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间游戏对于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独特价值
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练习合作,强化幼儿的交往意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民间游戏的开展正是应幼儿自身成长需要而产生的。众所周知,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体力日趋健壮,骨骼和肌肉也较前坚实,基本动作、思维和想象有一定的发展。我们利用开展民间游戏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能处理游戏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初步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分享、合作,强化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2.用“合作”取代“独我”。
在民间游戏中从尊重规则到遵守规则,是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的萌芽,从而抑制了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萌发。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受“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利他的行为。民间游戏中所独具的特点,能促使幼儿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如,民间游戏中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要让幼儿知道在游戏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富有情趣的民间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学会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我们要有意创造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扩大与发展。通过游戏中伙伴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协调,幼儿学会了遵守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不断地更换角色,游戏伙伴中自然产生“领袖”,这些“领袖”也会很自然地被淘汰,这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民间游戏教育了幼儿要平等待人,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活动环境,应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民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的过程。
游戏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展开游戏进程,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交往,就成为了强化游戏的刺激。同样角色游戏的情境,各种角色的存在为幼儿开展交往提供了充足条件,丰富着交往的内容。在民间游戏中,交往的对象、环境、情境、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幼儿发展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对民间游戏的指导,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游戏的开展中用“合作”取代“独我”,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3.在民间游戏中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锻炼抗挫折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交往态度。
在民间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积极参与;学会了交往;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克服困难;更学会了与同伴相处的谦让精神。民间游戏环境是社会的缩影,其中也存在竞争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会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当他们面临失败,会产生挫折感,但挫折也是种教育。幼儿好胜心强,丰富有趣的民间游戏又深深吸引著幼儿,但他们又必须承受失败和挫折带来的不安,若要获得胜利与成功,就得不断矫正自己不合群的行为,改变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及与人交流的方式,主动地去遵守游戏规则。幼儿在分析自己的不足时,也会监督同伴的行为,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表示不满和批评。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控制,既锻炼了抗挫折能力,又增强了辨别是非、对事物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交往态度。
二、以多种形式开展民间游戏,让幼儿学会交往
1.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
幼儿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一定的选择倾向,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幼儿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交流过程中,常能得到一些新鲜的意见;而那些智力相对发展迟缓、不太善于表达、不太善于与人沟通的孩子,游戏伙伴往往也很单一。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调节幼儿交往的对象,培养幼儿在集体中能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样不但能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
2.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民间游戏:幼儿园、家庭、社区,让民间游戏成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沟通的桥梁。
民间游戏有多种类型,有以语言发展为主的,如《炒豌豆》、《骑铁马》;有以音乐游戏为主的,如《小老鼠上灯台》、《小兔乖乖》等;有以体育活动为主的,如《石头剪子布》、《猜拳走步》、《老狼老狼几点钟》、《占堡垒》等。此外,民间游戏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记忆、判断等能力。多样性原则不仅丰富了幼儿民间游戏的内容,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可以保持对幼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持久性。经典、优美的民间游戏为很多人带来过欢乐,许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会玩,也愿意玩。家长乃至社区中的人们,对儿时的游戏往往至今难以忘怀而津津乐道,这对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推动极大。在家庭里,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民间游戏时,能怀着愉悦的情绪,带着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和孩子亲密交流、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等,这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教育。在小区、广场甚至街道,好玩的民间游戏自然地把三三两两的大人、孩子凑在一起,互教互动,尽情游戏。对于生活在现代“鸽子笼”里的独生子女,民间游戏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幼儿获得的是可贵的社会交往机会。由于民间游戏,幼儿园、家庭、社区,有了共同关心的话题,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教育的观念有了一致的变化,教育的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我先是通过亲子活动的形式,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玩民间游戏。家长们玩起民间游戏好像回到了童年,这种气氛也感染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让孩子们相互之间自发地开展民间游戏,因为孩子们有了社会交往的需要,所以不受人员控制地在班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混龄开展民间游戏,提供异龄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普遍没兄弟姐妹,缺少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独生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现状。混龄活动是指打破班级界限,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活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很多国家采用混龄编班的形式进行教育。将不同年龄的幼儿混合后进行各种混龄活动,让幼儿在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与活动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方式,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同伴群体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学习并实践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将同伴群体作为参照点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同伴之间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同伴包括同龄和异龄的伙伴。在一般的幼儿园中,由于年龄班的划分,同伴群体通常在同龄的幼儿中产生,产生异龄幼儿同伴群体的客观条件不足,异龄幼儿之间的交往更是难得。混龄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就是为大班幼儿扩大了同伴群体,提供异龄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丰富他们的交往经验。在幼儿园里让大班的孩子带领中小班的孩子一起参与民间游戏活动,在大带小的游戏活动中,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选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让大班的孩子从以前的被照顾的角色向现在的照顾人的角色转化,增加了游戏的无穷乐趣。
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练习合作,强化幼儿的交往意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民间游戏的开展正是应幼儿自身成长需要而产生的。众所周知,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体力日趋健壮,骨骼和肌肉也较前坚实,基本动作、思维和想象有一定的发展。我们利用开展民间游戏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能处理游戏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初步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分享、合作,强化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2.用“合作”取代“独我”。
在民间游戏中从尊重规则到遵守规则,是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的萌芽,从而抑制了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萌发。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受“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严重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培养利他的行为。民间游戏中所独具的特点,能促使幼儿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如,民间游戏中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要让幼儿知道在游戏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才能使游戏进行下去,富有情趣的民间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学会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我们要有意创造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扩大与发展。通过游戏中伙伴间的相互模仿、相互协调,幼儿学会了遵守规则,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了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不断地更换角色,游戏伙伴中自然产生“领袖”,这些“领袖”也会很自然地被淘汰,这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组织能力。民间游戏教育了幼儿要平等待人,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活动环境,应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民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的过程。
游戏者在不同的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展开游戏进程,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交往,就成为了强化游戏的刺激。同样角色游戏的情境,各种角色的存在为幼儿开展交往提供了充足条件,丰富着交往的内容。在民间游戏中,交往的对象、环境、情境、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幼儿发展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对民间游戏的指导,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游戏的开展中用“合作”取代“独我”,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3.在民间游戏中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锻炼抗挫折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交往态度。
在民间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积极参与;学会了交往;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克服困难;更学会了与同伴相处的谦让精神。民间游戏环境是社会的缩影,其中也存在竞争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会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当他们面临失败,会产生挫折感,但挫折也是种教育。幼儿好胜心强,丰富有趣的民间游戏又深深吸引著幼儿,但他们又必须承受失败和挫折带来的不安,若要获得胜利与成功,就得不断矫正自己不合群的行为,改变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及与人交流的方式,主动地去遵守游戏规则。幼儿在分析自己的不足时,也会监督同伴的行为,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表示不满和批评。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控制,既锻炼了抗挫折能力,又增强了辨别是非、对事物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交往态度。
二、以多种形式开展民间游戏,让幼儿学会交往
1.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
幼儿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一定的选择倾向,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幼儿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交流过程中,常能得到一些新鲜的意见;而那些智力相对发展迟缓、不太善于表达、不太善于与人沟通的孩子,游戏伙伴往往也很单一。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调节幼儿交往的对象,培养幼儿在集体中能积极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样不但能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自己的发展。
2.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民间游戏:幼儿园、家庭、社区,让民间游戏成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沟通的桥梁。
民间游戏有多种类型,有以语言发展为主的,如《炒豌豆》、《骑铁马》;有以音乐游戏为主的,如《小老鼠上灯台》、《小兔乖乖》等;有以体育活动为主的,如《石头剪子布》、《猜拳走步》、《老狼老狼几点钟》、《占堡垒》等。此外,民间游戏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记忆、判断等能力。多样性原则不仅丰富了幼儿民间游戏的内容,而且可以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可以保持对幼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持久性。经典、优美的民间游戏为很多人带来过欢乐,许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会玩,也愿意玩。家长乃至社区中的人们,对儿时的游戏往往至今难以忘怀而津津乐道,这对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推动极大。在家庭里,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民间游戏时,能怀着愉悦的情绪,带着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和孩子亲密交流、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以及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等,这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教育。在小区、广场甚至街道,好玩的民间游戏自然地把三三两两的大人、孩子凑在一起,互教互动,尽情游戏。对于生活在现代“鸽子笼”里的独生子女,民间游戏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幼儿获得的是可贵的社会交往机会。由于民间游戏,幼儿园、家庭、社区,有了共同关心的话题,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教育的观念有了一致的变化,教育的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我先是通过亲子活动的形式,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玩民间游戏。家长们玩起民间游戏好像回到了童年,这种气氛也感染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让孩子们相互之间自发地开展民间游戏,因为孩子们有了社会交往的需要,所以不受人员控制地在班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混龄开展民间游戏,提供异龄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普遍没兄弟姐妹,缺少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独生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现状。混龄活动是指打破班级界限,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活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很多国家采用混龄编班的形式进行教育。将不同年龄的幼儿混合后进行各种混龄活动,让幼儿在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与活动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方式,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同伴群体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学习并实践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将同伴群体作为参照点以引导自己的行为,同伴之间彼此影响,互相促进。同伴包括同龄和异龄的伙伴。在一般的幼儿园中,由于年龄班的划分,同伴群体通常在同龄的幼儿中产生,产生异龄幼儿同伴群体的客观条件不足,异龄幼儿之间的交往更是难得。混龄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就是为大班幼儿扩大了同伴群体,提供异龄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丰富他们的交往经验。在幼儿园里让大班的孩子带领中小班的孩子一起参与民间游戏活动,在大带小的游戏活动中,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选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让大班的孩子从以前的被照顾的角色向现在的照顾人的角色转化,增加了游戏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