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世俗文学思潮崛起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1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先秦以来实行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也随着繁荣起来,歌楼酒馆等娱乐产业随即遍布城市之中。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宋词和宋话本在宋代萌芽并且迅速发展。宋词和宋话本服务的对象是宋代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其内容和语言上必然采用更容易被市民阶层所接受的市井生活和民间口语,以娱乐功能为主。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上层士大夫有很多闲暇时间流连于市井场所,受到俗文学的影响,也开始倾向创作俗文学,俗文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宋代世俗文学思潮就此拉开帷幕并随之而崛起。
  关键词:宋代;世俗文学思潮;崛起;宋词;宋话本
  作者简介:尹芳(1992.4-),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2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发展到宋代是有很大变化的。宋以前的文学是正统文学,是雅文学,是深受上层统治者所喜爱的文学。而宋代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为宋代的世俗文学的崛起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宋代市民阶层的壮大也相应改变了宋人的审美观念,反映下层百姓生活情趣、思想意识的文化成为宋人所偏爱的文化,俗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雅到俗就是宋代文化的基本发展脉络。我们了解宋代文学特征对我们认识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轨迹和规律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宋词的世俗化
  宋代文学不同于前代致用性文學的地方就是世俗文学思潮异军突起,主要表现为宋词和宋话本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发达和兴盛。宋文自柳开倡导“复古”,主张重道和致用,至宋代中期欧阳修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可以说宋文基本上是唐文的继承与发展。宋诗虽然追求平淡自然也带有很多平民化色彩,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在语言方面也有口语入诗,但总体上还是和宋文一样,是对唐诗的继承,宋词就不同了,它以崭新的面貌成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
  (一)娱乐性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和乐歌词,词在一开始被认为是“小道”,上层统治者并不看重,因为词是用来抒发自我情感的,并不能像诗文一样用来“载道”,而只是作为娱乐生活的调味品。宋词起初是供声娱乐人演唱的东西,是辗转在歌舞场上的,大多数的词作都是供奉宫廷和士族文人歌舞游宴的娱乐消遣品。宰相晏殊曾说“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佳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左”。大文官宋祁也因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被称为“红杏尚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论道:“词在北宋,已达黄金时代了。作家一作好了词,他便可以授之歌妓,当筵歌唱……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句,在词的黄金时代中,词乃是文人学士的最喜用之文体,词乃是与文人学士相依傍的歌妓舞女的最爱唱的歌曲。”辛弃疾作为报效祖国想上战场杀敌展现抱负的豪放词人也不能免俗,在家中养家妓歌女。家蓄姬妾歌女,官府中有歌妓乐班,坊曲中有歌场酒楼茶馆妓院瓦肆勾栏,这就是文人所生活的环境。文人与歌妓的紧密联系使词具有娱乐性这是十分明显的。虽然词人們努力化俗为雅,使词逐渐演变为可脱离歌曲演唱而独立存在的抒情诗体,词的体制和声调依然保存了以艳乐为代表的民间俗乐那种情致缠绵、婉约曲折的特点。如果说诗宜雅、曲近俗的话,那么词则介于雅俗之间,词这种诗体的生命力也就在这里。
  (二)题材俗
  宋代知识分子多出身微寒,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层,但其从小生活在勾栏瓦肆之间。宋娱乐业发展迅速,歌楼酒舍、舞榭歌台成为文人经常出没的场所。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文人进行词创作势必会有一定的影响。宋代的词作开始内容开始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苏轼虽然是豪放派词人,但他的词里也少不了对世俗生活的描写。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以日常生活琐事入词,是宋词世俗化的体现。苏轼还将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生活,在拓展词的意境的同时还体现词题材的世俗化。比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簌簌衣尽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这就是一幅典型的乡村生活图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也是把乡村生活题材引入此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用最平常的乡村生活入词,贴近市民的平常生活,表达出最简单最质朴的感情。
  宋词内容的世俗化还体现在宋词多些市井男女爱情,写市井风情。由于仕途不顺,柳永长期出入于青楼歌台,与歌姬舞女生活在一起,深深地了解下层歌女的心路历程。柳永以市井男女的口吻写词,深受歌妓们的喜爱。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中把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以接近白话的口语如此,写尽了普通男女在离别的时刻是有千般的不舍。
  (三)语言俗
  词创作的目的不同于诗,诗言志,而词主要是用来吟唱的,词写好后一般马上那个歌妓谱曲后吟唱,所以入词的语言往往比较简洁易懂。因为词作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所以必须要考虑到听众能否听懂,词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采用民间口语、俚语入词。宋翔凤评论柳永词的时候说:“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这正是体现了宋词语言的世俗的特点。
  “凡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词中多用口语“恁”、“争”、“阿谁”、“消得”等民间口语,用原汁原味的市井文化表达市井阶层的思想感情,展现市井生活的人物情态,没有隔阂的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黄庭坚也直接用民间口语入词,通俗直白,将市井语言和乡村俗语不加修饰直接写入词中,但这也被有的学者诟病认为其俗语太过,显得粗俗鄙夷。
  宋词在语言上大量运用口语和俗语,是下层市井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开始逐渐进入上层统治者视线的体现,也是宋词如此受人喜爱而得以成为宋代代表性文学的原因所在。   二、宋话本的世俗化
  宋代是说话艺术的黄金时代。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坊市制度打破,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遍布,这就为“说话”提供了人直接面向观众的舞台。市民阶层追求视觉的刺激,精神上的愉悦,而话本小说,原本就是民间的说话艺术,产生于瓦肆勾栏,为艺人所为,满足了市民阶层爱热闹的心理,内容上贴近市民生活本身,语言上采用市井口语俗语,是深受市民阶层所喜爱的,其世俗性是天性。
  (一)内容俗
  宋代话本小说继承了唐传奇以讲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表现技法,推进了以虚构为特征的小说创作,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制,话本小说已经成为以塑造人物为中心,以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全面地反映世俗人情而供一般市民消遣娛乐的大众文学样式。宋话本中叙述的最多的是发生在身边的市井故事。无论主题内容还是叙述视角,主要从“市井细民”的角度出发,呈现了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的生活。比如《碾玉观音》中的秀秀,她原本是王府的丫鬟,对碾玉匠崔宁一往情深,在王府失火后便与崔宁私奔但在途中被害,其魂魄便一直跟着崔宁,为了长相厮守在一起便杀害了崔宁。这些主人公都是小人物,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是却真实,被创作者肯定。宋话本第一次以市民阶层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说明世俗文学开始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努力扩大写作的题材,开始关心注意到普通的家庭生活,原原本本地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情趣。但由于市民阶层受生活条件、教育程度、社会经验和文化素质的限制,更欣赏和接受鲜明生动、通俗易懂、粗率俗气的东西,创作者在创作时也会考虑到这点,所以市民小说追求与传统文学大相庭径,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艺术上的高雅情趣让位于对世俗人情世态的玩味,史家所看重的惩恶劝善的道德教诲为能刺激官能美感的“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内容所代替,形成了诙谐、娱乐、团圆为主的风格模式。宋话本内容的世俗化,使它偏离了以“雅正”为旨归的传统创作,以其日益显现的娱乐功能为人们所偏爱。
  (二)语言俗
  宋话本小说的语言特点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宋话本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文学样式,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整日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去品读文言小说。这个特征决定了宋话本的语言必须接近白话,叙事口语化,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宋话本的繁荣开启了白话创作小说的先例,成功用下层市民的口头语言和俗语俚语来创作文学作品。洪静云在,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特征》一文中也指出:“宋话本以其通俗化、口语化、市井化等特点不同于文言小说,成为白话小说的定型文本。”宋话本用白话创作,不仅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还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宋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中大娘子规劝大王时:“却不道是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不若改行从善,做个小经纪,也得过养身活命。”语言通俗易懂,和平常说话无异。宋话本的繁荣发展使得白话小说的创作深入人心,后世章回小说等都借鑒了宋话本的语言特色,以白话为主,引用大量的俗语方言,如《水浒传》中“洒家”、“那厮”的频繁使用,使得小说创作有了新的生命力。
  宋话本小说的蔚为大观表明:反映社会中下层市民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市民文艺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新兴的具有活力和发展潜能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观念。宋话本小说以俚语道常情,使文学创作更接近世俗生活,无论语言和文体,都符合一般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毫无文言小说那种隔断世俗之弊,在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语:
  宋代是文学发展的不平凡的一个时代,文学发展到宋代,文学选择了世俗之美,打破了中国文学中重雅弃俗的传统模式,宋词和宋话本以娱乐的目的成为市民阶层甚至文人士大夫的喜爱的文学样式,因而也丰富了文学自身。宋代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市民阶层作为独立的群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商品经济的繁荣有使得俗文学有了面向大众的平台。尽管俗文学在某些方面显露出粗俗、无聊、低级的一面,但是作为新兴事物的它正以顽强的生命力感染者上层统治者,使得他们在一步一步向俗文学靠拢。。宋代文学在不断地获取改变自己,充实自己,使得宋代世俗文学思潮在传统文学中崛起。
  参考文献:
  [1]吴兆基.《<周易>编译》[M].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3]赵士林.《心学与美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 中国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诗歌是一种融合了艺术性与创造性的文学体裁,被认为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相应地,诗歌也被认为是最难翻译的一种文本类型,译者除了要在翻译中充分表达原作者的意思外,还要追求节奏和形式。有人认为诗歌“不可译”,更是把诗歌翻译当做最后的“巴别塔”。但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离不开翻译,诗歌也是如此。诗歌始终是文学翻译中绕不过去的体裁。诗歌翻译活动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西风颂》的一个译本,即王佐
摘 要:字幕翻译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影视作品的传播价值。字幕翻译的艺术性以翻译策略为依托。翻译策略的使用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不同文化的交流,文化差距的减少,影视作品价值的实现是字幕翻译的目的所在。本文以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为例,探讨受众中心论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影视作品;受众中心论;字幕翻译;美版《甄嬛传》  作者简介:李丹(1991-),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翻译硕士,研究
看过的花都开到山穷水尽  听过的鸟鸣带走了春天  若非要我在纸上留下春秋  我首先想到了山的巍峨,海的深沉  我想寫下波澜壮阔  假设你,给我一个传奇  其实白纸黑字哪能撑起一个人命运的薄  我虚张声势的情节里  只不过想留下你抚摸的痕迹  如果揭开生活的真相  每一颗露珠都让我羞愧难当  但是纸上春秋里我不想告诉你  我守候的荷田里,是一地鸡毛  我眺望的月光里,有我回不去的故乡  现在我多么害
年轻时的赵丽宏在插队时,干过最脏最累的活、挨过饿、受过冻,可每当他在油灯下打开书卷时,这一切的压力都不复存在了,是书为他指引了一条走出困境、走向希望的路。他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将他曾经历过的苦难,都转化成犹如清泉般温润的文字。面对世界对中国文学的期待与挑战,他说,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脚踏实地、大胆创造,中国的文学大树将会越来越繁茂挺拔。  赵丽宏,1951年生于上海,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
每逢长假来临,我的这位朋友就像任何一个在春运里,想尽一切办法要回家的中国男孩一样,思乡病起,他用破烂的中文说“我必须回家拿回我自己的力气”,就好像在异乡是一种消耗,回家是补给。虽然平日一整年里他和父母并不频繁联络,父母旅行时就在时程三小时的邻国也不会专来北京看他一眼,但你刚觉得他们家庭关系淡薄,又发现他们见面时非常亲昵热络,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回家的日子即是放下手边一切重要工作的家庭日,在任何时候都
摘 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作为霍桑笔下非常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通过描述主人公布朗在傍晚告别妻子,独自去黑暗的大森林里与魔鬼约会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来分析主人公布朗的性格特点,对人性的善恶进行解读。  关键词:布朗;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简介:张雪倩(1991-),女,汉族,河北廊坊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
摘 要:近百年来,物资生活极大丰富,人的思想也不断解放,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却还是很难摆脱对于男性的附庸思想。  关键词:女性;物资;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1  阿袁,本名袁萍,是江西南昌大学的教师,她的小说常常以高校为背景,讲述高校里人与人之间的故事。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对
秋风起  树叶落  有人说思念如风  我说  思念是那风吹满地的  落叶片片  怎么  也数不清  谁说思念看不见  我说  思念是那心空中飘动的  白云朵朵  聚聚散散  怎么  也理不清  谁说思念看不见  可惜  只有自己  看得見
摘 要:翻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诗歌翻译尤为如此,汉诗英译更是如此。王维的《竹里馆》语言简朴清丽,诗中有画,传达自己宁静淡泊却又孤独寂寞的心情,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的译本就极力刻画了这种孤独。为探索译诗的特点,本文将从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比较原诗和译诗。  关键词:王维;竹里馆;翟理斯;汉诗英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摘 要:《骆驼祥子》自问世以来,广受国内外读者欢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集中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所受到的阻滞、碰撞、误解、扭曲等问题。本文拟从《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分析其体现的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骆驼祥子》;归化;异化  作者简介:张群,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文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