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胡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拉弦乐器,四胡制作技艺随着四胡的普及程度而受到关注。本文以四胡制作为出发点探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四胡;制作技艺;传承;发展
一、四胡简介
四胡,也叫“胡琴”或“提琴”,蒙语称“胡兀儿”。四胡有四条琴弦,为五度定弦。四胡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蒙古族拉弦乐器,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广为流传。四胡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几乎每户蒙古族人家中都有一把四胡。四胡经历了奚琴到筒形胡琴的历史演变,现如今,四胡不仅以独奏、合奏的形式受到欢迎,更是与好来宝、乌力格尔等蒙古族说唱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蒙古族四胡不仅能体现出蒙古族人民独特的个性品质,同样凝聚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保护、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四胡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四胡的分类及特征
四胡分为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低音四胡的特征是琴体宽大,把位较宽,琴弦短且粗,琴弓也比较重,这些特征决定了低音四胡不善于演奏过快的音乐,以及长音、持续音的演奏,且低音四胡是三种四胡类别中演奏最费力的。低音四胡以自拉自唱英雄史诗陶力、胡仁·好来宝、胡仁·乌力格尔等伴奏为主,用以烘托气氛;中音四胡比低音四胡的琴体小,弓子轻,把位的宽度也明显要短,演奏时较为方便,从而便于演奏较高难度的作品,代表着四胡演奏向器乐化的方向发展;高音四胡琴体最小,使左手的手型可以完全自然放松,弓子也是最轻而细,演奏起来最为灵活。所以高音四胡演奏时常也会加入许多技巧性内容。
三、四胡的制作流程
蒙古四胡制作是一门综合学科,包含美学、音乐学、声学、物理、机械制造和材料学等。构造是由琴筒、琴皮、琴弦、琴杆、弦轴、千斤、琴托、琴码、琴弓组成的。四胡制作大致分为琴筒制作、琴杆制作和琴托制作、琴弓制作四部分,以低音四胡为例简述四胡的制作步骤:
琴筒制作首先需要八块相同的木板(长14.5cm宽3.4cm高0.8cm),将木板的六个面全部打磨光滑并打磨出拼筒时所需的斜面。用三根铅丝折出三个正八边形,把胶水涂抹在琴筒板的斜面上,将琴筒板依次放入八边形铅丝中,三根铅丝分别位于琴筒的两端和中间,等到胶水晾干后将铅丝取出。然后在琴筒的八条棱的地方嵌入白色塑料装饰条,并用八块骨片依次粘在琴筒八个棱角处。在骨片中间的缺口处粘贴木制三角形装饰片后,将琴筒的音窗端朝下锯掉外侧多余的骨片。再将琴筒翻过来放置,用一个圆柱形物体放到装饰骨片及木片的中心位置,用铅笔按照圆柱体在骨片及木片上画出圆,用木锉将圆内多余的骨片及木片锉掉,这样就做出了外圆是正八边形,内圈是圆形的琴筒。
然后是琴筒蒙皮,通常用的是蟒皮和牛皮等,是非常关键的过程,给琴筒蒙皮直接影响着四胡的音色。皮子蒙得过紧,音色会显得尖而噪。皮子蒙的松了,音色会显得沉闷,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蟒皮容易塌陷。蒙皮子之前,要先准备两个钳丝圈及一个约0.2cm厚,宽1.5厘米的钢圈,钳丝圈和铁板圈均为内径7.5cm的八边形,接头都要焊接并打磨平滑,铁板圈的外面还要用布条缠上,防止使用时将蟒皮损坏。蒙皮子时,先将琴筒要蒙蟒皮一端的琴筒板内侧用木锉锉去0.3cm。然后,将蒙皮端朝上放置于工作台上,涂抹加热好的水胶并找好蟒皮中心,使鳞片朝上覆盖到琴筒上。接着,用一个钳丝圈套在蟒皮外侧,套入约0.5cm左右后,用手拉钳丝圈下面四周长出来的蟒皮,使蒙在琴筒上的蟒皮变平整。接着将长出来的蟒皮向上提,使其从外侧将铅丝圈包住,再取来另一个钳丝圈,让提起来的蟒皮从第二个铅丝圈的内部穿过,并使第二个钳丝圈隔着蟒皮挨着第一个钳丝圈套在琴筒上,再将蟒皮向下拉,让蟒皮再从外侧将上面的第二个钳丝圈包住,再取来钢圈挨着蟒皮和钳丝圈套在琴筒的最上面,这样就能将蟒皮的四周卡住,随后把琴筒放入用来蒙皮子的夹板中,使琴筒的中心与上面夹板八边形缺口的中心重合,然后将上面夹板两边的螺母交替拧紧,使夹板向下压钢圈,蟒皮随之绷紧,边拧螺母边要用手指透过上夹板的八边形缺口触摸、敲打蟒皮。等到水胶干了,将琴筒的两端都用宽约2cm的薄铜片包了一圈,在琴筒的底端将接头重叠后,用钉子钉住,蒙皮子就完成了。
琴杆制作首先需要刨锯琴杆,把做琴杆的木料量好尺寸后,对木料外形轮廓进行处理。用铅笔在看面和相对的另一面上标出弦轸孔的位置,用台钻进行钻弦轸孔,再装饰琴杆的顶部。然后打磨琴杆打磨琴杆时,首先要用铅笔在弦轸孔中心下方5cm处围着琴杆划一圈线,线以上的琴杆保持方形,线以下看面保留1.5cm左右的平面,其余三个面打磨成近似椭圆形。琴杆成型后,就要用细砂纸来回打磨琴杆,使其磨得尽可能光滑。
然后是将琴筒与琴杆拼装起来,将琴筒准备朝上、接触弓毛的琴筒板朝上放置到工作台上,在朝上的琴筒板距蟒皮端7.5cm处插入琴杆的孔。钻头的选择要以琴杆下端最窄的地方为标准,钻头的直径要略小于琴杆最窄地方的长度。然后,准备朝下、挨着琴托的琴筒板距蟒皮7.5cm处,用钻头钻孔。将琴杆看面朝向琴筒的蟒皮端放入准备朝上的琴筒板的孔中,用铅笔将琴杆低端不能放入孔内的部分在琴筒板上划线标记,用木锉按铅笔线的标记将孔扩大。此时要轻轻打磨,使琴杆能够插入孔内,但琴杆与孔间不留丝毫空隙为好。待这个孔打磨好后,使琴杆底端穿过此孔,顶到与此孔相对、朝下的琴筒板的孔上,在确保琴杆垂直琴筒后,用铅笔将朝下的琴筒板的孔的大小及位置在琴杆底部划线标记,将琴杆从琴筒中取出。用鋼锯在距琴杆底端约1.7cm处锯琴杆,通过铅笔线标记掌握锯的深度。琴筒板上的钻孔的直径要小于琴杆铜管的直径,与琴杆插入琴筒的木制部分直径相同。琴杆底端的木制部分与琴筒板的两个钻孔都为圆形,琴杆可直接穿过钻孔插入琴筒,在琴杆超出下面琴筒板0.5cm处划线,依线将多余部分裁去。
制作琴托首先要裁出所需尺寸的木料,所需木料的长、宽、高分别是21cm、6.5cm、2.5cm。木料裁好稍作打磨后,便开始制作琴托与演奏者腿部贴合的凹面。首先用铅笔在木块上画三条线,将木块平分为四部分。然后,用锯沿中间那条线锯出深约0.3cm的缺口,再用铳刀沿两边的铅笔线向中间挖凹面,最深处的深度与先前锯出的缺口深度相同为好。这样就保证了凹面的最深处一定在木块的中间,而且有效地防止了用铳刀挖凹面时,被挖部分顺着纹理劈一下而出现的凹槽的深度超过木块正中间的最深处的状况发生。然后用砂带机将凹面磨成弧形,并打磨光滑,琴托凹面的制作就完成了。 接下来,在与琴托凹面相对的另一面上,距琴托一端7.5cm处,用给琴筒钻孔的钻头在此钻出一个深约0.6cm的缺口,使琴杆超出琴筒的那0.5cm可以插入这个缺口中。然后,把已拼装的琴杆和琴筒放到琴托上,用铅笔在琴托上标记蟒皮侧白色塑料装饰及音窗装饰的位置。用钢锯在这两个标记处锯出深约0.2cm的缺口,再用铳刀在琴托蟒皮端锯口的外侧(靠近边缘的一侧)沿锯口铲出一个外侧高锯口处低的斜面,再用木锉打磨。音窗侧用铳刀沿锯口将边缘极窄的一条铲去,再用平锉打磨平整,这样琴托就能与琴筒的整个底面紧紧挨住了。再将琴托翻过来,在凹面上距音窗端约3cm处,用钻头钻约1cm深的钻孔,再把琴筒与琴托安放在一起,用钻头从那个外径0.7cm的钻孔钻入,并把琴托和琴筒一同钻透,固定琴筒的螺丝孔便钻好了。再在凹面上距蟒皮端约1cm处,用钻头钻相隔1.5cm左右并排钻两个深约1cm的钻孔。用铳刀将两个并排的钻孔铳通为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缺口,在琴托蟒皮侧的顶部用手电钻斜着朝这个缺口钻出上弦孔。
待琴托打磨完后,将琴杆、琴筒、琴托组装在一起,在琴托与琴筒共同钻通的螺丝孔中,由琴托端插入螺丝,通过音窗送入螺母,拧紧螺丝螺母,固定琴托。在将琴弦按着里弦、外弦、里弦、外弦的顺序,利用琴托的上弦孔及弦轸将四根弦依次装上。最后再系上千金,安上琴码,这是四胡制作的大致流程。
四、四胡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
蒙古四胡从一件在民间广泛相传的乐器到现在成为可以登上音乐舞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以独奏、合奏与说唱伴奏等形式,证明了蒙古四胡存在的重要性,也为蒙古族音乐史添加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2006年5月四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四胡的造型装饰、手工技艺的方面都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在制作选材、装饰图案、制作方法都选用最适合四胡声学原理和制作要求的。为蒙古四胡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优越的环境。
被誉为“四胡之乡”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有着许多蒙古族民间艺术,其中蒙古族四胡尤其受群众喜爱。四胡演奏及制作在这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全旗四胡演奏艺人多达数千人,制作民族乐器的手工艺人已达到百余人,带动了一批新兴民族文化产业技艺。科右中旗职业中学特聘教师哈达成立了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基地,开设了四胡制作教学的特色课程,使四胡制作技艺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12年12月他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哈达在1998年就创办了科右中旗第一家蒙古族乐器制作厂: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原艾吉玛民族乐器厂),创新制作马头琴、蒙古四胡、潮尔等蒙古族拉弦乐器,并培养了数百名制作乐器艺人和演奏人员,多次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项。在2008年他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艺人。
他在四胡的制作方面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2005年研制成功的倍低音四胡(独奏、合奏、伴奏中起到倍低音效果)在北京中央音乐大厅奏响。从此,蒙古族四胡音域中有了倍低音,弥补了四胡中低音的空缺。2006年在科右中旗组织了一场百人四胡大齐奏,隔年又组织了一场五百人四胡大齐奏,演奏人员都是科右中旗农村老百姓,“这些人的吃住都是我个人赞助的”采访时哈达自豪的说。2012年研制了一把高达8米能演奏的蒙古四胡,琴弦由288条丝线组成,整个琴身使用近500斤红木,总重3000斤。需要三个人同时演奏,在科右中旗那达慕大会上曾用它演奏过《嘎达梅林》和《闹格日玛》等作品。现已成功申请基尼斯世界记录,保存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盟历史博物馆,。
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是由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提供的包括生产车间和产品展厅在内的550平方米的场地,迄今哈达创办的民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已制作马头琴8000余把,高、中、低音四胡12000多把,潮尔300余把。哈达对作品的原材料的使用十分重视,主要用:色木、梧桐木、白松等。琴杆、琴筒装饰均用牛角、牛骨、骆驼骨雕刻荷叶花、民族祥云图、龙门图等。笔者于2017年12月28日上午10:15在科右中旗职业技术中学(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所在地)对哈达进行了采访。
通过采访了解到哈达的爷爷与一位说书艺人蒙根力宝格套是好朋友,两个人常在家中说唱、拉琴,哈达从小受到他们的影响,对四胡以及蒙古族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情愫。“当时爷爷的乐器都是自己制作,过去制作的时候没有标准尺寸,选择材料时没有什么要求,用一个树根子将中间掏空,用外面的圆形用羊皮或牛皮包住作为四胡的琴筒。用马尾做弓子,当时爷爷的四胡就是这样做出來的。”
哈达回忆道:“1998年科右中旗发大水,把旗里乌兰牧骑表演的服装和乐器都给泡了,从那时起我做的琴就有了标准尺寸,琴筒多粗多长、马头琴面板侧板的长度等等。当时我还注册了一个乐器厂,是中旗当时第一个乐器厂,当时起名图什业图民族乐器厂,就是现在的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哈达曾说过:“创办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使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了培养更多的爱好研制民族乐器和民族工艺品的年青工匠而计划创办的”。
民间手工技艺打破当今一体化和标准化的积极作用,像哈达这类手工技艺者绝大多数都是单独作业或依靠少量机器制作来完成手工艺制品的制作,与现在工厂所采用的流水线作业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能使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哈达制作四胡,在制作材料和装饰方面,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各种尝试,创新发展四胡这一传统乐器。在提倡生活艺术化的今天,民间手工技艺无疑为我们生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供了选择。
2006年蒙古四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科尔沁地区学习四胡的氛围高涨,并成立了各种四胡协会,这些现象代表着四胡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国家对蒙古四胡的大力保护,也推动了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的发展。
但这种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却不容乐观:目前会制作蒙古族四胡的人较少、普及程度不高、以及教学模式还未建立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蒙古族四胡艺术的发展。从四胡的造型特征和制作技艺方面来看,一把好的四胡在制作过程中要涉及到乐曲的演奏、选材、人体工程学等,而这些往往都是制作匠人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独立完成。四胡制作技艺的教学仍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暂无任何相关的教学书籍可以参考,这也成为了四胡制作教学的主要难题。
综上所述,四胡文化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蒙古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四胡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这将对对继承和弘扬蒙古族四胡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王垚磊民间四胡大师伊丹扎布及他的四胡制作工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02
【关键词】:四胡;制作技艺;传承;发展
一、四胡简介
四胡,也叫“胡琴”或“提琴”,蒙语称“胡兀儿”。四胡有四条琴弦,为五度定弦。四胡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蒙古族拉弦乐器,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广为流传。四胡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几乎每户蒙古族人家中都有一把四胡。四胡经历了奚琴到筒形胡琴的历史演变,现如今,四胡不仅以独奏、合奏的形式受到欢迎,更是与好来宝、乌力格尔等蒙古族说唱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蒙古族四胡不仅能体现出蒙古族人民独特的个性品质,同样凝聚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保护、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四胡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四胡的分类及特征
四胡分为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种。低音四胡的特征是琴体宽大,把位较宽,琴弦短且粗,琴弓也比较重,这些特征决定了低音四胡不善于演奏过快的音乐,以及长音、持续音的演奏,且低音四胡是三种四胡类别中演奏最费力的。低音四胡以自拉自唱英雄史诗陶力、胡仁·好来宝、胡仁·乌力格尔等伴奏为主,用以烘托气氛;中音四胡比低音四胡的琴体小,弓子轻,把位的宽度也明显要短,演奏时较为方便,从而便于演奏较高难度的作品,代表着四胡演奏向器乐化的方向发展;高音四胡琴体最小,使左手的手型可以完全自然放松,弓子也是最轻而细,演奏起来最为灵活。所以高音四胡演奏时常也会加入许多技巧性内容。
三、四胡的制作流程
蒙古四胡制作是一门综合学科,包含美学、音乐学、声学、物理、机械制造和材料学等。构造是由琴筒、琴皮、琴弦、琴杆、弦轴、千斤、琴托、琴码、琴弓组成的。四胡制作大致分为琴筒制作、琴杆制作和琴托制作、琴弓制作四部分,以低音四胡为例简述四胡的制作步骤:
琴筒制作首先需要八块相同的木板(长14.5cm宽3.4cm高0.8cm),将木板的六个面全部打磨光滑并打磨出拼筒时所需的斜面。用三根铅丝折出三个正八边形,把胶水涂抹在琴筒板的斜面上,将琴筒板依次放入八边形铅丝中,三根铅丝分别位于琴筒的两端和中间,等到胶水晾干后将铅丝取出。然后在琴筒的八条棱的地方嵌入白色塑料装饰条,并用八块骨片依次粘在琴筒八个棱角处。在骨片中间的缺口处粘贴木制三角形装饰片后,将琴筒的音窗端朝下锯掉外侧多余的骨片。再将琴筒翻过来放置,用一个圆柱形物体放到装饰骨片及木片的中心位置,用铅笔按照圆柱体在骨片及木片上画出圆,用木锉将圆内多余的骨片及木片锉掉,这样就做出了外圆是正八边形,内圈是圆形的琴筒。
然后是琴筒蒙皮,通常用的是蟒皮和牛皮等,是非常关键的过程,给琴筒蒙皮直接影响着四胡的音色。皮子蒙得过紧,音色会显得尖而噪。皮子蒙的松了,音色会显得沉闷,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蟒皮容易塌陷。蒙皮子之前,要先准备两个钳丝圈及一个约0.2cm厚,宽1.5厘米的钢圈,钳丝圈和铁板圈均为内径7.5cm的八边形,接头都要焊接并打磨平滑,铁板圈的外面还要用布条缠上,防止使用时将蟒皮损坏。蒙皮子时,先将琴筒要蒙蟒皮一端的琴筒板内侧用木锉锉去0.3cm。然后,将蒙皮端朝上放置于工作台上,涂抹加热好的水胶并找好蟒皮中心,使鳞片朝上覆盖到琴筒上。接着,用一个钳丝圈套在蟒皮外侧,套入约0.5cm左右后,用手拉钳丝圈下面四周长出来的蟒皮,使蒙在琴筒上的蟒皮变平整。接着将长出来的蟒皮向上提,使其从外侧将铅丝圈包住,再取来另一个钳丝圈,让提起来的蟒皮从第二个铅丝圈的内部穿过,并使第二个钳丝圈隔着蟒皮挨着第一个钳丝圈套在琴筒上,再将蟒皮向下拉,让蟒皮再从外侧将上面的第二个钳丝圈包住,再取来钢圈挨着蟒皮和钳丝圈套在琴筒的最上面,这样就能将蟒皮的四周卡住,随后把琴筒放入用来蒙皮子的夹板中,使琴筒的中心与上面夹板八边形缺口的中心重合,然后将上面夹板两边的螺母交替拧紧,使夹板向下压钢圈,蟒皮随之绷紧,边拧螺母边要用手指透过上夹板的八边形缺口触摸、敲打蟒皮。等到水胶干了,将琴筒的两端都用宽约2cm的薄铜片包了一圈,在琴筒的底端将接头重叠后,用钉子钉住,蒙皮子就完成了。
琴杆制作首先需要刨锯琴杆,把做琴杆的木料量好尺寸后,对木料外形轮廓进行处理。用铅笔在看面和相对的另一面上标出弦轸孔的位置,用台钻进行钻弦轸孔,再装饰琴杆的顶部。然后打磨琴杆打磨琴杆时,首先要用铅笔在弦轸孔中心下方5cm处围着琴杆划一圈线,线以上的琴杆保持方形,线以下看面保留1.5cm左右的平面,其余三个面打磨成近似椭圆形。琴杆成型后,就要用细砂纸来回打磨琴杆,使其磨得尽可能光滑。
然后是将琴筒与琴杆拼装起来,将琴筒准备朝上、接触弓毛的琴筒板朝上放置到工作台上,在朝上的琴筒板距蟒皮端7.5cm处插入琴杆的孔。钻头的选择要以琴杆下端最窄的地方为标准,钻头的直径要略小于琴杆最窄地方的长度。然后,准备朝下、挨着琴托的琴筒板距蟒皮7.5cm处,用钻头钻孔。将琴杆看面朝向琴筒的蟒皮端放入准备朝上的琴筒板的孔中,用铅笔将琴杆低端不能放入孔内的部分在琴筒板上划线标记,用木锉按铅笔线的标记将孔扩大。此时要轻轻打磨,使琴杆能够插入孔内,但琴杆与孔间不留丝毫空隙为好。待这个孔打磨好后,使琴杆底端穿过此孔,顶到与此孔相对、朝下的琴筒板的孔上,在确保琴杆垂直琴筒后,用铅笔将朝下的琴筒板的孔的大小及位置在琴杆底部划线标记,将琴杆从琴筒中取出。用鋼锯在距琴杆底端约1.7cm处锯琴杆,通过铅笔线标记掌握锯的深度。琴筒板上的钻孔的直径要小于琴杆铜管的直径,与琴杆插入琴筒的木制部分直径相同。琴杆底端的木制部分与琴筒板的两个钻孔都为圆形,琴杆可直接穿过钻孔插入琴筒,在琴杆超出下面琴筒板0.5cm处划线,依线将多余部分裁去。
制作琴托首先要裁出所需尺寸的木料,所需木料的长、宽、高分别是21cm、6.5cm、2.5cm。木料裁好稍作打磨后,便开始制作琴托与演奏者腿部贴合的凹面。首先用铅笔在木块上画三条线,将木块平分为四部分。然后,用锯沿中间那条线锯出深约0.3cm的缺口,再用铳刀沿两边的铅笔线向中间挖凹面,最深处的深度与先前锯出的缺口深度相同为好。这样就保证了凹面的最深处一定在木块的中间,而且有效地防止了用铳刀挖凹面时,被挖部分顺着纹理劈一下而出现的凹槽的深度超过木块正中间的最深处的状况发生。然后用砂带机将凹面磨成弧形,并打磨光滑,琴托凹面的制作就完成了。 接下来,在与琴托凹面相对的另一面上,距琴托一端7.5cm处,用给琴筒钻孔的钻头在此钻出一个深约0.6cm的缺口,使琴杆超出琴筒的那0.5cm可以插入这个缺口中。然后,把已拼装的琴杆和琴筒放到琴托上,用铅笔在琴托上标记蟒皮侧白色塑料装饰及音窗装饰的位置。用钢锯在这两个标记处锯出深约0.2cm的缺口,再用铳刀在琴托蟒皮端锯口的外侧(靠近边缘的一侧)沿锯口铲出一个外侧高锯口处低的斜面,再用木锉打磨。音窗侧用铳刀沿锯口将边缘极窄的一条铲去,再用平锉打磨平整,这样琴托就能与琴筒的整个底面紧紧挨住了。再将琴托翻过来,在凹面上距音窗端约3cm处,用钻头钻约1cm深的钻孔,再把琴筒与琴托安放在一起,用钻头从那个外径0.7cm的钻孔钻入,并把琴托和琴筒一同钻透,固定琴筒的螺丝孔便钻好了。再在凹面上距蟒皮端约1cm处,用钻头钻相隔1.5cm左右并排钻两个深约1cm的钻孔。用铳刀将两个并排的钻孔铳通为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缺口,在琴托蟒皮侧的顶部用手电钻斜着朝这个缺口钻出上弦孔。
待琴托打磨完后,将琴杆、琴筒、琴托组装在一起,在琴托与琴筒共同钻通的螺丝孔中,由琴托端插入螺丝,通过音窗送入螺母,拧紧螺丝螺母,固定琴托。在将琴弦按着里弦、外弦、里弦、外弦的顺序,利用琴托的上弦孔及弦轸将四根弦依次装上。最后再系上千金,安上琴码,这是四胡制作的大致流程。
四、四胡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
蒙古四胡从一件在民间广泛相传的乐器到现在成为可以登上音乐舞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以独奏、合奏与说唱伴奏等形式,证明了蒙古四胡存在的重要性,也为蒙古族音乐史添加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2006年5月四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四胡的造型装饰、手工技艺的方面都进行了保护和传承,在制作选材、装饰图案、制作方法都选用最适合四胡声学原理和制作要求的。为蒙古四胡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优越的环境。
被誉为“四胡之乡”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有着许多蒙古族民间艺术,其中蒙古族四胡尤其受群众喜爱。四胡演奏及制作在这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全旗四胡演奏艺人多达数千人,制作民族乐器的手工艺人已达到百余人,带动了一批新兴民族文化产业技艺。科右中旗职业中学特聘教师哈达成立了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基地,开设了四胡制作教学的特色课程,使四胡制作技艺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12年12月他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哈达在1998年就创办了科右中旗第一家蒙古族乐器制作厂: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原艾吉玛民族乐器厂),创新制作马头琴、蒙古四胡、潮尔等蒙古族拉弦乐器,并培养了数百名制作乐器艺人和演奏人员,多次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项。在2008年他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艺人。
他在四胡的制作方面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2005年研制成功的倍低音四胡(独奏、合奏、伴奏中起到倍低音效果)在北京中央音乐大厅奏响。从此,蒙古族四胡音域中有了倍低音,弥补了四胡中低音的空缺。2006年在科右中旗组织了一场百人四胡大齐奏,隔年又组织了一场五百人四胡大齐奏,演奏人员都是科右中旗农村老百姓,“这些人的吃住都是我个人赞助的”采访时哈达自豪的说。2012年研制了一把高达8米能演奏的蒙古四胡,琴弦由288条丝线组成,整个琴身使用近500斤红木,总重3000斤。需要三个人同时演奏,在科右中旗那达慕大会上曾用它演奏过《嘎达梅林》和《闹格日玛》等作品。现已成功申请基尼斯世界记录,保存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盟历史博物馆,。
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是由科右中旗职业技术学校提供的包括生产车间和产品展厅在内的550平方米的场地,迄今哈达创办的民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已制作马头琴8000余把,高、中、低音四胡12000多把,潮尔300余把。哈达对作品的原材料的使用十分重视,主要用:色木、梧桐木、白松等。琴杆、琴筒装饰均用牛角、牛骨、骆驼骨雕刻荷叶花、民族祥云图、龙门图等。笔者于2017年12月28日上午10:15在科右中旗职业技术中学(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所在地)对哈达进行了采访。
通过采访了解到哈达的爷爷与一位说书艺人蒙根力宝格套是好朋友,两个人常在家中说唱、拉琴,哈达从小受到他们的影响,对四胡以及蒙古族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情愫。“当时爷爷的乐器都是自己制作,过去制作的时候没有标准尺寸,选择材料时没有什么要求,用一个树根子将中间掏空,用外面的圆形用羊皮或牛皮包住作为四胡的琴筒。用马尾做弓子,当时爷爷的四胡就是这样做出來的。”
哈达回忆道:“1998年科右中旗发大水,把旗里乌兰牧骑表演的服装和乐器都给泡了,从那时起我做的琴就有了标准尺寸,琴筒多粗多长、马头琴面板侧板的长度等等。当时我还注册了一个乐器厂,是中旗当时第一个乐器厂,当时起名图什业图民族乐器厂,就是现在的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哈达曾说过:“创办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使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了培养更多的爱好研制民族乐器和民族工艺品的年青工匠而计划创办的”。
民间手工技艺打破当今一体化和标准化的积极作用,像哈达这类手工技艺者绝大多数都是单独作业或依靠少量机器制作来完成手工艺制品的制作,与现在工厂所采用的流水线作业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能使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哈达制作四胡,在制作材料和装饰方面,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各种尝试,创新发展四胡这一传统乐器。在提倡生活艺术化的今天,民间手工技艺无疑为我们生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供了选择。
2006年蒙古四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得科尔沁地区学习四胡的氛围高涨,并成立了各种四胡协会,这些现象代表着四胡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国家对蒙古四胡的大力保护,也推动了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的发展。
但这种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却不容乐观:目前会制作蒙古族四胡的人较少、普及程度不高、以及教学模式还未建立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蒙古族四胡艺术的发展。从四胡的造型特征和制作技艺方面来看,一把好的四胡在制作过程中要涉及到乐曲的演奏、选材、人体工程学等,而这些往往都是制作匠人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独立完成。四胡制作技艺的教学仍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暂无任何相关的教学书籍可以参考,这也成为了四胡制作教学的主要难题。
综上所述,四胡文化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蒙古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四胡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这将对对继承和弘扬蒙古族四胡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王垚磊民间四胡大师伊丹扎布及他的四胡制作工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