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细节创造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片段。若能有意识地优化每个教学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否则,良好的教学时机、就会在不经意之间悄悄溜走,教学效果就差。下面我想结合自己所上的一堂“三角形的特性”课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高》的时候首先出示一座山的图画让学生用手来笔画一下山的高。这一操作目的是让学生首先在脑海中建立三角形高的表象,并为接下来的作高奠定基础。我觉得自己这一细节的处理是比较好的,但是接下来作高的环节就没有处理好。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相当熟练的,所以在认识了三角形高的定义之后马上让学生去做,并且在反馈时没有让学生重复作高的过程,以致有一部分学生连三角板如何放都不清楚。这一环节显然说明我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把握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渠道比较多,所呈现的基础也不同,我们不能以一盖全。在作高的环节中,我就没有处理好个别和全体的关系,造成基础落实不到位。反过来,如果在反馈时我能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说一说是如何画垂线或者利用多媒体演示一边作高的过程,使学生在头脑中把三角形的高由文字语言转化成形象语言,也许就能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二、把握体验深度
  
  这节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平面。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和三角形打过两次交道,但都是从形象上来认识的。今天要让学生用十分精练的、科学的数学语言来概括出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仔细分析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句话,觉得在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是比较重要的,这就是“线段”和“围成”。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词语呢?我是这样处理的:我说,我有一片三角形菜地,经常有鸡来光顾,请你帮我一个忙。学生马上想到了围上篱笆。我设计这个环节的本意是让学生在围的过程中体验“围”是封闭的。但是细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围法,有的用直线围,有的用曲线围,有的围成三角形,有的围成正方形,甚至有的围成一个圆。当时我一看学生的答案离我的想法越来越远,心里很焦急,于是硬把学生拉回这节课的预设上,一定要让他们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另一方面也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围成”。其实,如果能从学生的作品出发,先出示一些不封闭的图形然后提问他们有没有真正把老师的菜地围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围成是封闭的。然后再出示老师所围成的,引导到三角形上,既解决了难点,又紧扣这节课。但就是因为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结果学生不仅没有把“围成”理解透,也给下面的教学内容带来了一定影响。在巩固练习时我出示了一个判断题:“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有学生认为是对的。其实,如果前面一环节学生对“围成”理解透彻的话,一句话就能说明问题。“围成”是里外不通的,封闭的,而组成结果就不一定了,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不封闭的。
  
  三、把握每个意外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除了教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以外,更多的还应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锻炼,数学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但同时新课标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有更丰富的数学素养。在一节课上,一个学生突然向我提问:老师,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课标中只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突然出现这样的疑问,当时下课铃声已响,我该怎么处理呢?讨论时间不够,我就又把他拉回了理解层面。现在看来,这样的处理是不妥的,一方面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抹杀了学生质疑的兴趣。我为什么不可以把问题留到课外让学生先去探索,再到下一节来讨论呢?
  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如果说,教师严谨的数学精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那么在课堂投入智慧,关注重难点部分的细节处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处理细节上下功夫。只有经过深刻的思考,在课堂上,才能显得从容自然,在自然中将甘甜的雨露滋润孩子的大脑和心灵。
其他文献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些人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关注的是如何将体育课上得更有趣、更吸引学生,认为只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就可以了,于是把那些“不能让学生高兴”的技能教学统统抛至于脑后,不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这样就出现从传统体育教学中注重技能教学的一个极端走向淡化技能教学的另一个极端,从而技能教学的去留问题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实践证明,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  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闻”之句,抒发了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还有所谓人乃“沧海一粟”,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等,这都表现了人的这种孤独之感。惟陈子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高明的教师常潜心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用引人入胜、顿挫铿锵、有“穿透力”的语言,带给学生诗意的享受。    一、精雕细琢,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除了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外,精雕细琢后的教学语言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学《孔乙己》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综合性学习”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呢?    一、诱发动机,拓宽学习思路    动机是指激励个体从事与满足需要有关活动的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开拓学习思路,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开端。为使学生积极而
一、依据心理特点。遵循观察原则    小学生在观察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时,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1)随意性。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知的境地。(2)情绪性。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乐在其中,而忘记观察的任务。(3)笼统性。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不善于观察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局部,因而常遗漏或忽视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在各地被广泛重视和应用,教师们也在进行积极地尝试。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 教师不知道合作学习的规范操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只知道合作学习的概念,而不知道怎样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许多教师课堂上操作失误,合作学习的教学行为不规范,这是其一。二是小组合作学
目前《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围绕一个个有用的功能话题设计英语对话,有助于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小学生学习英语,周围缺少适当的语言环境,所以课堂仍是说英语、用英语交流的主渠道。加强“说”的意识,让学生经常运用英语,是学英语的主要目的。    一、充分利用Free Talk。让学生“说”入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的运用是记忆之母。”教师根据小学生特点,精心组织口
体育游戏是人们比较喜欢的文化娱乐项目之一。也是学校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特别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深入地运用游戏教材,使得效果更好,更合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下面我谈谈对此问题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的运用    體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世间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育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儿童实际生活,确定教学主题    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的兴趣、
关于生活数学和学校数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郑毓信教授曾指出:“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区分所说的生活数学与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而,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实现对生活数学的超越?”如24时记时法的教学,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以及和普通钟表记时法的互相变换上,那么对学生来说感觉毫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