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天了。骑着骆驼,随着商队穿过戈壁,爬过无数沙丘后,我们终于到达克里雅河畔达里雅布依乡以南的这个牧业点。
整整五天我都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跟着驼队在骄阳下赶路,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睡了还是清醒着。我只知道,这头总想吃我头发的骆驼会把我带到那片沙漠中的绿洲。
这支驼队是我在于田县城遇见的,他们是些商贩,准备用面粉和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去达里雅布依乡换取克里雅人的羊皮。得知他们的目的地跟我的样之后,我改变了准备租越野车去的想法。
摊开地图,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内,唯有大河沿(达里雅布依的汉语名)孤零零地标注着。达里雅布依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二百多户人分散居住在克里雅河下游的110多万亩胡杨、红柳丛林里。克里雅河,汉语意思是“飘移不定的河流”,直延伸至沙漠腹地。克里雅人说维吾尔语,信仰伊斯兰教,不识耕种,以牧羊为生。
一路上我的向导居马,这个25岁,在沙漠中穿着西装的维吾尔族青年总是不停地询问我为什么要去那个牧业点。年轻的居马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露出别在腰间的那部老式手机,虽然存这沙漠中根本就没有手机信号。我说我去旅游,居马不解地问为什么来这里旅游,他说这里除了沙漠还是沙漠,一无所有。
初到目的地的那天起风了,漫天的黄沙吹得我睁不开眼。朦胧中我看到几座在克里雅河畔与胡杨林之间用红柳搭成的小木屋,这就是这个牧业点的全部。
傍晚,居马把我安排在了一名叫阿尔斯郎的村民家。他临走时说这里什么都不好,只有克里雅人的心是好的。35岁的阿尔斯郎上前用他粗糙的大手握住了我因水土不服而开始脱皮的双手。我把一些砖茶与冰糖送上后,阿尔斯郎显得很有面子,热情地拉我坐到小屋中的火塘旁。就在我们相互问候时,我发现一双幼嫩的、带着些许敌意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我。她是古丽(汉译:花朵),阿尔斯郎的女儿。
当我问阿尔斯郎在这里生活了多久,他木然地望着我,似乎不明白我在说什么。我再一次重复自己的问题时,他才说不太清楚,他说他父母都是克里雅人,他爷爷也是克里雅人,再往上他就不知道了。而阿尔斯郎并不关心这些,他只关心克里雅河。他说他们克里雅人就是追随着克里雅河生活的,有河水的地方才有牧草,那些牧草养育着他们的羊群也养育着他们的子女。克里雅人没有定居的概念,河水流到哪儿他们就迁移到哪儿,胡杨林生长到哪儿他们就住到哪儿。
黄昏时,古丽带着羊群与他的弟弟回来时家中才多了一份热闹与温情。火塘的火光映红每一个人的脸庞,安静的夜如河水般流过这片沙漠的上空。古丽总是喜欢翻弄我的摄影包,她把里面能拉出来的东西全部拉出来,撒得满地都是,而她的弟弟则害羞地躲在母亲身后。等古丽睡了,我才一个人收拾散落满地的摄像器材。
几日的走访中我了解到这个牧业点有11户人家,都是以放羊为生,过着一样的生活。克里雅人并没有自己辉煌的文化,也没有在历史中崭露头角,他们只是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他们那片孤独的圣地。他们所拥有的是和这个沙漠一样的性格,和他们精神永不停息的源泉《古兰经》。我每到一户人家时所面对的都是那些惊恐的面孔,在我说明来意后所看到的又是一种略带惶恐而又惊喜的面容。在那些被风沙吹得粗糙的面孔上,你很容易理解他们的笑容为什么是那么的夸张而又干涩。
这里的生活方式是极其单调的,没有水电,没有道路,整个世界中只有漫天的黄沙,傲然挺立的胡杨,和那静静流淌的克里雅河。苦涩的风尘,苦涩的生活,是那种古老的传统与生活方式维护他们脆弱生活的支柱。这个牧业点只有11户人家,每户人家还都有些距离,并不是集中在一起的。有时我在想,他们难道不会感到孤独吗,
一日,我在胡杨林中进行拍摄时遇见了古丽,她正把弟弟骑在身下痛打,弟弟也在还击。这已经不是打闹了,古丽在和她的弟弟打架。我上前去拉开古丽,可古丽像疯了一般尖叫着要咬我的手腕,并用一切肮脏、下流的词汇来咒骂我。看见自己的姐姐被人“欺负”,古丽的弟弟爬起身后一改往日的羞涩也开始打我。最终我放开了古丽的手,手腕上留着紫黑色的牙印。看着这对姐弟领着羊群消失在胡杨林中,我突然感到内心中有一种莫名的茫然。
傍晚回去,我看到阿尔斯郎的妻子帕丽旦正在用一根红柳条抽打古丽,边打边骂。原来古丽为了去掏鸟窝从胡杨上摔了下来,左臂被树枝划了一个大口子。母亲打她的原因很简单,不想她再次弄出这样的伤口来。古丽不敢闪躲,望着我,不去看那可怕的柳条。我喊着“抱了得”(汉语好了)把古丽藏在身后,柳条被扔到地上。我从背包中取出药品涂抹在古丽的伤口上,帕丽旦则随手抓起把炉灰涂到上面。
那天晚上阿尔斯郎问我还要在这里停留多久,我说过几天就要走了。他说很可惜,下个月就是古丽的婚礼了,她可以嫁到雅博依乡里去。阿尔斯郎对此感到很高兴。我问他古丽见过自己未来的丈夫吗?他说没有。
古丽被母亲打出了门,站在离家不远的沙漠中遥望着远方,望着克里雅河的左岸。阿尔斯郎说小孩子不懂事,不愿意出嫁,要留在家里。帕丽旦让我别担心,说她过会儿就会回来的,这就是克里雅人。
到了晚上古丽还没有回来,阿尔斯郎夫妇在火光中商量着古丽的婚事,我悄悄起身走向那片沙漠,走向这沙漠中唯一的、永恒的“花朵”。古丽坐在一座沙丘上,我走过去静静地坐在她的身边。月光将这片沙漠照得惨白,古丽抬起头小声问我就要走了吗,我点点头。古丽突然哭了,大滴大滴的泪水落在沙漠上迅速地消失。我摸摸她的头说回家吧,她擦着眼泪点点头,但依然坐着。我起身离开,走了几步后回头望着古丽,她的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一条弯曲的小河,一条不会流动的克里雅河。
整整五天我都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跟着驼队在骄阳下赶路,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睡了还是清醒着。我只知道,这头总想吃我头发的骆驼会把我带到那片沙漠中的绿洲。
这支驼队是我在于田县城遇见的,他们是些商贩,准备用面粉和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去达里雅布依乡换取克里雅人的羊皮。得知他们的目的地跟我的样之后,我改变了准备租越野车去的想法。
摊开地图,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内,唯有大河沿(达里雅布依的汉语名)孤零零地标注着。达里雅布依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二百多户人分散居住在克里雅河下游的110多万亩胡杨、红柳丛林里。克里雅河,汉语意思是“飘移不定的河流”,直延伸至沙漠腹地。克里雅人说维吾尔语,信仰伊斯兰教,不识耕种,以牧羊为生。
一路上我的向导居马,这个25岁,在沙漠中穿着西装的维吾尔族青年总是不停地询问我为什么要去那个牧业点。年轻的居马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露出别在腰间的那部老式手机,虽然存这沙漠中根本就没有手机信号。我说我去旅游,居马不解地问为什么来这里旅游,他说这里除了沙漠还是沙漠,一无所有。
初到目的地的那天起风了,漫天的黄沙吹得我睁不开眼。朦胧中我看到几座在克里雅河畔与胡杨林之间用红柳搭成的小木屋,这就是这个牧业点的全部。
傍晚,居马把我安排在了一名叫阿尔斯郎的村民家。他临走时说这里什么都不好,只有克里雅人的心是好的。35岁的阿尔斯郎上前用他粗糙的大手握住了我因水土不服而开始脱皮的双手。我把一些砖茶与冰糖送上后,阿尔斯郎显得很有面子,热情地拉我坐到小屋中的火塘旁。就在我们相互问候时,我发现一双幼嫩的、带着些许敌意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我。她是古丽(汉译:花朵),阿尔斯郎的女儿。
当我问阿尔斯郎在这里生活了多久,他木然地望着我,似乎不明白我在说什么。我再一次重复自己的问题时,他才说不太清楚,他说他父母都是克里雅人,他爷爷也是克里雅人,再往上他就不知道了。而阿尔斯郎并不关心这些,他只关心克里雅河。他说他们克里雅人就是追随着克里雅河生活的,有河水的地方才有牧草,那些牧草养育着他们的羊群也养育着他们的子女。克里雅人没有定居的概念,河水流到哪儿他们就迁移到哪儿,胡杨林生长到哪儿他们就住到哪儿。
黄昏时,古丽带着羊群与他的弟弟回来时家中才多了一份热闹与温情。火塘的火光映红每一个人的脸庞,安静的夜如河水般流过这片沙漠的上空。古丽总是喜欢翻弄我的摄影包,她把里面能拉出来的东西全部拉出来,撒得满地都是,而她的弟弟则害羞地躲在母亲身后。等古丽睡了,我才一个人收拾散落满地的摄像器材。
几日的走访中我了解到这个牧业点有11户人家,都是以放羊为生,过着一样的生活。克里雅人并没有自己辉煌的文化,也没有在历史中崭露头角,他们只是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他们那片孤独的圣地。他们所拥有的是和这个沙漠一样的性格,和他们精神永不停息的源泉《古兰经》。我每到一户人家时所面对的都是那些惊恐的面孔,在我说明来意后所看到的又是一种略带惶恐而又惊喜的面容。在那些被风沙吹得粗糙的面孔上,你很容易理解他们的笑容为什么是那么的夸张而又干涩。
这里的生活方式是极其单调的,没有水电,没有道路,整个世界中只有漫天的黄沙,傲然挺立的胡杨,和那静静流淌的克里雅河。苦涩的风尘,苦涩的生活,是那种古老的传统与生活方式维护他们脆弱生活的支柱。这个牧业点只有11户人家,每户人家还都有些距离,并不是集中在一起的。有时我在想,他们难道不会感到孤独吗,
一日,我在胡杨林中进行拍摄时遇见了古丽,她正把弟弟骑在身下痛打,弟弟也在还击。这已经不是打闹了,古丽在和她的弟弟打架。我上前去拉开古丽,可古丽像疯了一般尖叫着要咬我的手腕,并用一切肮脏、下流的词汇来咒骂我。看见自己的姐姐被人“欺负”,古丽的弟弟爬起身后一改往日的羞涩也开始打我。最终我放开了古丽的手,手腕上留着紫黑色的牙印。看着这对姐弟领着羊群消失在胡杨林中,我突然感到内心中有一种莫名的茫然。
傍晚回去,我看到阿尔斯郎的妻子帕丽旦正在用一根红柳条抽打古丽,边打边骂。原来古丽为了去掏鸟窝从胡杨上摔了下来,左臂被树枝划了一个大口子。母亲打她的原因很简单,不想她再次弄出这样的伤口来。古丽不敢闪躲,望着我,不去看那可怕的柳条。我喊着“抱了得”(汉语好了)把古丽藏在身后,柳条被扔到地上。我从背包中取出药品涂抹在古丽的伤口上,帕丽旦则随手抓起把炉灰涂到上面。
那天晚上阿尔斯郎问我还要在这里停留多久,我说过几天就要走了。他说很可惜,下个月就是古丽的婚礼了,她可以嫁到雅博依乡里去。阿尔斯郎对此感到很高兴。我问他古丽见过自己未来的丈夫吗?他说没有。
古丽被母亲打出了门,站在离家不远的沙漠中遥望着远方,望着克里雅河的左岸。阿尔斯郎说小孩子不懂事,不愿意出嫁,要留在家里。帕丽旦让我别担心,说她过会儿就会回来的,这就是克里雅人。
到了晚上古丽还没有回来,阿尔斯郎夫妇在火光中商量着古丽的婚事,我悄悄起身走向那片沙漠,走向这沙漠中唯一的、永恒的“花朵”。古丽坐在一座沙丘上,我走过去静静地坐在她的身边。月光将这片沙漠照得惨白,古丽抬起头小声问我就要走了吗,我点点头。古丽突然哭了,大滴大滴的泪水落在沙漠上迅速地消失。我摸摸她的头说回家吧,她擦着眼泪点点头,但依然坐着。我起身离开,走了几步后回头望着古丽,她的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一条弯曲的小河,一条不会流动的克里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