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技术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66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现在建设的房屋主要是混凝土结构,而随着建筑物的增多,一些问题就开始出现,一些地方因为建筑出现功能性改变,如接建、增加荷载等,或在出现质量问题,如配筋不足、灾后修补、混凝土强度不够等,都需要进行加固。因此如何针对建筑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房屋加固方案,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方法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建筑已经成为主流,但是一些混凝土建筑在经过自然灾害、外力冲击、质量问题后,自身的结构出现变化,如果变化不是很大,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加固,保证结构安全。因此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要遵循安全、经济、快捷、施工便捷等原则,根据不同建筑物、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加固方案,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实现最好的加固效果。
  一、房屋混凝土结构加固出现的背景
  我们知道,以前的房屋主要是以砖混结构为主,形式也以平层和多层居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的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房屋成为主流建筑。而我们在进行现代建筑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和关心以前的一些混凝土房屋或者受自然灾害等导致结构出现问题的房屋,我们不能一味的以拆为主,虽然拆了重建是最有保证的措施,但是耗资较大,性价比较低。因此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老龄化阶段,修复加固在建筑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而有些建筑因设计或施工的缺陷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破坏,甚至自然灾害,造成混凝土结构承载力不足、开裂以及抗震性能不良等,影响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因此都需要进行相关加固,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混凝土房屋进行加固方案的实施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之所以进行建筑结构的加固,目的就是通过相关加固技术,增加房屋的使用寿命,提高施工的性价比,因此在进行加固方案的制定中,首先要保证对原有的结构在进行加固后能保持原来结构的使用效果,充分发挥其原始结构的巨大潜力,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拆分和更换,避免因为加固,导致建筑建构功能发生改变。再次要保证施工作业的便捷度,如果制定的加固方案施工作业不方便,施工难度大,致使施工工期长,劳动用工大,安全系数低,不仅增加资金投入,其结果还会影响到加固质量,得不偿失。最后要考虑到应该最大程度的去避免和降低因为设计方案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充分考虑加固措施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加固方案的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
  三、加固工程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以上也讲到,加固工程要追求安全性、经济性和便捷性,因此要想在现在加固工程中设计出优秀的方案,就必须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上下功夫。现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层出不穷,因此一些过时的加固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加固方案的要求,不仅浪费人力和物力,还不能满足当前加固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经济的要求,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相关加固工程方案制定时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加固工程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其方案需要在进行价格比、性能比、质量比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其工艺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样的加固方案才是优秀的加固方案,才是适应当前发展要求的。
  四、现代房屋的加固技术
  1、粘钢加固法
  主要针对已经出现结构开裂的房屋,这种方法通过使用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粘贴在已开裂构件需要加固的部位上,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在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施工简单,将开裂的建筑结构表面清洗干净后,打磨平整,涂上建筑结构胶,将钢板和结构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保证原结构的安全性;另外由于施工量较小,施工工具简单,因此施工场地所需空间较小,施工工艺简单;最关键的是粘钢加固所用的钢板厚度,一般为2mm~6mm,所以,加固后不影响结构外观,重量增加也不多,基本保持了原结构的功能,没有造成影响,同时从施工到正常使用,时间短,一般在2-3天,对居民居住产生的影响小,对于特别应急的加工工程特别适用,效果明显和实用。
  2、灌浆加固法
  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一些地震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房屋出现各种裂缝,但是整体结构相对比较安全,这样就需要对裂缝进行处理,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主要是采用环氧树脂类粘合剂及密封剂灌浆加固修补,在不影响生产运营的情况下可以达到预期的强度,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施工快捷,加固效果安全可靠。这样的加固方式因为可以将粘合剂通过灌浆,渗入更为细微的部位,粘合效果更好;另外可以根据裂缝的大小,可以控制注入的容量,变化压力,以便达到最佳的灌入效果,针对房屋结构中裂缝的修补,有着很好的效果。
  3、化学植筋技术
  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一些建筑物的老化,一些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存在缝隙,当出现高负荷载力时,容易产生移位和拔出,结构遭到破坏。因此在对这样的结构进行加固时,就需要运用高强度的化学粘合剂,使钢筋、螺杆等与混凝土产生握裹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通过化学粘合固定后,在钢筋和混凝土之间不会产生膨胀,因此不会对结构造成破坏,另外施工快速简单,而且环保,是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变更、加固的最有效的方法。
  4、碳纤维加固法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一种以其轻质、高强、抗腐蚀、耐疲劳及其温度稳定性而受到土木工程界的日益关注的新型材料-----碳纤维材料出现在加固技术中,将碳纤维材料对房屋混凝土结构进行横向包裹后,可以有效的约束混凝土的变形,使其承载能力及延性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由于碳纤维的抗拉强度远远大于钢筋的抗拉强度,相当于配筋率大大提高,使其抗剪承载力得以显著提高,斜裂缝出现以后构件的变形性能也得以明显改善,这样就会在混凝土结构出现高压负荷时,环向约束力增大,推迟了混凝土破坏作用,因此在一些地震灾害频繁的地区使用此技术,最实用。
  5、增加新混凝土加固法
  在加固工程中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受到破坏的结构上进行新混凝土的浇筑,并且根据受损程度配加一定量的钢筋,等于在原来的结构上进行再一次浇筑,提高原构件承载力。这样补浇的混凝土处在变拉区时,对补加的钢筋起到粘结和保护作用,当补浇层混凝土在受拉区时,增加了构件的有效高度,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弯、抗剪承载力,并增加了构件的刚度,因此其加固效果也是很显著。但是由于在原有的结构外重新进行混凝土浇筑,虽然提升了安全性,但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结构的外形,增加了重量,会对原有的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总结
  混凝土房屋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建筑主流,随着更多的建筑因为多种原因需要进行加固,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不断涌现,建筑的加固技术将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不仅给我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加固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和便捷性,势必开创混凝土建筑加固技术的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王彦军.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6)
  [2]祝成展.结构加固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2(14)
  [3]杜可正.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加固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0)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国内所有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改革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
古潜山由于古地形长期经受风化、剥蚀和地下水的溶滤作用,下伏岩层尤其是碳酸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大增加,可形成大的裂隙或溶洞,地层喷、漏情况严重,作业施工难度大,井控安
问题的提出rn在不动产物权交易中,不动产登记具体怎样发挥其保障交易安全,促进交易便利的作用,关键在于当事人能够依据不动产登记簿获得哪些有关不动产权利的法律确认和保护.
期刊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本文就建筑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千百年来,我国的建筑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长期以来“一哄而上”的格局,引起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市场争夺战异常剧烈。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
职工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其价值诉求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本文从职工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角度来探讨新时期职工文化建设的价值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逐渐普及,随之而出的APP程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了许多影响。现阶段,山寨APP层出不穷,不仅给用户造成
期刊
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
本文就定定向井旋转钻井中井斜控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定向井旋转钻井中井斜控制,推动定向井旋转钻井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石油科技发展,满足社会的需
农村贫困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因为目前衡量贫困的客观指标,都是以人均纯收入、人均口粮、住房条件等经济指标来衡量,贫困的表现多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匮乏.但从更加深层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