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师也要辅以正确的教学策略,在学生思辨性阅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而在小学高段语文思辨阅读训练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问思辨能力,这也让小学语文思辨阅读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阅读;有效策略
新课改持续推进,为各科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全新教育理念,这是一线教师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基础。在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教学中,教师在领悟“以读为本”的新课改语文教育理念时,希望改变目前的教学形式,但调查发现,个别教师过于强调朗读文章,最终导致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一线教师要及时醒悟,为学生提供训练思辨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冷静分析的态度,发展学生理性处事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学过的知识可能会记忆模糊,阅读时的情感也可能会有所忘记,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却总是随着年龄与生活经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小学高段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关键行为,思辨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方向。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冷静分析与判断,对事件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自己的看法,即思辨性阅读可以陪伴学生的精神成长,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提高学生阅读中思考并提炼信息的能力
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语义能有更好的理解,对言外之意也会更好的把握,能够对含蓄内敛的文章进行思考,提炼出作者的思想与态度,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若学生缺乏思辨性的思维,单纯靠多次阅读,凭借自己的语感来了解文章的意思,就会有单一性和片面性,只能了解到文章最表层的意思,很难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强调情感,忽视理性
一些教师错误地强化了学生情感的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理性的思考,这使一些学生在面对“情感”时,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语言是学生思考的表现,情感是学生烘托语言的技巧,但思维是学生对待事情、处理事情的唯一方法。
(二)错误分析,偏离实际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使小学生阅读文章后对文章理解具有浅薄性、零散性、僵化性和杂乱性。其实,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特别是高段的小学生,对待一些问题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己的意见看法,只不过是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必要开展思辨性的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指导他们的思辨方向,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整体思考,有序梳理文章脉络
任何一篇文章的结构安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与意义。如文章结尾的结构,可以设置成对全文总结性的结束语,也可以设置成“言未尽,事未完”,引人深思,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值得读者回味。再如,文章的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是过渡引申的结构关系,也可以是照应呼应的结构关系。因此,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有序梳理,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逻辑顺序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对文章进行思辨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先对文章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草原》一文,全文共有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属于递进关系,就是一个人去草原旅游的路线。学生对全文的结构进行梳理后,再对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结构梳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涵。如要求背诵的第一自然段,学生对这一段落的内容从结构上进行思辨性阅读,加深对整段内容的记忆。第一句,是对整段的介绍,“我看到了草原”;第二句,是“天空”“空气”和其他地方的对比,“清鲜”与“明朗”,让作者心情愉悦,这是草原带给作者的第一视觉感受与嗅觉感受;第三句,作者向远眺望,草原“千里碧绿,而并不茫茫”;第四、五句,对上句的“并不茫茫”做了介绍,有绿油油的小丘,白花花的绵羊;第六、七句,作者对绿色的小丘展开联想,有感而发;第八句,作者又借景抒情,想象着自己在草原一定会有无限的乐趣。学生对整段文章进行结构的思考与梳理,找到了每句之间的联系,既可以让学生对整段内容有更清晰的逻辑顺序认知,理解作者的写作内涵,又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二)斟字酌句,质疑思考,加深理解
一些文章之所以读起来耐人寻味,就是因为作者对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让读者流连忘返。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如果不要求学生斟字酌句地进行阅读,那么学生阅读后很难有思想上的启迪,只是把这些文章看成是感人的、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但却不知道哪里感人,哪里优美,哪里富有诗情画意,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真正理解,而且达不到思辨性阅读的真正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对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并质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如《桥》一课讲述的是大雨造成了山洪暴发,村支书老汉带领村民跑去“南”面避难,井然有序地组织村民通过“窄”桥,最后和一位年轻党员小伙一同牺牲的感人故事。很多学生能够读懂村支书老汉为了村民而牺牲,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却不能真正地理解村支书老汉这么做的原因,一些同学还会惋惜被洪水冲走的年轻小伙。通过阅读全文,学生会发现,虽然文中故事是在雨中发生的,但学生却只能找到两处描写下雨的场景,学生细读时会发现,“却一脚踩进水里”,这也是对大雨的另一种描写方法,通过村民肢体的感受“踩进水里”,紧扣前文,雨水不仅“泼”出了山洪,也“倒”进了村民的屋里;紧接着“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村民只能隐隐约约地听到呼喊,却分不清是谁在呼喊,这是对雨水巨大的声音进行描写,学生再与前文相结合,这时学生再读课文,就会更加具有画面感,仿佛自身也跟随着村民一同避难一般。同时,学生对喊一嗓子的“谁”更加好奇,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随后阅读到“老汉沙哑地喊话”,沙哑是人们说话时通常大声地喊,而造成嗓子短暂的失音,因此,学生可以断定是这位村支书老汉“惊慌地喊了一嗓子”,又在避难过程中通过喊的方式组织村民避难。而后,阅读到“党员排在后面!”学生也产生了文中“党员也是人”一样的想法,并对后文“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表示不理解,当学生再读到后文“竟没有人再喊”,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入党”可以说是村民最崇高的理想与荣耀,但“党员”更肩负着保卫全村乃至全国人民的责任,这样,老汉“冷冷”的话不仅让村庄的青年党员有所觉悟,而且让全班學生对“党”有了新的理解与认知。学生阅读时,逐句、逐字地开展思辨性阅读,一边阅读,一边质疑,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文章。
(三)有效开展,持久保持思辨状态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会思辨性阅读方法后,要开展有效的思辨阅读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对思辨阅读教学起到巩固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以此来保证学生更为持久的思辨性阅读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辨性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辩论性的教学活动,针对一件事情的正反两面,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论据,从好坏两个方面阐述观点,并举出例子,然后在课堂进行辩论,以小组间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有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可以及时补充和反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观点和进行补充、纠错,但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辩论纪律和规则,不能让学生随意发言。
总之,思辨性阅读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正确认知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并对教学状况有清晰的认知,制定有效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夏萍.小学语文组织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0,(31).
[2]郭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下),2020,(12).
[3]许丽春.例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6).
[4]刘英华.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3).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阅读;有效策略
新课改持续推进,为各科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全新教育理念,这是一线教师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基础。在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教学中,教师在领悟“以读为本”的新课改语文教育理念时,希望改变目前的教学形式,但调查发现,个别教师过于强调朗读文章,最终导致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一线教师要及时醒悟,为学生提供训练思辨能力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冷静分析的态度,发展学生理性处事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学过的知识可能会记忆模糊,阅读时的情感也可能会有所忘记,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却总是随着年龄与生活经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小学高段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关键行为,思辨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方向。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冷静分析与判断,对事件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自己的看法,即思辨性阅读可以陪伴学生的精神成长,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提高学生阅读中思考并提炼信息的能力
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语义能有更好的理解,对言外之意也会更好的把握,能够对含蓄内敛的文章进行思考,提炼出作者的思想与态度,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若学生缺乏思辨性的思维,单纯靠多次阅读,凭借自己的语感来了解文章的意思,就会有单一性和片面性,只能了解到文章最表层的意思,很难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强调情感,忽视理性
一些教师错误地强化了学生情感的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理性的思考,这使一些学生在面对“情感”时,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语言是学生思考的表现,情感是学生烘托语言的技巧,但思维是学生对待事情、处理事情的唯一方法。
(二)错误分析,偏离实际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使小学生阅读文章后对文章理解具有浅薄性、零散性、僵化性和杂乱性。其实,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特别是高段的小学生,对待一些问题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己的意见看法,只不过是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必要开展思辨性的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指导他们的思辨方向,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整体思考,有序梳理文章脉络
任何一篇文章的结构安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与意义。如文章结尾的结构,可以设置成对全文总结性的结束语,也可以设置成“言未尽,事未完”,引人深思,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值得读者回味。再如,文章的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是过渡引申的结构关系,也可以是照应呼应的结构关系。因此,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对文章的脉络进行有序梳理,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逻辑顺序有清晰的认知,从而对文章进行思辨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先对文章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草原》一文,全文共有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属于递进关系,就是一个人去草原旅游的路线。学生对全文的结构进行梳理后,再对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结构梳理,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涵。如要求背诵的第一自然段,学生对这一段落的内容从结构上进行思辨性阅读,加深对整段内容的记忆。第一句,是对整段的介绍,“我看到了草原”;第二句,是“天空”“空气”和其他地方的对比,“清鲜”与“明朗”,让作者心情愉悦,这是草原带给作者的第一视觉感受与嗅觉感受;第三句,作者向远眺望,草原“千里碧绿,而并不茫茫”;第四、五句,对上句的“并不茫茫”做了介绍,有绿油油的小丘,白花花的绵羊;第六、七句,作者对绿色的小丘展开联想,有感而发;第八句,作者又借景抒情,想象着自己在草原一定会有无限的乐趣。学生对整段文章进行结构的思考与梳理,找到了每句之间的联系,既可以让学生对整段内容有更清晰的逻辑顺序认知,理解作者的写作内涵,又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二)斟字酌句,质疑思考,加深理解
一些文章之所以读起来耐人寻味,就是因为作者对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让读者流连忘返。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如果不要求学生斟字酌句地进行阅读,那么学生阅读后很难有思想上的启迪,只是把这些文章看成是感人的、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但却不知道哪里感人,哪里优美,哪里富有诗情画意,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真正理解,而且达不到思辨性阅读的真正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对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并质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如《桥》一课讲述的是大雨造成了山洪暴发,村支书老汉带领村民跑去“南”面避难,井然有序地组织村民通过“窄”桥,最后和一位年轻党员小伙一同牺牲的感人故事。很多学生能够读懂村支书老汉为了村民而牺牲,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却不能真正地理解村支书老汉这么做的原因,一些同学还会惋惜被洪水冲走的年轻小伙。通过阅读全文,学生会发现,虽然文中故事是在雨中发生的,但学生却只能找到两处描写下雨的场景,学生细读时会发现,“却一脚踩进水里”,这也是对大雨的另一种描写方法,通过村民肢体的感受“踩进水里”,紧扣前文,雨水不仅“泼”出了山洪,也“倒”进了村民的屋里;紧接着“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村民只能隐隐约约地听到呼喊,却分不清是谁在呼喊,这是对雨水巨大的声音进行描写,学生再与前文相结合,这时学生再读课文,就会更加具有画面感,仿佛自身也跟随着村民一同避难一般。同时,学生对喊一嗓子的“谁”更加好奇,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随后阅读到“老汉沙哑地喊话”,沙哑是人们说话时通常大声地喊,而造成嗓子短暂的失音,因此,学生可以断定是这位村支书老汉“惊慌地喊了一嗓子”,又在避难过程中通过喊的方式组织村民避难。而后,阅读到“党员排在后面!”学生也产生了文中“党员也是人”一样的想法,并对后文“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表示不理解,当学生再读到后文“竟没有人再喊”,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入党”可以说是村民最崇高的理想与荣耀,但“党员”更肩负着保卫全村乃至全国人民的责任,这样,老汉“冷冷”的话不仅让村庄的青年党员有所觉悟,而且让全班學生对“党”有了新的理解与认知。学生阅读时,逐句、逐字地开展思辨性阅读,一边阅读,一边质疑,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文章。
(三)有效开展,持久保持思辨状态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会思辨性阅读方法后,要开展有效的思辨阅读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对思辨阅读教学起到巩固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以此来保证学生更为持久的思辨性阅读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辨性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辩论性的教学活动,针对一件事情的正反两面,让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论据,从好坏两个方面阐述观点,并举出例子,然后在课堂进行辩论,以小组间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有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意见,可以及时补充和反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其他学生也可以发表观点和进行补充、纠错,但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辩论纪律和规则,不能让学生随意发言。
总之,思辨性阅读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正确认知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并对教学状况有清晰的认知,制定有效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理性与质疑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夏萍.小学语文组织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0,(31).
[2]郭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下),2020,(12).
[3]许丽春.例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6).
[4]刘英华.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