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牛自喻的人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化中,牛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符号。牛虽然为人驱使,但并不低贱,众所景仰,以之赞誉牛,不过分。
  古代社会最早以牛自喻的人,大约是春秋时期的孔子门生司马牛,一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名也是牛,字也是牛,可见其爱牛、敬牛之深!他一生躬耕,自食其力;主张“忠君”、“恤民”,反对其兄的犯上作乱,祸害苍生,成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宋朝抗金名相李纲也自喻为牛。他在《病牛》中说:“耕犁千亩实千像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由病牛联想到自身。李纲虽然为国事奔忙,并遭投降派打击,弄得精疲力竭,衰年病瘥,但他仍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为念,奔走呼号,与抗敌将领团结抗金,奋勇杀敌。“卧残阳”,只不过是短暂喘息而已。
  同时代爱国诗人陆游,在《饮牛歌》中有句:“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勿言老牛苦行迟,我今八十耕尤力。”耄耋之年,仍如老牛在田里力耕不辍。这首诗使人想起他的另一名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许多诗都蕴含着报国诗情。“北定中原”。壮志未酬,年高怕啥,他仍要像牛一样,不避艰险,勠力奋发。
  牛历来都是被人牵着鼻子的,但崇尚自然、任性的诗人李白偏要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咏牛诗》)。这样的牛,契合李白当时的少年心境,正是那种昂扬恣肆、无拘无束、放野四下的精神写照。这自然是牛在农耕社会的别一种风情。
  古代社会的诗词字画,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如牛毛,几乎都浸润着作者以牛自喻的情志。现代社会,以牛自喻的人也不少。
  文学大家老舍,著作辉煌,自号“文牛”,表示如牛一般在纸上耕作不息。齐白石自号“耕砚牛”,他一生也像牛一样,不论是早年做木匠,还是后来写诗作画,始终勤苦,以砚为田,倾注精力、心血。
  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当年臧克家下放向阳湖,在艰辛的岁月中,他坚信头上的乌云终会过去,他要在余生像老黄牛一样,珍惜时光,自我鞭策,砥砺前行(后二句原诗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李商隐作)。
  还有一位大学者值得一书,谁?冯友兰。冯友兰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以一部《中国哲学史》问鼎哲学界,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他95岁完成了哲学生命的涅槃之作—《中国哲学史新编》,7册,150万字。期间,朋友来看他,见他写得很累、很苦,劝他搁笔。他慨然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不以為苦,我现在就像一头老黄牛,懒洋洋地卧在那里,把已经吃进去的草再吐出来细嚼慢咽,不仅津津有味,简直其味无穷。其味无穷,其乐也就无穷了,古人所谓‘乐道’,大概就是指此吧!”(《三松堂自序》)
  以牛自喻的人无不高尚、纯粹、甘于奉献。
  至于“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鲁迅以牛自喻的名言,已成为中国尽人皆知的经典,就毋庸赘述了。
  牛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仅体现于农耕社会的须臾不可离,更体现于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牛铸就了中国独有的“牛文化”,及勤劳、踏实、沉稳、坚韧的民族个性,这是牛对于我们最为可贵的形象濡染和精神阐发。
其他文献
1月8日上午,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历史陈列馆开馆仪式在大埔县茶阳镇举行。  梅州市委书记陈敏,省公安厅副厅长林伟雄,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蓝伟东,副市长温向芳,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宁惠军、市政协副主席韩小林,市委秘书长张运全,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县长熊锋松,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赖宽等出席活动,活动由宁惠军主持。  活动现场首先播放了视频短片《薪火
期刊
2020年阳西县打造连线连片精品乡村旅游路线助推乡村振兴。2020年12月19日晚,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广东特色名村”系列评选结果揭晓,阳西县滨海风情精品线路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阳西县上洋镇双鱼城村获评“广东农房风貌提升名村”。  阳西县滨海风情精品线路—上洋—儒洞滨海风情连线连片精品线路,路线建设在阳西沿海经济产业带的上洋镇、沙扒镇和儒洞镇,惠及区域内十
期刊
植培兴,又名植仁,别名植乐趣,怀集县诗洞镇玉田村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与怀集县党组织的联络员,广西“北陀站”物资供应负责人,广德怀抗暴义勇总队和六龙坑乡人民政府给养员,被当地游击区军民誉为红色根据地的“后勤部长”。  植培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堂兄植培桂是大革命时期诗洞乡农民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使他从小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考入怀集县立中学读书后,植培兴又受到了以
期刊
据说"汕尾"本名"汕美",粤语里"美"和"尾"谐音。  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座"山海湖城"确实很美,它不单美在风景,更美在人心。  "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这句谚语说的就是海陆丰人崇尚正义,其程度就跟天上的雷神除恶扬善一样。  在每个新学年到来之际,陈介仁的手机通话量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他说,有许多是因家庭经济状况差而打来要求资助或减免学费的。  1963年11月出生于海丰海
期刊
重訪老区卢屋小村  竹织摇篮云做毡,  村如婴宝享天然。  春风眷吻鹃花脸,  夏雨轻舒璞玉拳。  几幢小楼连瓦舍,  一溪清水绕梯田。  门前老碓吱呀转,  似数家珍话变迁。  从事烈士后裔助学十七年感赋  血染山河求义真,  英雄浩气荡魑尘。  赏鹃应记栽花者,  饮水勿忘挖井人。  暖送忠门解时困,  智扶赤子接千钧。  情丝难断初心在,  屈指涓流十七春。
期刊
12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35年后,新华社记者再访贵州“苦甲天下村”》一文,让读者感受精准扶贫给穷山村带来的巨变,倾听脱贫后农民的声音。“苦甲天下村”因已故新华社贵州分社原社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高级记者刘子富35年前的一篇报道而成名。1985年5月29日,刘子富报道毕节地区大方、黔西两县交界出发现方圆百里连片原始杜鹃花林后,听说赫章县恒底区河镇公社海雀村一带的中国名花滇藏木兰正值花
期刊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满村子红红火火的春联,让人如沐浴在灿烂的朝霞里。家家户户,到处是鲜红的春联,显示出一派盎然春色。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寄托着不同的人对新年不同的期望,为节日增加了喜庆气氛。  现在想来,这些春联,有的洋溢着家庭和睦的欢乐之情;有的代表着人们对健康与富贵的渴求;有的包含著对祖国的强烈挚爱之情。春联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起源于桃符,是中
期刊
每到牛年来临,媒体上说牛的文章便多了起来,读者在喜迎牛年的氛围中读上一读,也可增添几分喜庆与闲趣。而带“牛”字的口头语或俗语,可谓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细赏之也会有独特的感触。  【杀鸡何用宰牛刀】  最早说是“割鸡焉用牛刀”。语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期刊
【鹧鸪天】烈士之孙考上中山大学  八月风高好个秋,  桂香骀荡润歌喉。  繁花硕果香边寨,  笑语欢声满小楼。  英烈梦,至今酬,  奖金奖状耀人眸。  新程萬里从头越,  应记爷爷未竟谋。  【潇湘忆故人慢】访苏之越烈士遗孀潭秀芳  苏门遗秀,瞧霜飞剩发,牙漏深腔。  眼澄似秋光。  弄楼顶花卉,屋畔瓜桑。  听听广播,到邻居,逗逗童郎。  好巾帼,有英风在,眉间凛凛飞飏。  墙间像,牵旧事,触
期刊
近日,笔者来到龙门县平陵街道志愿军老兵吴桥兴家中,聆听他讲述亲身经历的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吴桥兴出生于1934年,今年已是86岁的高龄,但讲起战场上的故事时仍然神采飞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51年2月,年仅16岁的吴桥兴怀着一腔热血,毅然决定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战场保家卫国。他同平陵圩街的15名热血青年从平陵圩出发,用两天时间到达河源县县城报名参军。经过体检,16名平陵客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