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腹地侗乡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ad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想去嘈杂的地方听喧嚣,不想去拥挤的地方看人头,于是决定找个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去走村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一位叫“千户侗寨”的网友帮助下,找到一个叫独峒的地方。她隐于湘、桂、贵三省交界的群山深处,如一片纯洁的处女地,保存了最原始的侗族风情……
  
  出发前,约朋友同行,没想到帖子发出,最后竟吸引了十多名驴友,其中包括11个大人和5个小朋友。11个大人中有5位美女,而5个小朋友中最小的阿木居然只有6岁。背上背包、背上帐篷,我们一起向那个未知而遥远的侗乡进发。
  
  干冲,大山里的鱼米之乡
  
  火车、汽车,经过长途奔袭,10月2日14时,我们终于到达广西三江,“千户侗寨”早已为我们联系好两台微型面的,我们从三江县城直接赶往当天的目的地——干冲。
  干冲,离独峒约10公里,是三江最大的侗族村寨,寨子里有1000多户5000多人,立寨时间超过千年。“千户侗寨”告诉我们,干冲是个典型的山间盆地,山环水绕、水草茂盛、鱼肥粮丰,被誉为“大山里的鱼米之乡”。
  而干冲能成为三江第一侗寨,据说和康熙还有关系。相传300多年前,康熙微服私访途经干冲时,因困顿在路边歇息。路逢一对干冲夫妇,吸了男子送的几片干烟叶后困顿即消。听说夫妇俩为无男传宗困扰,便命夫妇就近找来一公一母两株樟树苗栽下,按侗人习俗系上黄布条(侗人栽树时树干上会系上草标或土布,提醇路人不要践踏),并叮嘱夫妇俩逢年过节双双来祈拜,来年定可生男孩。夫妇俩按叮嘱去做,果然应验。于是干冲无嗣者纷纷去求,皆灵验,连续数年,干冲人口倍增,终成三江最大的侗寨。
  在久远的传说中,两个小时过去了,干冲出现在我们眼前。第眼,干冲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震撼,一路劳顿和饥饿,我们决定先填饱肚子。晚饭安排在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嘎婆家里,据说嘎婆是村子里最有名的女歌师,侗族情歌唱得非常棒。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富足的生活状态,干冲人养成了怡然自乐、幽默诙谐、吟歌养心的秉性,无论走到村寨哪个角落,随便一对成年男女,都能对上三天三夜的情歌。而干冲人的生产活动、节庆祭祀、民约寨规、礼仪交往、讲古歌舞、宗教聚会、红白喜事等更是无事不歌。他们把能说会唱的人称为歌师,因此歌师乃干冲一“宝”。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嘎婆特意杀了一条狗,把亲戚朋友都动员起来为我们做菜。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大伙决定先安营扎寨。把帐篷扎到学校操场去。但热情的嘎婆无论如何不让我们去学校,让我们就把帐篷扎在她家的木楼上。最后,十几顶帐篷把嘎婆家的木楼占得满满的。
  扎好帐篷,饭也好了,嘎婆家的堂屋里架上了三张桌子,狗肉、香猪肉、粉肠、酸鱼……每张桌子都被挤得满满的。嘎婆的儿子从里屋提来一桶约15公斤的米酒,在桌子上摆上一圈吃饭的大碗,把每个碗都倒上满满一碗酒。美女们一看赶紧溜之大吉,而小朋友们大概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豪迈的阵势,兴奋得在桌子间窜来窜去,连村子里的狗儿都赶来凑热闹。
  在一片敬菜和敬酒声中,大家很快满脸通红。酒至半酣,房门被推开,原来是干冲的款首(干冲侗族地区是唯一保留有“款”的地方,“款”类似族规,款首相当于族长)、歌师、村主任、妇女主任等一干人马闻讯而来。
  15公斤米酒很快桶朝天,嘎婆的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又提来了好多米酒,于是大碗米酒继续喝着,动听的侗族情歌也开始在屋子里飞扬起来。同去的美女为了助兴,把自家家乡的山歌也亮了出来。不知不觉中,每个人都有了朦胧醉意,而嘎婆她们的侗族情歌声正浓,她们或两人相对、或三人合唱,偶尔唱错,对方便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们只有坐在旁边观战的份。
  “千户侗寨”告诉我们,歌师们已经斗上劲了,要分出个高低胜负才会罢休。大伙一听不禁咋舌。此时酒桌上很多人早已不知去向,我四处找寻,发现他们已经转移阵地,跑到厨房里继续喝去了。
  这个晚上最后怎么散场的,我一点记忆都没有了,只记得歌师告诉我们,干冲地处湘桂古驿道,数百年来,无论是兵家游勇、商贾货郎、卒赈挑夫、赖佬乞丐、木工铁匠,还是逃荒避难的、补锅阉猪的、堪舆卖艺的、走朋串友的,都络绎不绝地穿梭在这个村寨边。而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能在干冲找到饭吃、借到宿住。因为干冲人素有“来者都是客”和“穷一辈不穷一餐”的观念,如谁家因吝啬不给求助的外地人施饭、借宿,全村男女老少会群起而攻之,最后落个“吝啬鬼”的名号,从此这家的后生就难讨媳妇,女孩也嫁不到好人家。
  
  高定,仙鹤落脚的地方
  
  第二天中餐后,我们将要翻过几座山头徒步去高定。越过嘎婆门前的小河,爬上高高的山头,嘎鎏她们“下次再来”的喊声还在耳边回荡,她们挥动的手依然可以看见。
  高定距独峒约10公里,与干冲一样都分布在侗族“圣山”三省坡下面,从干冲到高定有青石板铺成的山路相通,徒步约一个半小时可达。
  离开干冲时,热心的“千户侗寨”给他在高定的同学吴老师打了个电话,让吴老师到村口接我们。沿着植被茂密、稻田纵横的山间小路,我们很快爬上了最高的垭口,翻过垭口下去就是高定。
  由于小朋友多,我们的队伍拖得老长,我走在最后收队。快到山脚时,我拨打吴老师的电话,电话刚接通他就告诉我,他已在我们前面的队伍中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到了村里的制高点——高定小学,这是我们当天计划中的宿营地。吴老师告诉我们,小学正在维修,没水也没电,让我们到他家楼上扎营。在大家再推脱后,他突然想起他家屋后有两块稻田,这几天刚好收割完稻谷,田里被打羽毛球的小朋友踩得平平整整的,非常适合扎营。大家一听大喜,马上收拾东西开拔。
  吴老师告诉我们,高定意思是高而陡的村寨。据说最初的高定侗寨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当时只有几户人家,虽居住多年,却直人丁不旺,甚至连饲养的家畜家禽都难成活。有一年,所有人家的家禽除一只母鹅外全部病死,这只幸存的母鹅也在某个清晨翻过山梁走了。不久,人们发现母鹅居然和一只白天鹅在一起搭窝下蛋,并孵出了一群小天鹅。而这个地方,背风向阳,温暖如春,周围分布着许多甘泉。山泉下的溪水里也鱼虾成群。众人认为这是神仙让仙鹤(当地人称天鹅为仙鹤)帮他们指引风水宝地。于是大家纷纷从原来的居住地搬了过来,由于此处地势较高且高低不平,大家就将其取名高定。
  吸取前日教训,晚饭时当吴老师也提出一桶米酒时,大伙纷纷发表声明不喝酒。吃过晚饭,夜幕降临,大家在平整的稻田里扎好营,点燃汽灯,在地上铺上废报纸,网友“不一”和老宋到村子里的小卖部去买啤酒,结果却没有可下酒的东西。老板热情地说家里有花生,可以帮我们炒一些来。于是搬来两瓶啤酒,等着老板的炒花生准备畅饮,结果吴老师以为我们晚饭没吃饱,匆匆忙忙从家里端来两大碗肉。
  第二天起来,太阳刚刚穿破云雾,山寨安宁中透着岁月的芬芳。公鸡伸长脖子站在木楼前的台阶上高歌,燕子啾啾鸣叫着在寨子 上空轻快翱翔。挑着米酒慢慢悠悠的老人、背着孩子匆匆忙忙的妇女、鼓楼前嬉戏的孩童、牵着牛扛着犁的男人、在水井边洗衣洗菜的妇女、在坝子里相互吠咬的狗们,切都是那样安详。
  站在寨子最高处放眼望去,木楼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层层叠叠的青瓦木屋遍布在群山之间。七座按宗教建筑修建的鼓楼飞檐重叠,精美而奇特,干净的青石小道在寨子里四通八达,而最令我们赞叹的,莫过于11层的独柱鼓楼,这座鼓楼建于1921年,鼓楼只一根主柱,通过横柱与四周边柱相连,造型奇特,匠心独具,显示出侗族人民的超凡智慧。
  
  林略,天上的宫阙
  
  吃过吴老师为我们准备的早餐,我们开始了独峒的最后一段也是最困难的一段行程——向林略进发。从高定出发,沿山路向上攀登,山路狭窄而陡峭,一边是险峻的山崖,一边是高高的田埂,窄的地方仅能容脚、陡的地方需要手脚并用。
  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炙热地烘烤着我们,所有人都汗流浃背,出发没多久,胖胖的小杨杨就摔了几跤,终于越走越慢,走几步要喝一次喝水,而最小的阿木则边爬边委屈地掉眼泪。我们再也无心欣赏沿途风景,每到一个有树荫的地方就赶紧停下来休息。沿途岔道极多,在最后一个岔道时,领头的“泡菜”终于走错了路,带领队伍继续往上爬。等收队的我赶到岔道边时,一个正在收割稻子的人好心提醒我说走错路了,于是赶紧喊前面的人往回走,后队变前队,走在后面的小杨杨一下兴奋起来,赶紧往前跑。
  爬上一座山染,远远地我们望见远处的山头上黑压压一片木楼无声静立。林略,仿如一支雄伟壮观的古罗马帝国军队,雄壮而威严地整齐排列在高山之巅,并在我们爬上山梁那一刻突兀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虽已有太多的山寨和木楼在我们的记忆中走过,但林略依然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放眼望去,看不到交错的木梁,看不到凌乱的栅栏,只有一排排平行的屋顶,一片片并行的黑瓦。这种黑压压的整齐,使林略犹如一曲雄浑的进行曲。在这片整齐的屋顶中,鹤立鸡群般矗立着三座鼓楼,远远看去,那褐色和白色相间的鼓楼顶部,恍若将军的头盔闪耀着炫目的光芒,而三座鼓楼就是指挥这个军阵的将军。
  


  黑瓦之下,是一圈圈缠绕在山间的梯田,一直延伸到数百米的沟谷之下。层层梯田,有的是刚翻过来的赤红、有的是长满青草的翠绿、有的是布满紫藻的紫蓝,如一条条五彩的飘带,在阳光下发出灼人的光芒。
  大伙的步伐开始加快,很快就走进了寨子。我们在寨子中毫无目的地游荡,鼓楼时隐时现在梁与梁、瓦与瓦之间。林路鼓楼虽也是侗乡鼓楼,但与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鼓楼不同。这里的鼓楼下部是封闭的,木条栅栏将四外围住成一屋状。在鼓楼的角落里,我们无意中发现一面竖立的日鼓。这面鼓是直接把树干掏空,然后在上面蒙以牛皮做成,原本镶在鼓楼高处,如今鼓楼破败,所以就取了下来。
  问村里的老人鼓楼始建于何时,他们亦无从知晓,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从资料上也难觅到只言片语。
  林略,何日才能揭开你的面纱!
其他文献
去阿坝县,不去莲宝叶则,不去花湖。  只是到处闲逛,就能感受到那浓浓的藏地风情和淳朴的民风,  还有如传说中香巴拉那般美丽的景致。    “阿坝”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阿里人居住的地方”。据说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把吐蕃腹地阿里带的居民迁至此地。走进阿坝县就感觉到它的富庶,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县城里更有一种小城市特有的温暖与闲适,来往的人群身穿色彩艳丽的藏族
期刊
湿地概述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
期刊
在车上摇晃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摇到了高椅,湖南怀化市会同县的一个山村。初见高椅,村庄上空袅起的炊烟,流淌出遗世的悠然。据说这组古建筑群乃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于1143年到此兴建而成。村里人家的门前屋后,自雕的木头傩面具,被随意地放置。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面具的雕刻,蕴含着民间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不知道这遗世小村里,深藏着怎样的灵工巧匠?
期刊
虽然在珠海的市区很方便就能看到大海,但是,要和更美更蓝的大海亲密接触,只有去到大海深处的海岛才能看到。所以每到假日或空闲,我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去海岛游玩,去感受那儿的渔民风情,去呼吸海岛上清新的空气,去看海鸥在海岛上盘旋,在海岛的最高峰看日出日落。  在个旅游网站看到了一篇召集去庙湾岛自由行的帖子,有人说那里是广东省目前发现的最美丽海岛之一,而且是未被太多开发的新鲜线路,于是怀着对海岛的敬意,与“驴
期刊
“十一”黄金周,我终于有暇回故乡南阳采风访友。酒酣耳热之际,有了领略“一脚踏三省”之地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的豪情。  荆紫关镇位于淅川县西北部,距县城75公里。途中,多次到过荆紫关的老朋友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里的繁华。那里不仅有古码头、古建筑、古街道、古雕刻、古壁画、古彩绘,而且,在闻名遐迩的清代五里长街上,还保存着明清时代房舍2200多间和店铺700多间,街心树有“三省友谊碑”。  到了荆紫关,脚
期刊
甘孜是个神奇的地方,几乎每次抵达那里,都能见到彩虹。这是我第一次到甘孜时拍下的。下午的时候,我爬上甘孜寺的高台上,突然与一场大雨不期而遇。雨来势凶猛,但去得也快。半个时辰之后,城市的上空就高高挂起美丽的彩虹。我被感动与震撼撞个满怀。
期刊
跟着电视剧去看风景,原来是那样生动,也是那样意外。  看了那部30集连续剧《康定情歌》,我们一群女孩子爱极了那样美丽的草原,胡军版的“洛桑”几乎比乔峰还要令人倾倒,美女陶红、叶童、左小青们一旦穿上了藏装,个个都美如“拉姆”  于是决定去康定转转,跟着“情歌”走,到“洛桑”和“康珠”打马经过的跑马山和塔红草原去,到纠结了万般爱恨情仇的“木雅锅庄”去,集体凭吊场影视剧里荡气回肠的悠远爱情。    跑马
期刊
这次去泰国,最深的体会是美丽又艰辛。  我的行程是,曼谷—甲米—奥南海滩—曼谷—清迈—拜县—媚宏颂—拜县—清迈—曼谷。为了能有更深入的旅游体验,当然也为了更省钱,到泰国后的交通都是以火车和汽车为主。而且一路马不停蹄地从南跑到北,累,并快乐着。  与很多游客不同,在泰国,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些旅游传单上的漂亮海滩,更不是红灯区里的妖娆表演。作为一个摄影师,对我来说,异域之美在于人。而此行泰国,那些形形
期刊
在海边有一千种装模作样的玩法:扮美人鱼在海里玩花式泳摇着屁股扭来扭去,扮日剧爱情戏坐日落沙滩至深夜直到被冻出两条鼻涕,扮度假的欧洲人躺着不动戴太阳眼镜看小说 可估计你跟我一样:这些都玩过了。游泳?那是保留玩法,而且你也不可能海边的日日夜夜都泡在水里玩啊!  如何在水之外玩出新花样,便成了海边度假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问题,这次我们去汕尾的红海湾时解决了。红海湾是我每年夏天必定去度假的地方
期刊
我们是从波密出发前往然乌湖的,临走那晚在旅馆的网吧查看资料,得知然乌湖还是藏东南闻名的水葬场,心里禁不住生起了神秘和敬畏的感觉。  汽车一路前行,随着海拔的升高,葱茏翠郁的景色在身后渐行渐远。我们沿着帕隆藏布逆江而上,道路两旁都是光秃秃的山脉,但奔流的江水却宛如九寨的海子般温蓝莹润,与澄澈的天空遥相辉映,在一片荒凉贫瘠中抚慰着我们疲劳的双眼。  越往高处走,水流越显宽阔,翻过一个山头,一汪令人惊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