的依赖性。她们对不爱的男人会大胆拒绝,坚决反抗,但对爱人却一味俯首贴耳、盲目相从,毫不抗争。[5]这些勇敢少女的反抗只不过是由依附父亲转向依附丈夫。这说明了西方传统的女性观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观,尽管它对少女自由追求爱情的行为是肯定的。
三、妇女只是"家中的天使"
贵妇人形象是西方古典作品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由于婚后需要主持各种舞会、沙龙等社交活动,她们都非常重视妆扮,时尚研究妇女杂志中介绍的服饰、发型,对美的重视丝毫不逊于少女时代。这点与中国不同,中国妇女婚后多把心思放在相夫教子上,往往忽略自身的打扮,只有争宠的小妾才勤于此道。中国妇女提倡"无才便是德"。西方贵妇人则努力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积累文艺知识,因为她们是各种文艺沙龙的灵魂人物。因此,西方的贵妇人除了容貌美丽外,还具有高贵的气质、高雅的情趣,风雅的谈吐,再加上较丰富的阅历,她们便拥有了少女所不及的成熟的摄人的魅力,难怪在西方人心目中,最迷人的女子是少妇而不是少女。在《漂亮朋友》中,贵族小姐只是个漂亮的"洋娃娃",风情万种的贵妇人才令人难以抗拒。但贵妇人们美貌和才情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提高丈夫的社会声誉上。她们的美貌和才华只是使她们成为家中一个光彩夺目、令他人艳羡的"花瓶",成为丈夫向他人炫耀的"家庭财产",社会对她们的要求是做个"家中的天使"[3]。普希金笔下的达吉雅娜出身贵族,受过西方教育,是个相当有思想、有才华的女性,比起无知的反叛少女,她的反叛更具有理性。她主动开口向奥涅金求爱的惊世骇俗之举,使她比从前的少女更具反叛性。但婚后,她却烙守妇道,忠于她不爱的丈夫。可见,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女性无论怎样反抗,最后都要归为男性附庸。
俄国小说大师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的无数女性,基本上都遵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人的模式,娜塔莎、吉提如此,反抗的安娜也如此。曾经堕落的玛丝洛娃"复活"的标志是,她决定做西蒙的好妻子,竭力把她认为自己所能有的种种好品质表现出来,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理想的妇女便是这样的女人,她们会生孩子并按基督教精神来教育孩子。托尔斯泰夫人索菲娅就曾经愤怒地说;"这就是略沃奇卡(托氏昵称所喜爱的妇女典型)-一匹母马,一个奴隶,没有任何个人主权和兴趣!你去服侍丈夫吧!为他效劳、生育、喂奶。"这番话道出的不仅是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也是当时西方社会的妇女观。
参考文献:
[1]摘自《一束花》第一小节。
[2]罗贯中:《三国演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出自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一首流行诗歌,诗名叫《家中的天使》。
[4][5]雨果:《巴黎圣母院》。
关键词:西方古典文学; 女性形象; 女性观。
女性形象是文学创作中不可缺遗并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在浩如烟海的西方古典文学中,塑造了无数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窥探西方人传统的女性观,从而了解到西方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
一、重视女性的外貌美 在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无数的美女形象。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到当今美国的通俗小说家谢尔顿笔下的女强人,其间虽经历了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的沧桑巨变,女主人公美貌却依然不变。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女性都具有优雅的气质,大方的举止,文雅的谈吐,聪颖的天姿。作者们对这一切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讴歌和赞美,甚至专门为她们写诗作文。
盛行于伊莉莎白一世时代的"波特拉克体诗",就都是献给"头发秀似金丝,双颊美如红里透白的玫瑰,嘴唇红如樱桃或珊瑚,牙齿白如珍珠,额头光如大理石,胸脯白如雪"的美人的。诗人约翰·雷诺兹更以铺张的笔法极力讴歌女性的美貌:说吧,红的玫瑰,娇美的水仙,/还有蓝紫色的紫罗兰;/既然你们见过了我那位天仙的娇颜,/她那绰约的丰姿;/难道见到了她的娇容,不令寂寞的你们,/深深体会到/女神的壮美,天使的圣洁,/简言之,美之至上?[1]
西方人格外醉心于女性美貌的态度,渊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人对人的外貌美,尤其是女性外貌美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民族中可说是无与伦比的。宏伟的史诗《伊利亚特》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史诗叙述了长达一年的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武为争夺"给最美者"的金苹果发生纠纷,主神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找到了帕里斯,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许他以世间最美丽的女子做他妻子的爱神。后来她帮助他拐走了斯巴达王后美丽的海伦,战争因此而爆发了。这场历时长久,惨烈异常的战争实际上是神界对女性美的争斗在人间的延续,海伦的美成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帕里斯的选择则是战争根源。尽管女性的美给希腊人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希腊人对此却无怨无悔。为了一个女子打了十年的仗,依然无悔。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场战争本身就充分表现了古代西方人对女性美的极度重视。
海伦对这场战争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墨涅拉俄斯见到海伦的绝世姿容,便柔情骤起,不忍下手了。其他的将领也全力劝阻,认为不该杀她。尽管海伦的不忠使他们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希腊全军仍然认为:为了这个锦标打了十年的仗,还是值得的。古希腊人对女性外貌美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追求,不能不令人为之结舌,反观中国,同样被视为战乱"祸首"的杨贵妃就没有这么幸运。落得个"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惨结局不算,"祸国妖妃"的帽子一直戴到现代,才有人给她翻案。可见,西方人对于女性美的态度非东方人所能及。
在中国文学中,虽也有"东施效擎"这类嘲讽丑女的故事,但也有不少像钟离春这类貌陋才高的丑女形象,她们是作者们大力赞颂的对象。罗贯中对诸葛亮之妻丑女黄氏就颇多溢美之词。[2]蒲松龄笔下的乔女虽奇丑,却是个德行高洁的女子。[3]这都是以道德为准绳来衡量的。与东方人重视道德而非美貌的态度相比,西方人对女性外貌美的态度,则不受任何政治观、道德观的束缚,而存粹是从审美角度出发的。
二、赞赏少女大胆追求爱情
西方古典文学中的理想少女形象都具有美貌、聪慧.温柔等特点她们天真纯洁、不谙世事,对爱情美丽的憧憬,并勇敢地追求爱情,具有反叛性格。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爱情名剧。剧中的朱丽叶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理想少女形象,她美貌纯洁乖巧听话,但与罗密欧相恋后,便不顾家族的世仇,大胆反抗父命,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雨果心中的理想女性爱斯美拉尔达有金子般的心灵和绝对善良的灵魂,她爱上了军官法比,为了这份爱她无私奉献一切。 [4]正是这种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精神,使她们成为西方人心目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也是相当主动的。但囿于礼教的束缚,这种主动的态度只能以藏而不露的隐晦方式曲折地表现出来。《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在与张生的爱情中,虽也有以身相许的主动,却是在多次矫情羞涩的回避之后才实行的。这些反抗在礼教森严的中国已是很了不起的了,但较之西方女性比就显得逊色多了。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对少女们的个人追求还是相当肯定的。他们从不用女性应该矜持、含蓄等要求来限制少女们对爱情的主动追求,相反,少女们大胆追求爱情的行为还深为他们所赞赏。他们认为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们体现了古希腊人不懈追求个人自由的可贵精神,是努力追求自身幸福、积极体现个人意志的楷模,是应该大力讴歌的对象。
这些大胆追求爱情的文学少女形象并非完美无瑕,但她们也有缺点,比如她们的无知,而无知注定了她们会将自身全部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维系在男性身上;她们大胆反抗,追求幸福,却缺乏独立的人格,具有浓厚的对男性的依赖性。她们对不爱的男人会大胆拒绝,坚决反抗,但对爱人却一味俯首贴耳、盲目相从,毫不抗争。[5]这些勇敢少女的反抗只不过是由依附父亲转向依附丈夫。这说明了西方传统的女性观仍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观,尽管它对少女自由追求爱情的行为是肯定的。
三、妇女只是"家中的天使"
贵妇人形象是西方古典作品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由于婚后需要主持各种舞会、沙龙等社交活动,她们都非常重视妆扮,时尚研究妇女杂志中介绍的服饰、发型,对美的重视丝毫不逊于少女时代。这点与中国不同,中国妇女婚后多把心思放在相夫教子上,往往忽略自身的打扮,只有争宠的小妾才勤于此道。中国妇女提倡"无才便是德"。西方贵妇人则努力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积累文艺知识,因为她们是各种文艺沙龙的灵魂人物。因此,西方的贵妇人除了容貌美丽外,还具有高贵的气质、高雅的情趣,风雅的谈吐,再加上较丰富的阅历,她们便拥有了少女所不及的成熟的摄人的魅力,难怪在西方人心目中,最迷人的女子是少妇而不是少女。在《漂亮朋友》中,贵族小姐只是个漂亮的"洋娃娃",风情万种的贵妇人才令人难以抗拒。但贵妇人们美貌和才情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提高丈夫的社会声誉上。她们的美貌和才华只是使她们成为家中一个光彩夺目、令他人艳羡的"花瓶",成为丈夫向他人炫耀的"家庭财产",社会对她们的要求是做个"家中的天使"[3]。普希金笔下的达吉雅娜出身贵族,受过西方教育,是个相当有思想、有才华的女性,比起无知的反叛少女,她的反叛更具有理性。她主动开口向奥涅金求爱的惊世骇俗之举,使她比从前的少女更具反叛性。但婚后,她却烙守妇道,忠于她不爱的丈夫。可见,在西方传统观念中、女性无论怎样反抗,最后都要归为男性附庸。
俄国小说大师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的无数女性,基本上都遵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人的模式,娜塔莎、吉提如此,反抗的安娜也如此。曾经堕落的玛丝洛娃"复活"的标志是,她决定做西蒙的好妻子,竭力把她认为自己所能有的种种好品质表现出来,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理想的妇女便是这样的女人,她们会生孩子并按基督教精神来教育孩子。托尔斯泰夫人索菲娅就曾经愤怒地说;"这就是略沃奇卡(托氏昵称所喜爱的妇女典型)-一匹母马,一个奴隶,没有任何个人主权和兴趣!你去服侍丈夫吧!为他效劳、生育、喂奶。"这番话道出的不仅是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也是当时西方社会的妇女观。
参考文献:
[1]摘自《一束花》第一小节。
[2]罗贯中:《三国演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出自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一首流行诗歌,诗名叫《家中的天使》。
[4][5]雨果:《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