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具制造的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能为为导向,使专业教育和企业需求有机融合,使之相互渗透,推行综合化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模具制作;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模具专业是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工科专业,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模具专业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的。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
  刚刚从高职学校毕业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还只能跟着师傅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顶岗上机、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钳工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型人才。
  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分析、解决有关模具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模具的制造,首先是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纸,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再由技术工人按图纸要求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如钳工的划线、钻孔、装配等)及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特种加工机床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等)加工好模具上的每个零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因此,根据当今企业对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一、专业知识培养
  专业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主要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模具工程技术基础等;专业课体现设计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有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等,其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进行课程设计,掌握模具设计的完整流程并为后期专业实训做准备;考核方式采用设计性综合题,考核学生设计、分析能力。
  (1)机械制图: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主要讲授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使用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定位原理、定位结构、夹紧机构、专用夹具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
  (3)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本课程系统介绍各种冷作模具材料、热作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对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模具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4)模具工程技术基础:本课程主要讲授冷冲模、注射模、压铸模等十大类模具的设计基本知识。系统介绍了与模具相关的原料、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着重介绍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来介绍模具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外模具工业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5)模具制造技术: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其内容应反映最新技术,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降低理论深度,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
  二、现代设计工具、软件应用培养
  CAD/CAM课程配置完善,基础的机械制图、AutoCAD,三维软件入门、产品造型设计到模具的设计、加工,下一步开出模具成型过程仿真、分析,体现现代模具设计方式。CAD/CAM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主要介绍CAD/CAM系统组成、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CAD/CAM技术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图形处理基础、冷冲模CAD/CAM、塑料模CAD/CAM、Pro/ENGINEER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实际应用等。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成理论和实践配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实践入门的金工实习,结合理论课程的模具实验,提升理论课的课程设计,完善提升模具设计的毕业设计,即将理论转化实践的自行设计模具的制作这一体系已经完成,并能够执行。
  结合理论课程的模具实验有冲压模具实验、塑料模具实验,通过模具拆装、吊装和模具测绘,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并为后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模具的制作打下良好基础。
  (1)模具钳工工艺:锯、锉、钻、刮等钳工手用工具应用自如,姿势正确。零件从下料→划线→制作符合图纸要求精度,编写出加工合格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2)电加工知识:熟练应用电脑绘图,操作线切割机,加工出图纸要求达标的产品,熟练操作电火花机床,电极的应用及制作。
  (3)机械加工工艺:重点侧重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加工工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重点掌握普通车床及铣床的操作。
  (4)模具制作工艺:在制图、钳工工艺、电加工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动手从设计绘图开始备料,机加工、电加工,模具组装,上机试模成功,制作出冲裁模具、拉延模具等类型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型腔模具。
  因受专科学生顶岗实习的影响,由同一届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制作为实物的计划无法执行,改变为两届学生合作,由前一届学生设计,后一届学生制作,开始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形成良性循环,每一年都可以出现新作品,并充实到模具实验室。其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除指定一些题目外,学生还可以结合顶岗实习、生活中接触产品等进行设计,不仅掌握模具设计的过程,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两年的试用,能够调动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并完善了模具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使得学生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永红《模具钳工实用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张华《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本论文获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佑量呈迅猛上升趋势,居民出行频率也随之加快,城市交通负荷巨大,改善交通拥堵已成为很多城市面临的难题。与此同时,居民出行可选择的交通方式逐渐增多,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日益显著,探究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合理引导和规划,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便捷城市居民出行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为电网的组成部分之一,变电运行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与此同时变电运行涉及的层面较多,加之变电运行本身的复杂性,这就使得变电运行各种故障问题频频发生,技术人员需要依据变
普通变频调速系统控制系统是过去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一个重要系统,但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运行可靠性不足,影响到污水的处理,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
本文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的方式,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欣赏作品时注重背后的故事,同时注重关于美感的知识学习,体验美感启迪心灵。
在人们生活质量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电力事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但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于用电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电能紧缺
由于可重构机器人构型的多样性,其运动学逆解的自动生成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采用旋量和指数积公式建立可重构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指数积公式的化简方法、子问题的
近年来,电力事业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供电局应该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满足客户需求为基本原则,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健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的发展。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源动力。而煤炭能源的消耗占据我国化石能源消费量的2/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