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人生的后期,南渡不久,女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饱经战乱,已经没有了早年的那种清新可人、浅唱低吟的心绪,内心充满了沉甸甸的浓愁与沉郁。而这首词所表达的正是她内心中这种极度的凄苦之情。
全词分为两片,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一连串的叠字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到深创巨痛之后的愁苦,看似平淡,实则展现了高超的文字功底。李清照对音律也有极深造诣,这七组叠词读起来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叠音绕齿,凄楚低迷,如同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那种莫名的愁绪久久地弥漫在心头,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回味无穷。“寻寻觅觅”是作者的行为动作,国破夫亡,金石丢失,内心已哀愁之极,再加上一人独处,空虚郁闷,词人心中自然就有了一种寻觅的想法。寻觅什么呢?她说不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漫无目的,往日可以用来慰藉自己的温馨回忆已经变得十分遥远,围绕在词人四周的,除了冷清,还是冷清。“人悲物亦悲”,作者有了这样的心境,在她眼中的所有事物就都已暗淡无光。所以,这样的寻觅只能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戚戚”,不仅无法減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清冷之中更加重了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便是全词的基础氛围和情感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气候本应“乍寒还暖”,只有春天才可以用“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写的是清晨,秋日的朝阳初出,才能说“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刺骨,是为“还寒”。“最难将息”则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说明自己一大早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作者由以上的茫然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人在天气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人生不幸,就觉得更加难以将养适应了。然词中内蕴又远不止此。李清照南渡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安宁、优裕的,而作词时已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从幸福的顶峰跌入痛苦的谷底,这种情形不就是“乍暖还寒”么?让人怎么接受得了。只有借酒御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只“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而实际上酒并不“淡”,只是作者心中的愁太重了,酒力不胜心愁,自然就觉酒淡。所以才会酒力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解心中的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从字面上讲,应该是大雁飞过去,正令人难过,细看时却是自己原来见过的。这里仍可以感觉到词人强烈的愁绪。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层意思:(1)雁飞过去了,孤雁的一声悲鸣,令人伤心,原来它是自己的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经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2)古代有鸿雁传书一说,这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只,它曾给过“我”安慰,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的信使仍在,而自己与丈夫已阴阳相隔,人鬼殊途。雁飞过,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使“我”伤心。(3)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沦落到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才真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黄的菊花。“堆积”,指花盛开,应理解为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而不是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是指过度憔悴。也有理解为是黄花“憔悴损”,但不太合理。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应摘花插在花瓶里的,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情去摘花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让人伤心的东西。独对孤雁黄花,已是倍感凄凉,手托香腮,泪珠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变得越来越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看似写声音,实则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之感。当作者正在为自己忧苦之际,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温庭筠有《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叹,李清照是位敏感的词人,焉能体会不到这雨打梧桐点点滴滴的感受?在她看来,这声音更象是敲打在她的心上,震撼着作者的心扉,让人不能自抑。
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用一个“愁”字怎么能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用一个“愁”是无法写尽的。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收,独辟蹊径。前人言愁常用“千斛万斛”“如江如海”,都意在表达愁的多。但李清照在这里却化繁为简,只说用一个“愁”字无法言尽自己复杂的心绪,但又不点明“愁”字之外的含义,在这里收笔,既是收,又是放。表面上“欲说还休”,而实际上词人的所思所想和所诉已是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写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时,它着重表达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凄凉的处境,也寄托了深深的思国之情,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词中的描写用了赋体,将环境、身世、心情三者融为一体,语言通俗自然,抒情含蓄曲折。词中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冷落、凄凉、寂寞的境况一路写下来,伤感便越来越浓重,极好地衬托了贯穿通篇的“愁”。这个“愁”作者始终没有说破,只是极力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凄苦氛围,让人自由联想。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自然妥贴,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经过作者的锤炼的,使“愁”渲染得越发浓重细腻。全词语言通俗,却极富表现力。字面没有一滴泪,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同时,全词的格调看起来虽略显低沉,但却是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氛围所致,我们现在来分析它,不能脱离这个前提。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民不聊生,政府无能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就有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时代依托,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堪称千古绝唱。
作者单位:湖北省天门中学(431700)
全词分为两片,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一连串的叠字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到深创巨痛之后的愁苦,看似平淡,实则展现了高超的文字功底。李清照对音律也有极深造诣,这七组叠词读起来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叠音绕齿,凄楚低迷,如同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那种莫名的愁绪久久地弥漫在心头,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回味无穷。“寻寻觅觅”是作者的行为动作,国破夫亡,金石丢失,内心已哀愁之极,再加上一人独处,空虚郁闷,词人心中自然就有了一种寻觅的想法。寻觅什么呢?她说不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漫无目的,往日可以用来慰藉自己的温馨回忆已经变得十分遥远,围绕在词人四周的,除了冷清,还是冷清。“人悲物亦悲”,作者有了这样的心境,在她眼中的所有事物就都已暗淡无光。所以,这样的寻觅只能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戚戚”,不仅无法減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清冷之中更加重了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便是全词的基础氛围和情感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气候本应“乍寒还暖”,只有春天才可以用“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写的是清晨,秋日的朝阳初出,才能说“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刺骨,是为“还寒”。“最难将息”则与上文“寻寻觅觅”相呼应,说明自己一大早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作者由以上的茫然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人在天气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人生不幸,就觉得更加难以将养适应了。然词中内蕴又远不止此。李清照南渡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安宁、优裕的,而作词时已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从幸福的顶峰跌入痛苦的谷底,这种情形不就是“乍暖还寒”么?让人怎么接受得了。只有借酒御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只“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而实际上酒并不“淡”,只是作者心中的愁太重了,酒力不胜心愁,自然就觉酒淡。所以才会酒力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解心中的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从字面上讲,应该是大雁飞过去,正令人难过,细看时却是自己原来见过的。这里仍可以感觉到词人强烈的愁绪。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层意思:(1)雁飞过去了,孤雁的一声悲鸣,令人伤心,原来它是自己的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经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2)古代有鸿雁传书一说,这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只,它曾给过“我”安慰,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的信使仍在,而自己与丈夫已阴阳相隔,人鬼殊途。雁飞过,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使“我”伤心。(3)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沦落到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才真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黄的菊花。“堆积”,指花盛开,应理解为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而不是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是指过度憔悴。也有理解为是黄花“憔悴损”,但不太合理。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应摘花插在花瓶里的,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情去摘花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让人伤心的东西。独对孤雁黄花,已是倍感凄凉,手托香腮,泪珠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变得越来越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看似写声音,实则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之感。当作者正在为自己忧苦之际,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温庭筠有《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叹,李清照是位敏感的词人,焉能体会不到这雨打梧桐点点滴滴的感受?在她看来,这声音更象是敲打在她的心上,震撼着作者的心扉,让人不能自抑。
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用一个“愁”字怎么能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用一个“愁”是无法写尽的。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收,独辟蹊径。前人言愁常用“千斛万斛”“如江如海”,都意在表达愁的多。但李清照在这里却化繁为简,只说用一个“愁”字无法言尽自己复杂的心绪,但又不点明“愁”字之外的含义,在这里收笔,既是收,又是放。表面上“欲说还休”,而实际上词人的所思所想和所诉已是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写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时,它着重表达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凄凉的处境,也寄托了深深的思国之情,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词中的描写用了赋体,将环境、身世、心情三者融为一体,语言通俗自然,抒情含蓄曲折。词中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冷落、凄凉、寂寞的境况一路写下来,伤感便越来越浓重,极好地衬托了贯穿通篇的“愁”。这个“愁”作者始终没有说破,只是极力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凄苦氛围,让人自由联想。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自然妥贴,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经过作者的锤炼的,使“愁”渲染得越发浓重细腻。全词语言通俗,却极富表现力。字面没有一滴泪,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同时,全词的格调看起来虽略显低沉,但却是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氛围所致,我们现在来分析它,不能脱离这个前提。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民不聊生,政府无能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就有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时代依托,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堪称千古绝唱。
作者单位:湖北省天门中学(43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