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宁、玉溪、通海、华宁、建水,滇南这几座小城,在旅游大省云南,无论风光还是人文特色,皆不显眼。可我们就是屡去不厌。它们很像那些年少时生活过的城市,没强烈的新鲜感,却散发着安稳的气息。就像这里生长出来的手工艺,地方特色明显,没有要举世闻名的野心,更多的是做给当地人使用的,有生活味道的器皿。
做陶是一门很好的营生
地点 建水县紫陶一条街
手艺?建水紫陶
在建水行走,还能见到老城门。老城区街道四平八稳,气象有别于一般小镇。从元明起,建水一代成为朝廷发放贬官的“胜地”,他们大多数博学多才、工诗善文。既然政治不得意,到了边陲小镇,反而可以更自由地发展一些艺术爱好,譬如做陶。
建水制陶历史久远,明末清初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和艺术语言,与文人学士的介入大有关系。他们不仅把玩,更是直接参与到器物设计和制作中。如建水陶艺名家向逢春便经常邀请当地知名文人在其始创无釉磨光的器皿造型上绘画书写梅兰竹菊和秦篆汉简。因此,连他制造用于熬鸡汤的气锅都显得文人气十足。
②赵垚垚为达利展览制作的紫陶新品,俏皮的胡须,满是年轻人的新创意。
沉淀最真实的性格
地点 华宁县宁州街道碗窑村
手艺 华宁窑
滇南有句民窑:“新兴姑娘河西布,宁州瓦罐烧得绿。”河西的布已经失传,宁州的绿瓦罐近些年却开始复烧。
不用到华宁,玉溪、通海和建水一代的古玩店里,清末和民國的华宁窑老罐子都很常见。每个古玩店老板对华宁窑的“绿”都有很明晰的标准,要那种健壮厚实树叶般的绿,最好烧成玻璃釉。白釉中间一抹绿色也能入专业级法眼。好品相可以多叫个三五百。作为一个外来者,我放下标准,用最直观的感受去欣赏各种浓淡质感和窑变的绿。其实民谣没唱的酱釉、蓝釉、三彩釉和乌金釉,存在感也不弱。
龙窑隔壁的矮土房里,石榴树在屋顶上挂着果子,汪霄洪90多岁的父亲汪子云在用碗磨釉料。他大概是村里年龄最大的陶艺人,专门做一种动物堆塑摆件,颜色和造型都非常传统。他不关心市场,不关心年轻人的喜好是不是变了,就愿意每天有熟悉的活儿干。
这个村数百年来,几乎家家制陶。村里慈云寺石碑上记载着碗窑村的历史:“明朝洪武年间,一个叫车朋的景德镇陶工迁居华宁,于城北华盖山麓建窑制陶,华宁陶业由此兴焉。”鼎盛时期,窑民在村子周围修建了数十条龙窑,依着山势,一个窑口高过一个,窑火绵绵不绝。烧好的陶器挑到村口去卖,渐渐十里八乡家家户户都用华宁的罐子。
新旧杂糅的华宁,可以看到不同生态的烧窑者。碗窑新街喧嚣热闹,有丰富的器型,也有传统的釉色,让本地的、外来的手艺人有各种方向可选。比如街上谁家成功烧出了最像老罐子的玻璃釉、哪家实验出了1 180℃的亚光黑陶、哪家有几样极品的乌金釉小盏……都在这条街上被传说着。我想,只有最真实的性格会沉淀到一件件刚出窑的陶器中吧。
这份原始的心情
地点 通海县杨广镇葡塘营、通海县河西镇解家营
手艺 通海木雕、通海石雕
在通海县城的郊区随便走走,就会发现,只要还有老房子的地方,哪怕是泥巴墙,都要配个漂亮有造型的木雕屋檐。檐角45度向天空翘起,一个秀气抒情的角度。雕花门楣上面的花朵多得看不清楚,就像门口坐在太阳下聊天或者做针线活的老人家,见人总会积极表达些什么,但外地人是听不懂的。
据说这六扇门曾被偷过三次,都是沒出通海就被找回来了。大殿前的走廊上,摆了几排长条凳,坐满游客。一位头戴鸭舌帽杵着竹杖的老人,站在门前,为大家讲解。细看木门,高和宽都有3米多,上面有龙有鱼,人马走动,亭台层层叠叠,云纹卷草纹绵绵不尽。确实需要人讲解,指明龙有15条,牛有4头,马20匹,人物151个,还有几首竹叶组成的诗句。其中人物,涉及到各朝各代,封神、三国、水浒等书中人物,十八罗汉、八仙、老子、孔子也有出场。老人以竹杖为教鞭,一组人物一组人物往后讲,听了30分钟,一扇门上的故事都没讲完。
朱孟文的父亲也是能参与古建筑维修的木匠,但对上初中就决定要当木雕手艺人的儿子,他无法理解,如今哪有年轻人还愿意在铺天盖地都是蒜苗的乡村生活呢?还好现在信息发达,乡村也就地理位置偏一点,朱孟文也能做出很时尚的北欧木雕来。通海传统木雕做得不多,但儿时跟父亲维修老房子的经历和那六扇门还是融入了他的血液。他开始试着在作品里加入通海元素,尝试复刻高应美的作品。既是客户要求,也是因为自身成熟,能看得见传统的好了。或许哪天,朱孟文也能为通海再造一些45度角翘上天空的屋檐。 颇具传统气息的通海人,在造房这件事上还有古人那种精雕细琢。对房子的概念,也还未完全被商品房取代。经济条件不错的修房必带院子,院子里必配石雕。一般人家,后门接着田地,前门是深红铁门,铁门左右,是石雕大圆墩。只要是个门脸,一对石狮子或门枕石是必须的。
所以,即便不是通海县唯一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解智达也是一个不愁活计受欢迎的手艺人。
走在玉溪街上,处处绿植茂盛,只觉整洁、安静,不是那种强装出来的悠闲,而是经济实力支撑起来的舒适。毕竟,有烟草集团坐镇。
可是,玉溪不只有烟草,玉溪还有青花。
2009年,吴白雨开始复烧云南青花。但不管做得多周全,还是失败。他不得不比对思考,分析成分、比例、温度、时间、火焰的性质……结果居然是被丰富的专业知识耽误了。云南的钴属于再生矿,锰和铁的含量比较高,会影响颜色。云南的瓷土,大多含有黏土。正是这些“缺点”,成就了云南青花。“其实古人的配方很简单,他能用两种材料就只用两种,不会像现在的色釉配方,用10多种材料。古代的民窑都是越简单越好,越单纯越好。”后来他把色釉的配方简化,结果烧出一只青花杯子,跟古代很像。
这只杯子点燃了玉溪青花新的生命,吴白雨跟学校合作做了研究教学基地,除了大學生,也招收本地成年学徒。不过三四年,本地的青花就遍地开花了。今夏,当地最大的青花厂停工,准备升级做陶瓷创意园。
水边小城?黑白典雅
地点 晋宁区晋北路袁昆林工作室
手艺 乌铜走银
从昆明市区出发,行车四五十分钟就能到晋宁。滇池在望,这个水边小城总给人鱼虾旺盛之感。熙攘繁杂的街道上,还有慢悠悠拉货的马车。当地人很乐意跟外地人介绍他们庞大的玫瑰种植和出口成绩,以及乌铜走银。
前一阵,石屏县有人从外国古玩市场买回一方乌铜走银墨盒。白银走线而成一幅山水,盒上清晰地刻着“唐继尧敬赠雨亭先生(张作霖)”,印证了乌铜走银墨盒曾受到的追捧。民国时,昆明几家做乌铜走银的匠铺,月定量能达三五千件。匠人们根据需要,在墨盒上雕刻“年月日,某某赠”字样,图案多是松鹤、梅花、五蝠等,小巧、雅致。
乌铜走银比一般的铜银技艺复杂得多。除了独门的冶炼乌铜配方和走银技术,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袁昆林要购买各种金属原料、制作工具,还要去其他地方学习,农活只能交给妻子。如此辛苦,收入还远不如做竹编。经济压力比时代艰苦更让人产生怀疑,他一度想过“还不如老实做个农民”。当然,退意没敌过喜爱。
初见映衬在乌黑铜底上的银色线条和密密小点,只觉幽中泛光,沉静而耀眼。袁老一点点讲解、演示。首先冶炼乌铜,铜矿溶液中加入金、锡等,配比不对,铜无法变乌黑。冶炼好的乌铜锻造成薄片,用大大小小的錾子在薄片上雕刻图案,线条有粗有细,有深有浅,都凭手感和经验精密布局。雕刻好后,堆银粉在图案上,喷火烧熔,乌铜的熔点大概在1 034℃,银的熔点大概在960.8℃,利用不同的熔点让银熔化并流动“走”满图案。冷却后开始打磨,磨的力度需要性子也“磨下来”来才能控制好。挫子与刷子并用,力度太轻磨不掉表面杂质,力度太重又会将细微线条处的银给磨掉。
除了墨盒、手镯、如意等小件成品,如今袁昆林基本只接定制单,比如广东客人要的银碗、寺庙定制装舍利子的宝塔等。他也会自己研发更复杂的作品,比如香炉、花瓶。他还从博物馆偷师,将古滇国一位将军盔甲上的图案雕到作品上,再雕上各种狩猎小人围成一圈,空白处密密麻麻布满白色的银点。这是参展作品,一年拿一两个奖项是他自定的任务。
几年前,袁昆林乌铜走银传习馆的门口,放着一张矮板凳、一个树墩。树墩上有固定铜片的铁质卡槽,摆上大大小小的錾子和一把小锤。刚学乌铜走银,几乎就是坐在这方寸之地雕刻。摆出来,是为了证明乌铜走银就是这么一锤一锤敲出来的。如今,他没再摆了。他的几个堂兄弟和叔伯却学了去,在不远的地方开了店,门口摆上工具。一百多年前的岳家兄弟演变成今日的袁家兄弟,一门工艺的生命力在以它自有的方式传递、旺盛。
正喝着茶,有人来找袁昆林取货。他掏出来一看,是一对普通的银镯子,为朋友小孩满月做的。同样花了一天工,如果做乌铜走银,价值可能要翻几倍。但银器他也做。“都是熟人,不能那么算账,都是应该的。”
其实,滇南的手艺人不管是做晋宁的乌铜走银、玉溪的青花瓷,还是通海的木雕和石雕,以及华宁的陶、建水的紫砂,都没有那么计较。他们的手艺都是给当地人使用的,或许少了几分艺术的气息,却有着生活的味道。他们也乐于守着彩云之南,不关心市场、不关注年轻人喜好,甚至不去想将来。或雕、或塑、或刻、或烧,慢慢等一件器皿成型。
做陶是一门很好的营生
地点 建水县紫陶一条街
手艺?建水紫陶
在建水行走,还能见到老城门。老城区街道四平八稳,气象有别于一般小镇。从元明起,建水一代成为朝廷发放贬官的“胜地”,他们大多数博学多才、工诗善文。既然政治不得意,到了边陲小镇,反而可以更自由地发展一些艺术爱好,譬如做陶。
建水制陶历史久远,明末清初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和艺术语言,与文人学士的介入大有关系。他们不仅把玩,更是直接参与到器物设计和制作中。如建水陶艺名家向逢春便经常邀请当地知名文人在其始创无釉磨光的器皿造型上绘画书写梅兰竹菊和秦篆汉简。因此,连他制造用于熬鸡汤的气锅都显得文人气十足。

沉淀最真实的性格
地点 华宁县宁州街道碗窑村
手艺 华宁窑
滇南有句民窑:“新兴姑娘河西布,宁州瓦罐烧得绿。”河西的布已经失传,宁州的绿瓦罐近些年却开始复烧。
不用到华宁,玉溪、通海和建水一代的古玩店里,清末和民國的华宁窑老罐子都很常见。每个古玩店老板对华宁窑的“绿”都有很明晰的标准,要那种健壮厚实树叶般的绿,最好烧成玻璃釉。白釉中间一抹绿色也能入专业级法眼。好品相可以多叫个三五百。作为一个外来者,我放下标准,用最直观的感受去欣赏各种浓淡质感和窑变的绿。其实民谣没唱的酱釉、蓝釉、三彩釉和乌金釉,存在感也不弱。

龙窑隔壁的矮土房里,石榴树在屋顶上挂着果子,汪霄洪90多岁的父亲汪子云在用碗磨釉料。他大概是村里年龄最大的陶艺人,专门做一种动物堆塑摆件,颜色和造型都非常传统。他不关心市场,不关心年轻人的喜好是不是变了,就愿意每天有熟悉的活儿干。
这个村数百年来,几乎家家制陶。村里慈云寺石碑上记载着碗窑村的历史:“明朝洪武年间,一个叫车朋的景德镇陶工迁居华宁,于城北华盖山麓建窑制陶,华宁陶业由此兴焉。”鼎盛时期,窑民在村子周围修建了数十条龙窑,依着山势,一个窑口高过一个,窑火绵绵不绝。烧好的陶器挑到村口去卖,渐渐十里八乡家家户户都用华宁的罐子。

新旧杂糅的华宁,可以看到不同生态的烧窑者。碗窑新街喧嚣热闹,有丰富的器型,也有传统的釉色,让本地的、外来的手艺人有各种方向可选。比如街上谁家成功烧出了最像老罐子的玻璃釉、哪家实验出了1 180℃的亚光黑陶、哪家有几样极品的乌金釉小盏……都在这条街上被传说着。我想,只有最真实的性格会沉淀到一件件刚出窑的陶器中吧。
这份原始的心情
地点 通海县杨广镇葡塘营、通海县河西镇解家营
手艺 通海木雕、通海石雕
在通海县城的郊区随便走走,就会发现,只要还有老房子的地方,哪怕是泥巴墙,都要配个漂亮有造型的木雕屋檐。檐角45度向天空翘起,一个秀气抒情的角度。雕花门楣上面的花朵多得看不清楚,就像门口坐在太阳下聊天或者做针线活的老人家,见人总会积极表达些什么,但外地人是听不懂的。

据说这六扇门曾被偷过三次,都是沒出通海就被找回来了。大殿前的走廊上,摆了几排长条凳,坐满游客。一位头戴鸭舌帽杵着竹杖的老人,站在门前,为大家讲解。细看木门,高和宽都有3米多,上面有龙有鱼,人马走动,亭台层层叠叠,云纹卷草纹绵绵不尽。确实需要人讲解,指明龙有15条,牛有4头,马20匹,人物151个,还有几首竹叶组成的诗句。其中人物,涉及到各朝各代,封神、三国、水浒等书中人物,十八罗汉、八仙、老子、孔子也有出场。老人以竹杖为教鞭,一组人物一组人物往后讲,听了30分钟,一扇门上的故事都没讲完。

朱孟文的父亲也是能参与古建筑维修的木匠,但对上初中就决定要当木雕手艺人的儿子,他无法理解,如今哪有年轻人还愿意在铺天盖地都是蒜苗的乡村生活呢?还好现在信息发达,乡村也就地理位置偏一点,朱孟文也能做出很时尚的北欧木雕来。通海传统木雕做得不多,但儿时跟父亲维修老房子的经历和那六扇门还是融入了他的血液。他开始试着在作品里加入通海元素,尝试复刻高应美的作品。既是客户要求,也是因为自身成熟,能看得见传统的好了。或许哪天,朱孟文也能为通海再造一些45度角翘上天空的屋檐。 颇具传统气息的通海人,在造房这件事上还有古人那种精雕细琢。对房子的概念,也还未完全被商品房取代。经济条件不错的修房必带院子,院子里必配石雕。一般人家,后门接着田地,前门是深红铁门,铁门左右,是石雕大圆墩。只要是个门脸,一对石狮子或门枕石是必须的。
所以,即便不是通海县唯一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解智达也是一个不愁活计受欢迎的手艺人。

走在玉溪街上,处处绿植茂盛,只觉整洁、安静,不是那种强装出来的悠闲,而是经济实力支撑起来的舒适。毕竟,有烟草集团坐镇。
可是,玉溪不只有烟草,玉溪还有青花。

2009年,吴白雨开始复烧云南青花。但不管做得多周全,还是失败。他不得不比对思考,分析成分、比例、温度、时间、火焰的性质……结果居然是被丰富的专业知识耽误了。云南的钴属于再生矿,锰和铁的含量比较高,会影响颜色。云南的瓷土,大多含有黏土。正是这些“缺点”,成就了云南青花。“其实古人的配方很简单,他能用两种材料就只用两种,不会像现在的色釉配方,用10多种材料。古代的民窑都是越简单越好,越单纯越好。”后来他把色釉的配方简化,结果烧出一只青花杯子,跟古代很像。
这只杯子点燃了玉溪青花新的生命,吴白雨跟学校合作做了研究教学基地,除了大學生,也招收本地成年学徒。不过三四年,本地的青花就遍地开花了。今夏,当地最大的青花厂停工,准备升级做陶瓷创意园。

水边小城?黑白典雅
地点 晋宁区晋北路袁昆林工作室
手艺 乌铜走银
从昆明市区出发,行车四五十分钟就能到晋宁。滇池在望,这个水边小城总给人鱼虾旺盛之感。熙攘繁杂的街道上,还有慢悠悠拉货的马车。当地人很乐意跟外地人介绍他们庞大的玫瑰种植和出口成绩,以及乌铜走银。
前一阵,石屏县有人从外国古玩市场买回一方乌铜走银墨盒。白银走线而成一幅山水,盒上清晰地刻着“唐继尧敬赠雨亭先生(张作霖)”,印证了乌铜走银墨盒曾受到的追捧。民国时,昆明几家做乌铜走银的匠铺,月定量能达三五千件。匠人们根据需要,在墨盒上雕刻“年月日,某某赠”字样,图案多是松鹤、梅花、五蝠等,小巧、雅致。

乌铜走银比一般的铜银技艺复杂得多。除了独门的冶炼乌铜配方和走银技术,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袁昆林要购买各种金属原料、制作工具,还要去其他地方学习,农活只能交给妻子。如此辛苦,收入还远不如做竹编。经济压力比时代艰苦更让人产生怀疑,他一度想过“还不如老实做个农民”。当然,退意没敌过喜爱。
初见映衬在乌黑铜底上的银色线条和密密小点,只觉幽中泛光,沉静而耀眼。袁老一点点讲解、演示。首先冶炼乌铜,铜矿溶液中加入金、锡等,配比不对,铜无法变乌黑。冶炼好的乌铜锻造成薄片,用大大小小的錾子在薄片上雕刻图案,线条有粗有细,有深有浅,都凭手感和经验精密布局。雕刻好后,堆银粉在图案上,喷火烧熔,乌铜的熔点大概在1 034℃,银的熔点大概在960.8℃,利用不同的熔点让银熔化并流动“走”满图案。冷却后开始打磨,磨的力度需要性子也“磨下来”来才能控制好。挫子与刷子并用,力度太轻磨不掉表面杂质,力度太重又会将细微线条处的银给磨掉。

除了墨盒、手镯、如意等小件成品,如今袁昆林基本只接定制单,比如广东客人要的银碗、寺庙定制装舍利子的宝塔等。他也会自己研发更复杂的作品,比如香炉、花瓶。他还从博物馆偷师,将古滇国一位将军盔甲上的图案雕到作品上,再雕上各种狩猎小人围成一圈,空白处密密麻麻布满白色的银点。这是参展作品,一年拿一两个奖项是他自定的任务。
几年前,袁昆林乌铜走银传习馆的门口,放着一张矮板凳、一个树墩。树墩上有固定铜片的铁质卡槽,摆上大大小小的錾子和一把小锤。刚学乌铜走银,几乎就是坐在这方寸之地雕刻。摆出来,是为了证明乌铜走银就是这么一锤一锤敲出来的。如今,他没再摆了。他的几个堂兄弟和叔伯却学了去,在不远的地方开了店,门口摆上工具。一百多年前的岳家兄弟演变成今日的袁家兄弟,一门工艺的生命力在以它自有的方式传递、旺盛。

正喝着茶,有人来找袁昆林取货。他掏出来一看,是一对普通的银镯子,为朋友小孩满月做的。同样花了一天工,如果做乌铜走银,价值可能要翻几倍。但银器他也做。“都是熟人,不能那么算账,都是应该的。”
其实,滇南的手艺人不管是做晋宁的乌铜走银、玉溪的青花瓷,还是通海的木雕和石雕,以及华宁的陶、建水的紫砂,都没有那么计较。他们的手艺都是给当地人使用的,或许少了几分艺术的气息,却有着生活的味道。他们也乐于守着彩云之南,不关心市场、不关注年轻人喜好,甚至不去想将来。或雕、或塑、或刻、或烧,慢慢等一件器皿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