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熟悉并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要实现实验课教学的这一目的,重点应加强实验课上学员认知方式与职业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实验教学;行为能力;培养
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基础医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过程。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熟悉并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员科学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实验课教学的这一目的,重点应加强实验课教学中学员认知方式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就如何注重学员专业能力及认知方式的养成,进行了一定的有益尝试。
一、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中学员应受到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全面训练
基础医学实验课一般都贯穿有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到思维中的具体这一思维方式[1],从而为全面训练学员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条件。实验前,通过对本次实验内容、实验原理以及所需材料与方法的了解,使学员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实验框架。实验中,学员可以通过动态地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对该实验的具体步骤,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有了较全面、较具体的感性认识,这就是感性的具体阶段,要求全面、仔细有分析地观察。实验后,要引导学员善于整理实验结果,抓住主要的、本质的改变,要运用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逐一将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要求从概念出发,进行科学的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抓住问题的核心,这就是抽象的规定阶段。最终必须应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将各种本质变化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认识与讨论,使其在思维中形成关于这一实验本质的清晰的完整的统一性认识,即认知中的具体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引导学员综合分析实验是否成功,通过实验最终的收获如何。
二、基础医学实验课上应重视学员职业能力的养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时,应在学员中营造“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问题”的氛围,引导学员去思考问题。应选择可能的相对合适的实验方法及步骤,激发和推动学员一系列内在的发展过程,以突出学员实验课上自适性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应从基本技术开始到综合能力全面培养为止,其教学思路遵循了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且掌握事物等一系列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其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即注重了学员三基的训练,又突出了学员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开展,培养他们自主的专业能力。学员们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实验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学习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改变了以往重理论学习,轻实验学习的学习态度,使学员真正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合格人才。从学员完成的实验报告和实践论文的质量上来看,其实验报告准确规范,实践论文思路清晰,并且有多篇学员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于各类学术刊物。
三、注重基础医学实验课上学员认知方式与职业技能培养的体会
1.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上学员认知方式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主体地位。如何使学员在实验课中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转变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态势。要求学员把自己当成一个探索未知的实验课题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实验课上,老师有目的的对学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使学员更加体验到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验现象对于最终分析求证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是通過再三向学员强调观察问题的重要性,而是让学员在亲临观察客观事物中体验到观察的重要性[2]。加强实验课上学员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学习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2.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员的双相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凡是优秀的老师,总是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随时注意学员的学习思维。其授课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以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学员的积极思维活动,产生振荡和共鸣。老师的讲授能引起学员的思维共鸣,是基于老师内在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实验课上,老师有时可设置问题情景,有意把问题引至矛盾的焦点,激发学员的积极思维,引起联想使问题得以解决,让学员自己得出答案。所学知识不是“记”下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同时,对实验课上出现的“意外”情况,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科学地加以分析总结。这对老师本身的知识更新和补充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路,牛秀珑,李覃.免疫学学法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68-69.
[2]叶路,邢杰,李覃.需要层次理论在学员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5:18-19.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WHJY201509)。
(武警后勤学院卫生勤务系 天津 300309)
关键词:实验教学;行为能力;培养
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基础医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过程。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熟悉并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员科学的观察力、分析力、以及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实验课教学的这一目的,重点应加强实验课教学中学员认知方式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实验课上我们就如何注重学员专业能力及认知方式的养成,进行了一定的有益尝试。
一、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中学员应受到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全面训练
基础医学实验课一般都贯穿有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到思维中的具体这一思维方式[1],从而为全面训练学员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条件。实验前,通过对本次实验内容、实验原理以及所需材料与方法的了解,使学员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实验框架。实验中,学员可以通过动态地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对该实验的具体步骤,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有了较全面、较具体的感性认识,这就是感性的具体阶段,要求全面、仔细有分析地观察。实验后,要引导学员善于整理实验结果,抓住主要的、本质的改变,要运用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等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逐一将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要求从概念出发,进行科学的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抓住问题的核心,这就是抽象的规定阶段。最终必须应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将各种本质变化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认识与讨论,使其在思维中形成关于这一实验本质的清晰的完整的统一性认识,即认知中的具体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引导学员综合分析实验是否成功,通过实验最终的收获如何。
二、基础医学实验课上应重视学员职业能力的养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时,应在学员中营造“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问题”的氛围,引导学员去思考问题。应选择可能的相对合适的实验方法及步骤,激发和推动学员一系列内在的发展过程,以突出学员实验课上自适性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应从基本技术开始到综合能力全面培养为止,其教学思路遵循了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且掌握事物等一系列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其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即注重了学员三基的训练,又突出了学员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开展,培养他们自主的专业能力。学员们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实验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学习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改变了以往重理论学习,轻实验学习的学习态度,使学员真正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合格人才。从学员完成的实验报告和实践论文的质量上来看,其实验报告准确规范,实践论文思路清晰,并且有多篇学员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于各类学术刊物。
三、注重基础医学实验课上学员认知方式与职业技能培养的体会
1.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上学员认知方式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主体地位。如何使学员在实验课中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转变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态势。要求学员把自己当成一个探索未知的实验课题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实验课上,老师有目的的对学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使学员更加体验到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验现象对于最终分析求证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是通過再三向学员强调观察问题的重要性,而是让学员在亲临观察客观事物中体验到观察的重要性[2]。加强实验课上学员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学习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2.加强基础医学实验课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员的双相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一对矛盾。凡是优秀的老师,总是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随时注意学员的学习思维。其授课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以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学员的积极思维活动,产生振荡和共鸣。老师的讲授能引起学员的思维共鸣,是基于老师内在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实验课上,老师有时可设置问题情景,有意把问题引至矛盾的焦点,激发学员的积极思维,引起联想使问题得以解决,让学员自己得出答案。所学知识不是“记”下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同时,对实验课上出现的“意外”情况,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科学地加以分析总结。这对老师本身的知识更新和补充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路,牛秀珑,李覃.免疫学学法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68-69.
[2]叶路,邢杰,李覃.需要层次理论在学员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5:18-19.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WHJY201509)。
(武警后勤学院卫生勤务系 天津 3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