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集唱、念、做、打于一身,高度综合地运用了歌、舞、说、表等艺术表现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它以鲜明的民族形式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因此,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完全有责任去探索中国戏曲的科学教学之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我认为在戏曲文学审美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分角色朗读
由中国戏曲歌舞性的特点,可以推知中国戏曲文学的最佳审美教育方法之一就是歌唱与舞蹈的有机结合。现在,随着流行歌曲的泛滥,学生们会唱中国戏曲的不多。不会唱,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读、说。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文本,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句读,进而要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个性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摘取其中的优美唱词进行欣赏学习,甚至背诵;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读罢戏文后写出读后感,然后互相交流学习,使他们在交流中加深对戏文的理解,准确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们到黑板前分角色朗读文本了。分角色朗读文本可以使学生在其他同学对不同角色的语言、人物情感的诠释中充分领略戏曲的语言魅力,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譬如,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的《长亭送别》时,我就是先让学生们自行阅读文本,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感情,再让他们互相交流对戏曲中人物的认识及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然后让他们分角色朗读戏文。
2、情景排演
当学生们对戏文已经很熟悉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学生们上台说着台词表演,因为只有在表演中学生们才能体会到中国戏曲语言的含蓄美、口语化、个性化、动作化,才能感悟到戏曲矛盾尖锐集中等特点;才能充分揣摩戏文中各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进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理解戏曲的精神内核。在情景排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暂且采用宾白与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选择恰当的神态和肢体动作,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出符合作品精神的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拨指导,以确保排演能完美诠释作品。在教授《长亭送别》时,在学生们对戏中的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情感把握比较到位的时候,我就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排演,在“演”中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精神内核——“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理解。
3、视频观摩或现场观摩
只是这样采用宾白与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演绎戏曲艺术似乎还远远不够,中国的戏曲是且歌且舞的艺术,只是在念白中,我们无法领略它的风采,因此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欣赏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唱艺术。所以,我们提倡学生们多观看电视中的戏曲欣赏、曲苑杂谈、梨园风景戏等节目,多欣赏戏曲影碟中的名家名段的视频。但是由于声音经过电波传播后会在不同程度上失真,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学生们现场观摩。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节假日观看当地剧团的演出,也可以邀请当地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或戏曲爱好者来学校演唱学生们教材中涉及的戏曲名段和其它传统戏曲名段。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中国戏曲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们从优秀戏曲表演者的戏曲唱段或念白中、从唱腔中体味到中国戏曲的独特韵味;可以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中国的戏曲,进而喜不自胜地学习戏曲的演唱技巧。在学习《长亭送别》时,在学生们用宾白与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排演完之后,我就给学生们播放了中央戏曲频道“名段欣赏”中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昆曲]》的视频,让学生们亲身领略中国昆曲的艺术魅力。
4、学演学唱
当学生们对中国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我们教师就应该进一步“推波助澜”,让孩子们的这一兴趣得以满足。我们可以适时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戏曲演唱技巧,譬如:“戏曲塑造人物的声音造型,是随行当程式而区分的。一般习惯把本嗓称为大嗓(在中低音区),假声称为小嗓(中高音区)。旦角用小嗓;老生、老旦用大嗓,也就是用真声;小生用大小嗓的结合,唱腔的音区与旦角相仿;花脸是在大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共鸣,使声音有厚度;丑角用大嗓,不求寬,但求脆、有高音。演唱戏曲时要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等。”[1]
如果有条件的话,不妨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或戏曲爱好者来校教授戏曲演唱技巧;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让学生们跟着磁带、唱碟或电视等学着唱。除了演唱技巧,我们还要虚心学习戏曲名家的表演技巧,懂得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语言,学会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当学生们对这些演唱技巧和表演技巧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排演教材中的经典剧目,做些道具,分好角色,边唱边演。
5、在课外,成立戏曲兴趣小组,观、访、创思传承戏曲
课外语文是对语文课堂所学内容的有益补充。由于戏曲作品本身篇幅长等因素的限制,收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戏曲篇目很少。由此导致在课堂上,学生们对戏曲歌唱的浓厚兴趣没有机会被充分调动。因此,在课外,我们可以成立戏曲爱好小组,让戏曲爱好者们凑在一块,共同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常识;共同观摩名家戏曲名段,一起学习戏曲歌唱艺术,揣摩戏曲中的人物语言,完善人物动作,提高表演水平。还可以通过访问当地戏曲研究人员、戏曲专业演员或戏曲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和家乡地方戏,并大胆尝试以身边的事例为素材,创作属于自己的戏曲作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举办戏曲知识竞赛、戏曲创新大赛、戏曲演艺大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传承我国戏曲艺术。
总之,古典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的昆曲艺术更是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国古典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让它得以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 胡芝风.谈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J].《中国音乐》1995年第03期.
1、分角色朗读
由中国戏曲歌舞性的特点,可以推知中国戏曲文学的最佳审美教育方法之一就是歌唱与舞蹈的有机结合。现在,随着流行歌曲的泛滥,学生们会唱中国戏曲的不多。不会唱,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读、说。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文本,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句读,进而要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个性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摘取其中的优美唱词进行欣赏学习,甚至背诵;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们读罢戏文后写出读后感,然后互相交流学习,使他们在交流中加深对戏文的理解,准确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们到黑板前分角色朗读文本了。分角色朗读文本可以使学生在其他同学对不同角色的语言、人物情感的诠释中充分领略戏曲的语言魅力,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譬如,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的《长亭送别》时,我就是先让学生们自行阅读文本,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感情,再让他们互相交流对戏曲中人物的认识及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然后让他们分角色朗读戏文。
2、情景排演
当学生们对戏文已经很熟悉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学生们上台说着台词表演,因为只有在表演中学生们才能体会到中国戏曲语言的含蓄美、口语化、个性化、动作化,才能感悟到戏曲矛盾尖锐集中等特点;才能充分揣摩戏文中各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进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理解戏曲的精神内核。在情景排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暂且采用宾白与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选择恰当的神态和肢体动作,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出符合作品精神的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拨指导,以确保排演能完美诠释作品。在教授《长亭送别》时,在学生们对戏中的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情感把握比较到位的时候,我就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排演,在“演”中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精神内核——“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理解。
3、视频观摩或现场观摩
只是这样采用宾白与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演绎戏曲艺术似乎还远远不够,中国的戏曲是且歌且舞的艺术,只是在念白中,我们无法领略它的风采,因此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欣赏原汁原味的戏曲演唱艺术。所以,我们提倡学生们多观看电视中的戏曲欣赏、曲苑杂谈、梨园风景戏等节目,多欣赏戏曲影碟中的名家名段的视频。但是由于声音经过电波传播后会在不同程度上失真,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学生们现场观摩。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节假日观看当地剧团的演出,也可以邀请当地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或戏曲爱好者来学校演唱学生们教材中涉及的戏曲名段和其它传统戏曲名段。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中国戏曲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们从优秀戏曲表演者的戏曲唱段或念白中、从唱腔中体味到中国戏曲的独特韵味;可以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中国的戏曲,进而喜不自胜地学习戏曲的演唱技巧。在学习《长亭送别》时,在学生们用宾白与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排演完之后,我就给学生们播放了中央戏曲频道“名段欣赏”中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昆曲]》的视频,让学生们亲身领略中国昆曲的艺术魅力。
4、学演学唱
当学生们对中国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我们教师就应该进一步“推波助澜”,让孩子们的这一兴趣得以满足。我们可以适时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戏曲演唱技巧,譬如:“戏曲塑造人物的声音造型,是随行当程式而区分的。一般习惯把本嗓称为大嗓(在中低音区),假声称为小嗓(中高音区)。旦角用小嗓;老生、老旦用大嗓,也就是用真声;小生用大小嗓的结合,唱腔的音区与旦角相仿;花脸是在大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共鸣,使声音有厚度;丑角用大嗓,不求寬,但求脆、有高音。演唱戏曲时要掌握气口,用气、换气、偷气等诀窍。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等。”[1]
如果有条件的话,不妨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或戏曲爱好者来校教授戏曲演唱技巧;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让学生们跟着磁带、唱碟或电视等学着唱。除了演唱技巧,我们还要虚心学习戏曲名家的表演技巧,懂得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语言,学会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当学生们对这些演唱技巧和表演技巧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排演教材中的经典剧目,做些道具,分好角色,边唱边演。
5、在课外,成立戏曲兴趣小组,观、访、创思传承戏曲
课外语文是对语文课堂所学内容的有益补充。由于戏曲作品本身篇幅长等因素的限制,收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戏曲篇目很少。由此导致在课堂上,学生们对戏曲歌唱的浓厚兴趣没有机会被充分调动。因此,在课外,我们可以成立戏曲爱好小组,让戏曲爱好者们凑在一块,共同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常识;共同观摩名家戏曲名段,一起学习戏曲歌唱艺术,揣摩戏曲中的人物语言,完善人物动作,提高表演水平。还可以通过访问当地戏曲研究人员、戏曲专业演员或戏曲爱好者,深入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和家乡地方戏,并大胆尝试以身边的事例为素材,创作属于自己的戏曲作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举办戏曲知识竞赛、戏曲创新大赛、戏曲演艺大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传承我国戏曲艺术。
总之,古典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的昆曲艺术更是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国古典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让它得以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 胡芝风.谈戏曲演唱的发声训练[J].《中国音乐》199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