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2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全国各高校均高度重视,项目立项数量逐年增加。常熟理工学院2015至2019年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偏低、项目团队组建不够合理及项目终止或延期结题现象时有发生。解决的主要对策有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空间,构建“跨专业、跨年级”创新团队以及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030-03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201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nd the number of project project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From 2015 to 2019,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all levels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clude the low prop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the unreasonable formation of project teams, an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project termination or delayed conclusion. The main solutions are to build a "four in on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pace, to build a "cross professional, cross grade" innovation team, and to build a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一、近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总体情况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及校企合作基金项目。自2015年至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比2018年增加明显,由4697项增加到6482项,增加了约38%[1]。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内容一致。2015年至2019年常熟理工学院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趋势见图1[2]。
从图1可看出自2015年至2019年常熟理工学院三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其中省级与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在5年内呈阶段性变化。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7年是增速最快的一年,比2016年增加了约35%。
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偏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足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目的在于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礎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3]。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抓手,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无疑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不但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还能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发现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从近年常熟理工学院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看,虽然项目总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截至2019年累计项目数只有400多项,参与项目的大学生总数只有2000人左右,仅占全校大学生人数的11%左右,即仍有近89%的大学生没有参与到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表明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明显偏低,使创新创业项目的红利不能让多数大学生受益。而且除了校企合作基金项目需要有具体企业参与外,其它三类创新创业项目很少有企业导师参与,使创新创业项目缺少了企业的真实背景与环境支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组建不够合理,团队综合实力不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构想来源于社会或行业发展前沿、热点或难点的复杂问题,完成过程难度较大,需要由多名大学生组建能够通力合作、有效配合、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完成,否则可能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完成。但在目前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仍存在不少团队组建时成员数量不够合理的现象。例如在2015年至2018年常熟理工学院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成员为2人或以下的项目占比分别为10%、22%、13%、10%,2019年比例有所降低,但仍占5%。团队组建不合理的另一种表现是团队成员的专业匹配度不高。对于复杂问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通识知识基础,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知识,团队组建时需要成员有跨专业背景才能高质量完成上述各项内容。而2015年至2019年常熟理工学院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成员来自于同一个专业的项目数量占比分别为53%、49%、33%、50%、50%。从该数据可看出,除2017年情况较好外,其余年份比例均在50%左右,即占总项目数近一半左右,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综合实力不强。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终止或延期结题现象时有发生,过程管理有待加强
高校对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有较为规范的管理过程。立项阶段需经过申请、答辩、公示三个环节。实施期间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中提交中期检查报告。结项时除提交结题报告及各项成果外,还需要进行答辩,达到立项预期目标后方可通过验收。但在历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均有一定比例不能按时结题,出现终止或延期结题的现象。例如2017年和2018年该校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终止或延期验收比例均较高,分别为27.1%和22.6%。由于这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经过层层遴选产生,项目自身复杂度和难度都较高,项目指导教师及相关管理部门均要下大力气加强管理,避免产生機会及资源的浪费现象。
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的主空间是校园,但高校并非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托高等教育机构封闭的校园空间与人才培养体系,而要与其他社会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合作。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由政府、高校、企业(机构)和教师四个主体协同构建一个有序、协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空间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出台鼓励教育创新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措施,还高校更多的话语权与抉择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高效运行的原始动力。高校应聚焦开放的教育理念及创新教育环境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自主选择和发挥创造性的空间环境。加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宣传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项目中受益。企业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为项目选题及实施指导,并提供适宜的研究条件与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政府与市场三者相互补充,既保持自身原有的作用,又兼有其他两者的角色[4]。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创业空间除了高校、政府、企业之外,还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角色定位,把创新精神纳入到自身角色体系中来,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创新教学内容,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关注教什么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乃至展示自我、突破自我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构建“跨专业、跨年级”创新团队,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综合实力
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性的想法,其次要有将想法落实的执行力[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大学生创造了实践条件,将创新性的想法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一步步落实,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深层次价值。但由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团队组建不合适容易遇到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高年级学生考研、就业与完成项目的矛盾,理、工科学生知识基础与经济、管理知识需求的矛盾,文科学生团队知识基础与计算机、软件等知识需求的矛盾。一个优秀的成员技能互补的创新团队,不仅有助于增加工作的热情,而且能产生比简单的综合个体高得多的效率。因此在创新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要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的植入,跨学科融合团队的多元知识架构生成逻辑和综合性思维逻辑对解决复杂项目问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另外还要注意高、低年级学生梯队建设,便于经过多轮培育使项目逐渐发展、成熟、完善,最终产出高质量成果。
(三)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机制,督促项目的有效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培养大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遇到问题时想办法解决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项目管理者的责任,严把立项审核关、中期检查关、结题答辩关,不能让各阶段管理流于形式。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做好学工条线与指导教师的紧密协同与融通,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实施过程中遇到潜在问题或实际问题的项目团队给予足够关注与帮助,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或挖掘企业条件,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无特殊情况不能正常完成或者终止的项目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程度的警告或惩处,以便于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机制。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定期与项目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项目进展及遇到的困难,给予专业层面的引导。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有创意,更需要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甚至要有极端、偏执、疯狂的劲头。当团队成员遇到问题想要放弃的时候,指导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促使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EB/OL].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8/10/19/art_58320_7845929.html.2018.
[2]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关于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公示的通知[EB/OL].https://jwc.cslg.edu.cn.2015-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2/t20120222_166881.html.2012.
[4]谢家建.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9(05):108-114.
[5]赵炎.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72.
关键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030-03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201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nd the number of project project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From 2015 to 2019,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all levels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clude the low prop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the unreasonable formation of project teams, an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project termination or delayed conclusion. The main solutions are to build a "four in on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pace, to build a "cross professional, cross grade" innovation team, and to build a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management mechanism.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一、近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总体情况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及校企合作基金项目。自2015年至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比2018年增加明显,由4697项增加到6482项,增加了约38%[1]。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江苏省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内容一致。2015年至2019年常熟理工学院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趋势见图1[2]。
从图1可看出自2015年至2019年常熟理工学院三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其中省级与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在5年内呈阶段性变化。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7年是增速最快的一年,比2016年增加了约35%。
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偏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足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目的在于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礎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3]。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抓手,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无疑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不但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还能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发现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从近年常熟理工学院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看,虽然项目总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截至2019年累计项目数只有400多项,参与项目的大学生总数只有2000人左右,仅占全校大学生人数的11%左右,即仍有近89%的大学生没有参与到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表明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比例明显偏低,使创新创业项目的红利不能让多数大学生受益。而且除了校企合作基金项目需要有具体企业参与外,其它三类创新创业项目很少有企业导师参与,使创新创业项目缺少了企业的真实背景与环境支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组建不够合理,团队综合实力不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构想来源于社会或行业发展前沿、热点或难点的复杂问题,完成过程难度较大,需要由多名大学生组建能够通力合作、有效配合、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完成,否则可能导致项目无法顺利完成。但在目前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仍存在不少团队组建时成员数量不够合理的现象。例如在2015年至2018年常熟理工学院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成员为2人或以下的项目占比分别为10%、22%、13%、10%,2019年比例有所降低,但仍占5%。团队组建不合理的另一种表现是团队成员的专业匹配度不高。对于复杂问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通识知识基础,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知识,团队组建时需要成员有跨专业背景才能高质量完成上述各项内容。而2015年至2019年常熟理工学院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成员来自于同一个专业的项目数量占比分别为53%、49%、33%、50%、50%。从该数据可看出,除2017年情况较好外,其余年份比例均在50%左右,即占总项目数近一半左右,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综合实力不强。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终止或延期结题现象时有发生,过程管理有待加强
高校对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有较为规范的管理过程。立项阶段需经过申请、答辩、公示三个环节。实施期间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中提交中期检查报告。结项时除提交结题报告及各项成果外,还需要进行答辩,达到立项预期目标后方可通过验收。但在历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均有一定比例不能按时结题,出现终止或延期结题的现象。例如2017年和2018年该校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终止或延期验收比例均较高,分别为27.1%和22.6%。由于这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经过层层遴选产生,项目自身复杂度和难度都较高,项目指导教师及相关管理部门均要下大力气加强管理,避免产生機会及资源的浪费现象。
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的主空间是校园,但高校并非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托高等教育机构封闭的校园空间与人才培养体系,而要与其他社会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相互合作。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由政府、高校、企业(机构)和教师四个主体协同构建一个有序、协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空间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出台鼓励教育创新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措施,还高校更多的话语权与抉择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高效运行的原始动力。高校应聚焦开放的教育理念及创新教育环境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自主选择和发挥创造性的空间环境。加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宣传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项目中受益。企业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为项目选题及实施指导,并提供适宜的研究条件与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政府与市场三者相互补充,既保持自身原有的作用,又兼有其他两者的角色[4]。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创业空间除了高校、政府、企业之外,还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角色定位,把创新精神纳入到自身角色体系中来,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创新教学内容,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关注教什么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乃至展示自我、突破自我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构建“跨专业、跨年级”创新团队,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综合实力
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性的想法,其次要有将想法落实的执行力[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大学生创造了实践条件,将创新性的想法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一步步落实,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深层次价值。但由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团队组建不合适容易遇到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高年级学生考研、就业与完成项目的矛盾,理、工科学生知识基础与经济、管理知识需求的矛盾,文科学生团队知识基础与计算机、软件等知识需求的矛盾。一个优秀的成员技能互补的创新团队,不仅有助于增加工作的热情,而且能产生比简单的综合个体高得多的效率。因此在创新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要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的植入,跨学科融合团队的多元知识架构生成逻辑和综合性思维逻辑对解决复杂项目问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另外还要注意高、低年级学生梯队建设,便于经过多轮培育使项目逐渐发展、成熟、完善,最终产出高质量成果。
(三)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机制,督促项目的有效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能培养大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遇到问题时想办法解决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项目管理者的责任,严把立项审核关、中期检查关、结题答辩关,不能让各阶段管理流于形式。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载体,做好学工条线与指导教师的紧密协同与融通,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实施过程中遇到潜在问题或实际问题的项目团队给予足够关注与帮助,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或挖掘企业条件,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无特殊情况不能正常完成或者终止的项目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程度的警告或惩处,以便于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机制。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定期与项目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项目进展及遇到的困难,给予专业层面的引导。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有创意,更需要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甚至要有极端、偏执、疯狂的劲头。当团队成员遇到问题想要放弃的时候,指导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促使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EB/OL].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8/10/19/art_58320_7845929.html.2018.
[2]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关于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公示的通知[EB/OL].https://jwc.cslg.edu.cn.2015-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02/t20120222_166881.html.2012.
[4]谢家建.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9(05):108-114.
[5]赵炎.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