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实验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教学的其他环节紧密相连。其次,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包办代替”。还有,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放任自流”。再就是,不能敷衍了事,只做演示,不做分组。
实验教学的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即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有关知识客体的真实、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这些具体实在的感性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形成感备中心,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要领的形成与理解。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等)所不及的!例如,如果没有观察到真实而具体的实验过程,学生不可能凭空对空气形成概念,更无从理解“空气是占有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的知识结论;也无法接受“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科学论断。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实验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教学的其他环节紧密相连。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是四年级《雨的形成》一课,老师在讲完凝结后,问:“我们能不能根据凝结现象,用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等来模拟雨的形成?”于是学生纷纷动手,进行实验。在这节课中学生确实动手实验了,亲身感受了雨的形成,但这只是形成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探究的能力,因为他没有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对雨的形成进行猜想假设,没有设计实验,而是直接进行了实验。实验教学是一个探究活动,它的基本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才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包办代替”。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怕学生的实验“出不来”“走歪了”。于是就包办了学生的所有問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尽情发挥。例如《雨的形成》这一课,在做凝结实验是教师这样介绍实验过程:我们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我们把一个玻璃片加热,一个不加热,就可以冷热不同了,过一会儿观察现象。这种探究的过程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这是让学生固定在“铁轨”上的探究,是“循规蹈矩”的。这样的探究是没有实效的,同时它也阻碍了学生个性认知的发展。探究时大家都会做,都能做,表面热热闹闹,看上去很开放,其实学生对探究产生不了强烈的内驱力,也没有因探究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其实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设计这个实验,自己找出这个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教师合理的引导,恰到好处的点拨,相信学生会自己动手实验的。
还有,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放任自流”。有些教师把实验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一切全凭学生做主,例如:在探究磁铁性质实验时,教师给了学生一些磁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则站在讲台上,任由学生自由实验。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也许大,但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实验时课堂难以掌控。教师的指导、组织、激励、调控、评价等在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条件被严重忽视。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很差。同时,限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的思维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验进展要随时予以关注,对学生的实验困惑相机给予指点,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进行贴切评价,把教师的“教”完全融于学生的实验过程之中,才能促进学生实验质量的提升。
再就是,有些实验敷衍了事,只做演示,不做分组。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不愿意准备实验材料,把有些实验简化为教师演示,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其实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把它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它费时费力,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会乐意准备,乐意经历寻找材料的过程,乐意接触这生动活泼的大千世界,自然,我们的科学课堂就会精彩无限,我们的科学学习就会妙趣横生。
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使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实验教学的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即是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有关知识客体的真实、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这些具体实在的感性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形成感备中心,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要领的形成与理解。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如幻灯、电影等)所不及的!例如,如果没有观察到真实而具体的实验过程,学生不可能凭空对空气形成概念,更无从理解“空气是占有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的知识结论;也无法接受“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科学论断。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首先,实验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教学的其他环节紧密相连。我们来看一个案例:这是四年级《雨的形成》一课,老师在讲完凝结后,问:“我们能不能根据凝结现象,用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等来模拟雨的形成?”于是学生纷纷动手,进行实验。在这节课中学生确实动手实验了,亲身感受了雨的形成,但这只是形成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探究的能力,因为他没有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对雨的形成进行猜想假设,没有设计实验,而是直接进行了实验。实验教学是一个探究活动,它的基本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才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包办代替”。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怕学生的实验“出不来”“走歪了”。于是就包办了学生的所有問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尽情发挥。例如《雨的形成》这一课,在做凝结实验是教师这样介绍实验过程:我们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同时盖上大小相同、冷热不同的玻璃片,我们把一个玻璃片加热,一个不加热,就可以冷热不同了,过一会儿观察现象。这种探究的过程看上去很热闹,其实这是让学生固定在“铁轨”上的探究,是“循规蹈矩”的。这样的探究是没有实效的,同时它也阻碍了学生个性认知的发展。探究时大家都会做,都能做,表面热热闹闹,看上去很开放,其实学生对探究产生不了强烈的内驱力,也没有因探究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其实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设计这个实验,自己找出这个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教师合理的引导,恰到好处的点拨,相信学生会自己动手实验的。
还有,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放任自流”。有些教师把实验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一切全凭学生做主,例如:在探究磁铁性质实验时,教师给了学生一些磁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则站在讲台上,任由学生自由实验。这样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也许大,但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实验时课堂难以掌控。教师的指导、组织、激励、调控、评价等在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条件被严重忽视。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很差。同时,限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的思维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验进展要随时予以关注,对学生的实验困惑相机给予指点,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进行贴切评价,把教师的“教”完全融于学生的实验过程之中,才能促进学生实验质量的提升。
再就是,有些实验敷衍了事,只做演示,不做分组。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不愿意准备实验材料,把有些实验简化为教师演示,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其实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把它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它费时费力,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会乐意准备,乐意经历寻找材料的过程,乐意接触这生动活泼的大千世界,自然,我们的科学课堂就会精彩无限,我们的科学学习就会妙趣横生。
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使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