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类学校都在积极进行,付诸努力,并且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展了音乐艺术类的教育专业,并且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由于专业的不断发展,招生人数越来越多,毕业人数也随之增加,导致其音乐人才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转变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高校教育和发展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改革的力度。
【关键词】: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呈现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全国范围的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院系。以教育部的统计结果为依据[1],可以发现,我国创办音乐院校的高校可达上千所,广泛分布在专业的艺术院校、师范学校、音乐学院、综合性或者专科性大学中[2]。据调查,虽然各高校争相开设音乐专业,但越来越多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形势[3],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 “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讨。
一、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音乐专业的开展较为普遍,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类问题。
首先,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素质比例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学习音乐课程的人数逐渐增加,开设音乐课程的学校也增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开展,入学率显著提高,对艺术招生的考试标准较低,所以较多的考生由于文化基础较低,转向音乐专业以提高升学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扩大了学生的招生规模。招收学生多为学习时间短、水平低、系统性差的学生。虽然音乐专业是热门专业,但该专业的学生大多为求学心切,过多的追求学习专业技巧与技能,忽略了对综合素质的学习[4],因此,导致了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其次,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 。 当下,我国的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较为繁荣,而其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对音乐专业基础研究的学生需求较少,而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需求基本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目前为应用型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创业机会也较多,这样出现的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现象较为尴尬[5],导致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间发生脱轨。
再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发生不平衡。传统的纯艺术、纯专业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及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向匹配,与社会市场相接轨,是当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式。
最后,培养理念束缚了人才的培养,体系课程较为陈旧现阶段音乐教师的培养理念仅仅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灌输式的、单一形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思考,不能明确需要的培养目标[6],因而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传统的音乐课程体系的特点为理论高度高、教学深度深、专业精度精,导致学生以掌握技术为主,忽略了艺术性以及教育意义。并且课程设置过分的强调统一标准,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不能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
二、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变传统的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
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3C实验区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其特点主要为将课程资源、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以及教育实习资源进行整合[7],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市场导向为依据,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改变音乐+人才的培养理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二)逐步改变教师的培养理念
教师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好坏,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协调好音乐专业与教育教学间的关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进行针对性强的指导,将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其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艺术个性,使其在一开始就获得学生与音乐表演的双重角色[8]。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音乐专业课程的改革
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音课程的设置上,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在设置中,应该将艺术学科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且要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进行融合、渗透,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跨学科选课,建立多元化的选课机制。并且在课程设置中,也要合理安排课程的比例,适当扩大选修课的专业性与知识性,保证各个课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关联,逐步实现课程的优化设置。最重要的,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以人性化为原则,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实际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加强学校内外的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组间学习社团,入乐队、合唱队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表演与排练机会。定期在学校内进行汇报演出,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其掌握舞台表演技巧与实践经验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有所用,并且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的大舞台中。校外的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下乡采风、社会演出、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进行长期的校外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艺术视野的开阔,也有利于实习基地的长期建立,能够较好的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衔接起来。将校外实践活动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能够将课堂搬进实习基地,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总结与学习,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实践活动还需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否则难以进行下去。我们所看到的音乐表演都是动作、语言和旋律的结合,任何一个单一的个体都不能称之为音乐,因此教师要安排课堂理论教学与音乐实践教学交叉进行。让学生在对音乐知识有一定基础的了解之后再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活动,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感悟音乐。正如我们学习的语言课程,要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又如绘画课程追求线条、色彩的统一,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将音乐课堂教学与音乐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对音乐的了解才会更加透彻、深刻,才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对音乐的学习也是事半功倍的。
总之,社会的告诉发展,不仅在音乐发展方面,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前提,不断的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落后的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标准,创新培养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奋进,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音乐+人才为目标,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敏婷.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器乐培训工作室为切入點的实训内容开发与创业教育[J].黄河之声,2013,(3):32-33.
[2]郭学智.刍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为例[J].东方教育,2015,(6):49-50.
[3]汪洋,陈捷.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9):174-176.
[4]李旭开."主辅修,三结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黄河之声,2016,(19):43.
[5]殷英,朱咏北.本科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一)——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音乐创作,2015,(8):176-177.
[6]孙作东.新课改下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3):108-109.
[7]靳丽芬,寸晓玲.云南高校综合应用型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民族音乐,2015,(1):95-97.
[8]肖萍.普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校地协同创新模式改革刍议--以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6):49-53.
【关键词】: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呈现为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全国范围的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音乐院系。以教育部的统计结果为依据[1],可以发现,我国创办音乐院校的高校可达上千所,广泛分布在专业的艺术院校、师范学校、音乐学院、综合性或者专科性大学中[2]。据调查,虽然各高校争相开设音乐专业,但越来越多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形势[3],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 “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讨。
一、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音乐专业的开展较为普遍,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类问题。
首先,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素质比例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学习音乐课程的人数逐渐增加,开设音乐课程的学校也增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开展,入学率显著提高,对艺术招生的考试标准较低,所以较多的考生由于文化基础较低,转向音乐专业以提高升学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扩大了学生的招生规模。招收学生多为学习时间短、水平低、系统性差的学生。虽然音乐专业是热门专业,但该专业的学生大多为求学心切,过多的追求学习专业技巧与技能,忽略了对综合素质的学习[4],因此,导致了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
其次,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 。 当下,我国的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较为繁荣,而其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对音乐专业基础研究的学生需求较少,而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需求基本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目前为应用型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创业机会也较多,这样出现的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现象较为尴尬[5],导致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间发生脱轨。
再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发生不平衡。传统的纯艺术、纯专业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及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向匹配,与社会市场相接轨,是当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方式。
最后,培养理念束缚了人才的培养,体系课程较为陈旧现阶段音乐教师的培养理念仅仅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灌输式的、单一形式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思考,不能明确需要的培养目标[6],因而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传统的音乐课程体系的特点为理论高度高、教学深度深、专业精度精,导致学生以掌握技术为主,忽略了艺术性以及教育意义。并且课程设置过分的强调统一标准,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不能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
二、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变传统的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
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3C实验区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其特点主要为将课程资源、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以及教育实习资源进行整合[7],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市场导向为依据,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改变音乐+人才的培养理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二)逐步改变教师的培养理念
教师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好坏,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协调好音乐专业与教育教学间的关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进行针对性强的指导,将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其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艺术个性,使其在一开始就获得学生与音乐表演的双重角色[8]。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音乐专业课程的改革
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音课程的设置上,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在设置中,应该将艺术学科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且要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进行融合、渗透,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跨学科选课,建立多元化的选课机制。并且在课程设置中,也要合理安排课程的比例,适当扩大选修课的专业性与知识性,保证各个课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关联,逐步实现课程的优化设置。最重要的,设置要充分尊重学生,以人性化为原则,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实际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加强学校内外的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组间学习社团,入乐队、合唱队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表演与排练机会。定期在学校内进行汇报演出,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其掌握舞台表演技巧与实践经验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有所用,并且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的大舞台中。校外的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下乡采风、社会演出、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进行长期的校外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艺术视野的开阔,也有利于实习基地的长期建立,能够较好的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衔接起来。将校外实践活动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能够将课堂搬进实习基地,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自我总结与学习,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音乐实践活动还需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否则难以进行下去。我们所看到的音乐表演都是动作、语言和旋律的结合,任何一个单一的个体都不能称之为音乐,因此教师要安排课堂理论教学与音乐实践教学交叉进行。让学生在对音乐知识有一定基础的了解之后再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活动,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感悟音乐。正如我们学习的语言课程,要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又如绘画课程追求线条、色彩的统一,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将音乐课堂教学与音乐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对音乐的了解才会更加透彻、深刻,才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对音乐的学习也是事半功倍的。
总之,社会的告诉发展,不仅在音乐发展方面,为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前提,不断的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落后的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标准,创新培养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奋进,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音乐+人才为目标,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敏婷.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器乐培训工作室为切入點的实训内容开发与创业教育[J].黄河之声,2013,(3):32-33.
[2]郭学智.刍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为例[J].东方教育,2015,(6):49-50.
[3]汪洋,陈捷.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9):174-176.
[4]李旭开."主辅修,三结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黄河之声,2016,(19):43.
[5]殷英,朱咏北.本科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一)——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音乐创作,2015,(8):176-177.
[6]孙作东.新课改下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3):108-109.
[7]靳丽芬,寸晓玲.云南高校综合应用型音乐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民族音乐,2015,(1):95-97.
[8]肖萍.普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校地协同创新模式改革刍议--以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6):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