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巧用电教媒体,诱发情感体验
1.1借助音乐,引发情感共鸣
鲁迅的《故乡》融合了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在讲课时,教师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荡气回肠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优美的旋律时,教师顺势导情:“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鲁迅先生18岁离开故乡求学,探求救国救民的良药,很少回到故乡,对儿时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阔别故乡20年后,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小伙伴也都变了样。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
1.2显示画面,撞击情感火花
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通过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撞击出情感的火花。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适当讲解,学生们无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产生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毛岸英的牺牲表示深切的哀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1.3播放录音,丰富情感世界
用录音教材指导朗读,以读代讲,能够让学生浮想联翩,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精神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中,心灵得到净化。
2妙用电教媒体,剖析重点难点
2.1借助幻灯,点明文章题旨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可以起到很好地理解全文主题的效果。比如“卖炭翁”一课,用PowerPoint制成4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佝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4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2利用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3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如在植树节指导学生写作“植树”的过程中,可以作如下设计:在优美动听的《春天的旋律》的音乐声中,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朱自清《春》一文的录音和画面。课堂上听到“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仿佛嗅到了春天的清新的气息。当学生全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时,接着播放一组男女老少植树忙的情景,把一幅幅声音、图像、颜色交融,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阳春植树图展现在他们面前,使其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栽种心中一片绿的行动。于是,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充分激发了创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很好地利用它,对语文课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1.1借助音乐,引发情感共鸣
鲁迅的《故乡》融合了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在讲课时,教师先请学生欣赏一支歌——《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荡气回肠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优美的旋律时,教师顺势导情:“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鲁迅先生18岁离开故乡求学,探求救国救民的良药,很少回到故乡,对儿时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阔别故乡20年后,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小伙伴也都变了样。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
1.2显示画面,撞击情感火花
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通过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撞击出情感的火花。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适当讲解,学生们无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产生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毛岸英的牺牲表示深切的哀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1.3播放录音,丰富情感世界
用录音教材指导朗读,以读代讲,能够让学生浮想联翩,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精神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中,心灵得到净化。
2妙用电教媒体,剖析重点难点
2.1借助幻灯,点明文章题旨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可以起到很好地理解全文主题的效果。比如“卖炭翁”一课,用PowerPoint制成4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佝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4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2利用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3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如在植树节指导学生写作“植树”的过程中,可以作如下设计:在优美动听的《春天的旋律》的音乐声中,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朱自清《春》一文的录音和画面。课堂上听到“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仿佛嗅到了春天的清新的气息。当学生全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时,接着播放一组男女老少植树忙的情景,把一幅幅声音、图像、颜色交融,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阳春植树图展现在他们面前,使其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栽种心中一片绿的行动。于是,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充分激发了创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很好地利用它,对语文课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