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与施工单位高度重视,在经济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尽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探讨了解决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 环境影响 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動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的。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一般库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
1.2对水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废水的随意乱排会污染到地表面的水,有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下游的水质,使饮用水受污染;水库蓄水,水流变缓之后降低水的扩散与稀释能力,随着水中污染物增加,会发生富营养化,还可能引起库岸塌崩,甚至诱发地震;水库在泥沙淤积之后,库存容量变少,如果疏导的进度跟不上淤积速度,水库的综合效益发挥的时间就会减少,最终变成死容库;水库蓄水后,可能抬高水库周围地下水,导致土地盐碱化,影响水库周围的气候要素,使生态平衡发生变化。
1.3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还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还可能造成两岸农田次生盐碱化;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导致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还会引起库区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还可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3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区周围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大的水域能改变附近地区的小气候(多雾、降雨形态变化、气温变幅减小等),并使枢纽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对库区人群健康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
3.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3.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期的措施
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建立水利水电工程预评价体系,对于工程所造成的生态、水环境、施工环境等污染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
3.2多种途径保护自然环境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所排放污水的浓度。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在经过化粪池处理之后可以将其引入农田,做到物尽其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修建闸坝,合理地调节水量,保证环境对水位和流量的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应及时清理水库淤积,同时在河流的上游适当进行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还要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大气的污染,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把排放量减少,并进行消烟除尘措施。
3.3施工单位积极的保护措施
施工单位严格控制临时用地的规模,合理砍伐,保护施工区域的草灌等植被,便于竣工后的恢复。工程施工阶段首先考虑环保的施工方式,尽量选择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施工中,工程人员应根据施工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时加强施工活动的管理工作,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当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预防施工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对大坝、厂房、引水系统、场内交通等建筑物开挖形成的边坡,应采取边开挖、边支护的施工方法,并根据坝肩、岸坡、路堤开挖面等边坡实际情况采取挡墙、喷锚、砌石护坡等工程措施防护,或用草皮、混凝土框植草和种植攀援植物,或洒草籽等措施对边坡进行植物防护;同时,施工单位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噪音超标,应减少夜间施工的频率,选择高性能、低噪音的机器。
3.4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的环保措施
水电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建立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对环境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不良影响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解决意见,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工程完工后,一般须覆土并采取草、灌、乔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尽快恢复地表植被,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加强对弃渣场、砂石料、开采场、取土场、临时工程用地等非景观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出现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3.5科学开展水库移民安置,做到健康安居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对周围库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颇大,包括饮水、气候、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资源等等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划,对各项排量有一个定量规定,并定期检查。这样就将各项保护措施落到了实处,更好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中,让库区和坝区居民能够放心安心的健康安居,幸福生活。
3.6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并且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促进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丰富其他人们的旅游生活。
总之,当前在兴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时要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工程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在流域的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均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海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09(41):58-59.
[2]龚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环境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11):291.
[3]李军.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环境影响及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1,(6):114-115.
关键词:水利水电 环境影响 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进行,施工方要进行工程占地等行为,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影响了陆生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向河道排放,从而改变了河道的理化性质,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污染使大量的動物被迫迁移,结果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的。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一般库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
1.2对水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废水的随意乱排会污染到地表面的水,有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下游的水质,使饮用水受污染;水库蓄水,水流变缓之后降低水的扩散与稀释能力,随着水中污染物增加,会发生富营养化,还可能引起库岸塌崩,甚至诱发地震;水库在泥沙淤积之后,库存容量变少,如果疏导的进度跟不上淤积速度,水库的综合效益发挥的时间就会减少,最终变成死容库;水库蓄水后,可能抬高水库周围地下水,导致土地盐碱化,影响水库周围的气候要素,使生态平衡发生变化。
1.3对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和沉积模式。对多泥沙河流、水库回水末端易产生泥沙淤积,不仅减少蓄水库容,还可能引起河床抬高,影响航运;流入水库的支流河口也可能形成拦门沙而影响泄流,还可能造成两岸农田次生盐碱化;因改变河流的水力条件,对下游河道可能造成冲刷,导致固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受到破坏。
2.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还会引起库区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还可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3水库蓄水后,水面增加,对库区周围的气候可能产生影响,引起风速、湿度、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大的水域能改变附近地区的小气候(多雾、降雨形态变化、气温变幅减小等),并使枢纽附近地区的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对库区人群健康会产生影响,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加,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
3.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3.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期的措施
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建立水利水电工程预评价体系,对于工程所造成的生态、水环境、施工环境等污染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
3.2多种途径保护自然环境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所排放污水的浓度。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在经过化粪池处理之后可以将其引入农田,做到物尽其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修建闸坝,合理地调节水量,保证环境对水位和流量的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应及时清理水库淤积,同时在河流的上游适当进行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还要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大气的污染,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把排放量减少,并进行消烟除尘措施。
3.3施工单位积极的保护措施
施工单位严格控制临时用地的规模,合理砍伐,保护施工区域的草灌等植被,便于竣工后的恢复。工程施工阶段首先考虑环保的施工方式,尽量选择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施工中,工程人员应根据施工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时加强施工活动的管理工作,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当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预防施工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对大坝、厂房、引水系统、场内交通等建筑物开挖形成的边坡,应采取边开挖、边支护的施工方法,并根据坝肩、岸坡、路堤开挖面等边坡实际情况采取挡墙、喷锚、砌石护坡等工程措施防护,或用草皮、混凝土框植草和种植攀援植物,或洒草籽等措施对边坡进行植物防护;同时,施工单位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噪音超标,应减少夜间施工的频率,选择高性能、低噪音的机器。
3.4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的环保措施
水电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建立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对环境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不良影响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解决意见,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工程完工后,一般须覆土并采取草、灌、乔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尽快恢复地表植被,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加强对弃渣场、砂石料、开采场、取土场、临时工程用地等非景观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出现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3.5科学开展水库移民安置,做到健康安居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对周围库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颇大,包括饮水、气候、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资源等等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划,对各项排量有一个定量规定,并定期检查。这样就将各项保护措施落到了实处,更好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中,让库区和坝区居民能够放心安心的健康安居,幸福生活。
3.6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并且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促进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丰富其他人们的旅游生活。
总之,当前在兴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时要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工程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在流域的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水库运行中,均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海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09(41):58-59.
[2]龚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环境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11):291.
[3]李军.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环境影响及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1,(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