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晋是我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在影视圈内,他被朋友们誉为“酒圣”。
愿意别人称自己“谢导”而不是“谢老”的谢晋已经80岁了,可他依旧精力充沛,能吃能睡,能工作。据说在养生保健方面,他从没刻意追求过什么,但家乡绍兴的黄酒却是不可缺少的。提起家乡的酒,谢晋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他说:“绍兴自古生产黄酒,素有‘酒都’、‘醉乡’之称,是我国五个酒文化名城之一。酒多,酒店自然也不少。宋代已是‘城中酒垆千百所’。到了明代,更是‘家家开酒店,老少唱吴歌’。千百年来,众多的酒店根植于丰厚的地方风俗文化之中,形成了与繁华都市迥然不同的传统风貌。每逢冬季酿酒的季节,整个绍兴城都是四处酒香飘溢,使路人也醺然欲醉,是当之无愧的江南酒都。搞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兰亭就在绍兴市郊,他们当年所饮的也是绍兴老酒。在绍兴的酒史上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像‘越王勾践投醪注河慰三军’等等,可不少呢!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与这块土地有缘,李白、杜甫、辛弃疾都有歌咏绍兴美酒的佳作华章。陆游更是伴着绍兴酒来写诗篇的,那出催人泪下的《钗头凤》正是陆大人的酒后真言。”
越谈越高兴的谢晋这回可要给《酒世界》的读者好好介绍介绍绍兴的酒文化。
他说:“绍兴酒店的酒具品类很多,最具地方特色的当推温酒器具‘爨筒’。绍兴人自古就有饮热酒的习惯。黄酒加温后,更觉气味芬芳,可口适饮。因此,不论大小酒店,爨筒成了酒家的必备之物。爨筒是一种用白铁皮制成的圆形直筒,下颈较细,上颈较粗,颇似一个倒写的‘凸’字。它的容量有半斤至五斤不等。爨筒通常一字形排列在柜台上,顾客入座后,酒保问明沽酒数量后,即从坛中打酒入筒,放置在一旁的烫酒爨炉内,炉中贮满80℃的热水,隔水烫热。温酒很有学问,酒温过高有损酒味,酒温太低则香气不溢。爨筒由于口子较大,冒出的热气多少可一目了然。人们喜用爨筒,盖出于此。故民谚有‘跑过三江六码头,吃过爨筒热老酒’的赞誉。
“绍兴酒店的酒菜雅俗共赏,别有风味。旧时,在绍兴的众多酒店中,除少数几家专门接待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外,多数酒店的顾客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因此,一般酒店是不供应炒菜的,平时备有各种现成菜展列在柜台上,称为柜菜,任凭选择。这些柜菜大多从本地宴席的出色冷盘和居家常用的大众酒菜中选取精华而得,雅俗共赏,经济实惠。酒菜品目繁多,以大类分,主要有荤腥、果蔬两类。而最有地方风味、最受欢迎者要数难登大雅之堂的果蔬类酒菜。如臭豆腐干、长生果(咸煮花生)、盐煮笋、茴香豆、兰花豆等,都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下酒菜。这些果蔬类酒菜还有一个特点,即都可以用手直接抓吃,看去似乎不雅,但随拣随吃,随剥随吃,倒也别具情趣。
“千百年来,绍兴还有一种习俗,当家中的小孩出生时,做父母的通常要请人做几坛酒,请花雕师傅来装潢雕塑和彩绘,然后将酒埋入地窖中,待女儿出嫁时,将酒取出,放在花轿的后边送往男方家,以此酒待客,谓之‘女儿红’;若是男儿结婚,则称为‘状元红’。这陈年美酒的滋味自然是妙不可言的。就是那坛子上面的人物和故事也是那样华美而又不失古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寺’、‘武松打虎’、‘嫦娥奔月’真是美极了。我幼年时艺术启蒙正是得益于此。你看,这正是我的酒缘历史!
“我小的时候,绍兴城最有名气的老店要数锦麟街头的清洁堂酒店和水澄巷内的张清和酒店。此外还有许多酱园也卖酒。鲁迅先生笔下常去光顾‘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曾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给我留下的印象,则更是终生难忘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坊也在日益扩大,每日酒客盈门,生意更为红火。喜欢静饮的人,可去偏僻的小酒家,在那里感受咸亨遗风的趣味,正应了‘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
谈到了家乡的酒,谢晋的话如大河奔流,滔滔不绝。谈到自己对酒的看法,他说:“我从小就爱喝酒,年轻时喝得多,有时候一顿能喝不少黄酒,后来虽喝得少一些了,但也是经常喝上几口。在上影厂里吃中饭我很少买菜,总是从包里摸出一包花生米,倒上一杯酒,再加两个馒头,就算完成了一顿午餐。在家里,我的下酒菜多是夫人为我制作的盐水虾,以及家乡的卤水毛豆和霉百叶。对酒的品种,我也从不讲究,白酒、葡萄酒、啤酒,外国的威士忌、XO都喝。但我最喜欢喝的还是家乡绍兴的黄酒,还常常作宣传劝别人,说绍兴酒营养好,家乡人生孩子坐月子,都喝绍兴老酒。以至许许多多与我接触过的人,对此都已耳熟能详。”谢晋饮花雕的量在3斤左右,他以为喝酒才能催才情,也就是借酒发挥。他是每餐不离酒,拍戏也不离酒的。每次外出拍片夫人为他打点行装,别的都可以少带,唯独这酒是不可马虎的。他认为酒能使艺术神经活跃起来,能产生灵感。他说:“我有不少好构思就是在喝酒时涌现出来的。”
1980年,谢晋在绍兴收集有关秋瑾的材料时,曾与白桦、梁信等雇了一条脚划乌篷船,置一壶黄酒,几碟茴香豆和五香豆腐干,在绍兴东湖一边荡舟喝酒,一边讨论如何把“三国”中的“赤壁大战”搬上银幕。就是在那次“酒会”后,剧作家梁信写出了《赤壁大战》的电影剧本。
在电影《秋瑾》里,为了再现秋瑾“貂裘换酒”的故事,谢晋设计了秋瑾与陈天华等革命志士在富士山下脱下大衣当了买酒喝的情景,表现了年轻的革命者豪迈豁达的情怀。在《高山下的花环》里,拍摄靳开来借酒倾诉衷肠的场面时,他叫饰演靳开来的演员何伟和饰演梁三喜的演员吕晓禾当真把白酒喝下肚,在耳酣目赤中抒发出强烈的激情,表现出真情实感。
谢晋虽爱喝酒,但他从不因酒误事。在湘西拍摄《芙蓉镇》时,他组织了一次联欢会招待来访的记者。谢晋自己主持,按说那倒是他豪饮大喝一顿的好机会,可他与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滴酒不沾,因为饭后他们还要继续拍片。
谢夫人徐大雯曾打趣说:“我家老谢不能开刀做手术,因为麻醉药在他身上是不起作用的。”谢晋则说喝酒可以锻炼心脏,其理由是:一般坐办公室的人,心跳相对缓慢而力差,而跑1500米的人,心跳自然加快,也有力多了!“喝酒也有这种效果,所以我认为每饮一次酒等于参加了一次1500米的运动跑。如果说跑步是被动的话,那饮酒我则是主动的,而且能自觉地持之以恒……”这大概是谢晋的独家见解吧!
更可贵的是,谢晋这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念念不忘家乡酿酒业的兴旺与发展,对自己家乡的美酒—绍兴花雕长期“寓居”国内而委屈万分,常常利用自己的影响和关系在各种场合为之呼吁,亲自写信给浙江省的外贸部门,竭力要把家乡的美酒推向国际市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的酒,也再没有比陈年花雕酒更味正、纯美、浓醇的了……
愿意别人称自己“谢导”而不是“谢老”的谢晋已经80岁了,可他依旧精力充沛,能吃能睡,能工作。据说在养生保健方面,他从没刻意追求过什么,但家乡绍兴的黄酒却是不可缺少的。提起家乡的酒,谢晋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他说:“绍兴自古生产黄酒,素有‘酒都’、‘醉乡’之称,是我国五个酒文化名城之一。酒多,酒店自然也不少。宋代已是‘城中酒垆千百所’。到了明代,更是‘家家开酒店,老少唱吴歌’。千百年来,众多的酒店根植于丰厚的地方风俗文化之中,形成了与繁华都市迥然不同的传统风貌。每逢冬季酿酒的季节,整个绍兴城都是四处酒香飘溢,使路人也醺然欲醉,是当之无愧的江南酒都。搞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兰亭就在绍兴市郊,他们当年所饮的也是绍兴老酒。在绍兴的酒史上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像‘越王勾践投醪注河慰三军’等等,可不少呢!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与这块土地有缘,李白、杜甫、辛弃疾都有歌咏绍兴美酒的佳作华章。陆游更是伴着绍兴酒来写诗篇的,那出催人泪下的《钗头凤》正是陆大人的酒后真言。”
越谈越高兴的谢晋这回可要给《酒世界》的读者好好介绍介绍绍兴的酒文化。
他说:“绍兴酒店的酒具品类很多,最具地方特色的当推温酒器具‘爨筒’。绍兴人自古就有饮热酒的习惯。黄酒加温后,更觉气味芬芳,可口适饮。因此,不论大小酒店,爨筒成了酒家的必备之物。爨筒是一种用白铁皮制成的圆形直筒,下颈较细,上颈较粗,颇似一个倒写的‘凸’字。它的容量有半斤至五斤不等。爨筒通常一字形排列在柜台上,顾客入座后,酒保问明沽酒数量后,即从坛中打酒入筒,放置在一旁的烫酒爨炉内,炉中贮满80℃的热水,隔水烫热。温酒很有学问,酒温过高有损酒味,酒温太低则香气不溢。爨筒由于口子较大,冒出的热气多少可一目了然。人们喜用爨筒,盖出于此。故民谚有‘跑过三江六码头,吃过爨筒热老酒’的赞誉。
“绍兴酒店的酒菜雅俗共赏,别有风味。旧时,在绍兴的众多酒店中,除少数几家专门接待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外,多数酒店的顾客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因此,一般酒店是不供应炒菜的,平时备有各种现成菜展列在柜台上,称为柜菜,任凭选择。这些柜菜大多从本地宴席的出色冷盘和居家常用的大众酒菜中选取精华而得,雅俗共赏,经济实惠。酒菜品目繁多,以大类分,主要有荤腥、果蔬两类。而最有地方风味、最受欢迎者要数难登大雅之堂的果蔬类酒菜。如臭豆腐干、长生果(咸煮花生)、盐煮笋、茴香豆、兰花豆等,都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下酒菜。这些果蔬类酒菜还有一个特点,即都可以用手直接抓吃,看去似乎不雅,但随拣随吃,随剥随吃,倒也别具情趣。
“千百年来,绍兴还有一种习俗,当家中的小孩出生时,做父母的通常要请人做几坛酒,请花雕师傅来装潢雕塑和彩绘,然后将酒埋入地窖中,待女儿出嫁时,将酒取出,放在花轿的后边送往男方家,以此酒待客,谓之‘女儿红’;若是男儿结婚,则称为‘状元红’。这陈年美酒的滋味自然是妙不可言的。就是那坛子上面的人物和故事也是那样华美而又不失古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寺’、‘武松打虎’、‘嫦娥奔月’真是美极了。我幼年时艺术启蒙正是得益于此。你看,这正是我的酒缘历史!
“我小的时候,绍兴城最有名气的老店要数锦麟街头的清洁堂酒店和水澄巷内的张清和酒店。此外还有许多酱园也卖酒。鲁迅先生笔下常去光顾‘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曾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给我留下的印象,则更是终生难忘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坊也在日益扩大,每日酒客盈门,生意更为红火。喜欢静饮的人,可去偏僻的小酒家,在那里感受咸亨遗风的趣味,正应了‘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
谈到了家乡的酒,谢晋的话如大河奔流,滔滔不绝。谈到自己对酒的看法,他说:“我从小就爱喝酒,年轻时喝得多,有时候一顿能喝不少黄酒,后来虽喝得少一些了,但也是经常喝上几口。在上影厂里吃中饭我很少买菜,总是从包里摸出一包花生米,倒上一杯酒,再加两个馒头,就算完成了一顿午餐。在家里,我的下酒菜多是夫人为我制作的盐水虾,以及家乡的卤水毛豆和霉百叶。对酒的品种,我也从不讲究,白酒、葡萄酒、啤酒,外国的威士忌、XO都喝。但我最喜欢喝的还是家乡绍兴的黄酒,还常常作宣传劝别人,说绍兴酒营养好,家乡人生孩子坐月子,都喝绍兴老酒。以至许许多多与我接触过的人,对此都已耳熟能详。”谢晋饮花雕的量在3斤左右,他以为喝酒才能催才情,也就是借酒发挥。他是每餐不离酒,拍戏也不离酒的。每次外出拍片夫人为他打点行装,别的都可以少带,唯独这酒是不可马虎的。他认为酒能使艺术神经活跃起来,能产生灵感。他说:“我有不少好构思就是在喝酒时涌现出来的。”
1980年,谢晋在绍兴收集有关秋瑾的材料时,曾与白桦、梁信等雇了一条脚划乌篷船,置一壶黄酒,几碟茴香豆和五香豆腐干,在绍兴东湖一边荡舟喝酒,一边讨论如何把“三国”中的“赤壁大战”搬上银幕。就是在那次“酒会”后,剧作家梁信写出了《赤壁大战》的电影剧本。
在电影《秋瑾》里,为了再现秋瑾“貂裘换酒”的故事,谢晋设计了秋瑾与陈天华等革命志士在富士山下脱下大衣当了买酒喝的情景,表现了年轻的革命者豪迈豁达的情怀。在《高山下的花环》里,拍摄靳开来借酒倾诉衷肠的场面时,他叫饰演靳开来的演员何伟和饰演梁三喜的演员吕晓禾当真把白酒喝下肚,在耳酣目赤中抒发出强烈的激情,表现出真情实感。
谢晋虽爱喝酒,但他从不因酒误事。在湘西拍摄《芙蓉镇》时,他组织了一次联欢会招待来访的记者。谢晋自己主持,按说那倒是他豪饮大喝一顿的好机会,可他与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滴酒不沾,因为饭后他们还要继续拍片。
谢夫人徐大雯曾打趣说:“我家老谢不能开刀做手术,因为麻醉药在他身上是不起作用的。”谢晋则说喝酒可以锻炼心脏,其理由是:一般坐办公室的人,心跳相对缓慢而力差,而跑1500米的人,心跳自然加快,也有力多了!“喝酒也有这种效果,所以我认为每饮一次酒等于参加了一次1500米的运动跑。如果说跑步是被动的话,那饮酒我则是主动的,而且能自觉地持之以恒……”这大概是谢晋的独家见解吧!
更可贵的是,谢晋这位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念念不忘家乡酿酒业的兴旺与发展,对自己家乡的美酒—绍兴花雕长期“寓居”国内而委屈万分,常常利用自己的影响和关系在各种场合为之呼吁,亲自写信给浙江省的外贸部门,竭力要把家乡的美酒推向国际市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的酒,也再没有比陈年花雕酒更味正、纯美、浓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