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党代会精神 奋力实现新青海目标

来源 :党的生活·青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b13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4日,省委宣传部、青海日报社、省社科联、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联合召开了省垣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会上,与会领导、学者围绕党代会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论与实践的层面进行了热烈交流和深入研讨,取得了共识,凝聚了力量,坚定了信心,激发了干劲。为更好推动党代会精神落在实处,现将座谈会发言摘要刊登,以期更加深入地宣传阐释研究党代会精神,更加坚决地高举旗帜、奋发有为,干出一个新青海。
  对青海历史方位和外部环境的认识与判断
  省委党校吴玉敏
  首先,青海进入跨越式发展始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新世纪之后则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省实现了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实现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因为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发展的层次不断提升、发展的优势逐渐显现、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发展的成果更多惠民、发展的环境愈发向好、发展的合力广泛凝聚、发展的引领更为有效、发展的保证更加坚强,青海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其次,客观准确地把握省情,实事求是地对待发展中的问题,是更好地推动青海进步提升的必要前提。我省仍然存在着发展不足、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任务艰巨;贫困发生率较高,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基层基础工作、干部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全面从严治党任务艰巨等问题。青海所处的欠发达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
  第三,在准确把握青海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同时,还要全面分析掌握所处的外部环境,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推动新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以战略眼光认清我省所处的外部环境。第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拓展了青海发展的新空间,带来了发展机遇。第二,新一轮改革创新的大潮,推动青海发展进入新阶段。第三,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临近,引领青海发展实现新提升。第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营造了青海发展的新环境。
  “四个转变”将不断开辟青海发展新境界
  省社会科学院王亚波
  “四个转变”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青海的具体践行。“四个转变”是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领会“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立足青海特点形成的思路创新。
  “四个转变”是对省情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先后确立了“资源开发”战略、建设“三区”战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省委重新审视发展环境提出了“四个转变”,自觉从全国大局思考问题,彰显青海的比较优势,抢抓生态建设战略先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搭乘国家发展快车,科学地展示了省委对省情认识逐步升华的历史演进脉络。
  “四个转变”是对青海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指导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四个转变”集中体现了未来青海的立省之本、省情之要、强省之策和富民之计,充分反映了省委对青海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青海发展理论内涵和外延的全面提升与全方位拓展。“四个转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建设生态大省、生态强省体现了矛盾辩证的观点,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坚持了人民主体的唯物史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坚持了解放思想;实现农牧民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体现了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智慧。
  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科学性人民性可行性
  省委政策研究室马化伟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未来五年青海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一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蓝图,当今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要朝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为全国大局作出应有贡献,坚决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这一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既继承了以往建设“三区”的战略部署,又包含了以“四个转变”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既紧密衔接“十三五”规划,又考虑“十四五”发展远景,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反映了青海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描绘了青海未来五年各项事业所要达到的新高度。
  这一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牢牢盯住的都是各族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始终关注的都是各族群众要有更多获得感,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鼓舞人心、令人向往的目标。
  这一奋斗目标具有鲜明的可行性。经过测算,未来五年,在切实加强青海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主体功能的基础上,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年均保持7%的增长速度,继续保持每年财政支出的75%左右用于民生,并把国家支持与自身勤劳拼搏很好地结合起来,全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奋斗目标是对青海省情的深刻考量
  青海师范大学王兆宁
  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在新的起點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对于青海省情的深刻考量。
  民族团结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构成了青海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民族团结与生态安全既是青海发展的底线所在,又是青海发展的优势所在,更是青海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所在。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政治保障。要始终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青海贯彻好、落实好,确保青海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把握青海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青海确立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未来青海各方面工作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既要调动全省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用心用力解决各族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
  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是立省之本
  青海大学李双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既是我们深化省情认识得出的结论,也是青海最大的资源禀赋。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是立省之本,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贯彻落实“立省之本”的精神实质,不仅关乎青海当前的发展,而且关乎青海发展的长远和未来。
  第一,“立省之本”是对青海生态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站位的准确界定,是对青海最大资源禀赋的正确认识,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0”重要讲话和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才能在地区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立省之本”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三者之间的关系。把生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既要坚定生态自信,又要增强生态自觉;既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又要不断提升生态经济实力。在生态保护中做大生态产业,提供生态产品,创造生态财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目标,才能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因此,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发挥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品牌、发展生态经济、创造生态财富、贡献生态成果、共享生态成果是我们发展应遵循的基本思路。
  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
  青海民族大学马成俊
  省委提出“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阐释。
  一、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历史基础。自先秦以来,青海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十分频繁,迄至元代,形成了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格局,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各民族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特质,并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进而使青海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现象。
  二、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制度保障,而且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建设既是展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窗口,也是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五大宗教俱全的省情是建设民族團结进步大省的现实需要。青海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7%,信教群众占总人口的52%左右,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符合当前我省基本省情和现实需要,符合全省各民族共同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四、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物质保障。近年来,为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相继实施了兴边富民、西部大开发、人口较少民族扶持计划、“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的推进对民族地区影响深远,不仅促使青海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也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刻理解“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的强省之策
  青海经济研究院戴鹏
  “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是我省提高站位,借力使力,加快发展的兴省之道、强省之策。
  一是新时期提升我省发展层次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深刻理解国家新要求与积极践行新理念的关键时期和深化省情认识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时点,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打开眼界、拓宽思路,更加积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大政方针,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
  二是新形势下推进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要在一些领域“后队变前队”,实现弯道超越,就必须从全局和大势上把握时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拓展新空间并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三是新环境下放大我省发展优势的根本所在。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与国家战略的充分对接,引领了青海发展的方向,强化了发展支撑,拓展了发展空间,聚集了发展动力。青海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只有把青海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谋划,才能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找准发展优势,才能有更大作为,也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不被边缘化。
  四是新阶段解决我省主要矛盾的现实需求。发展不足、发展不快是我们最大的省情,当前又正处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战略,顺应时代潮流,把青海融入到国家总体战略中,上接国家天气,下接省情地气,有利于我们争取大项目、大投入,在推动和服务国家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作好三部曲唱响六首歌
  省农牧厅孙文龙
  实践表明,单一的种植、养殖换不来幸福的生活,被动的看护自然得不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形成发展与保护生态、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互促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作好三部曲,唱响六首歌。   要作好转变传统、粗放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和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之曲;作好把生态文明渗透到农牧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农牧民素质,倡导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曲;作好把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上,发挥和提高农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农牧民生活改善的联动效应之曲。
  要唱响“调、转、补、改、保、创”之歌。“调”即调优结构,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构建“三区一带”农牧业生产布局,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转”即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政策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重点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着重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补”即补短板,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改”即改善民生,提高农牧民幸福指数,使各族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保”即保护优先,促进农牧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落实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確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创”即创新机制,激发农牧区发展活力,深化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保险政策。
  切实推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王劭
  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推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绿色循环发展。要严格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以重点园区和重大产业基地为主体,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要抓好西宁、柴达木、海东三个工业园区生态化、绿色化改造,为结构调整创造空间。要加快推进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我省节能降碳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要积极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探索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搭建开放式创新体系。要通过技术升级等措施,再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要着力培育环境友好型特色新兴产业,通过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全力打造4个千亿元产业基地,加快构建锂电等五大板块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三、持续加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将我省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向东瞄准沿海发达省市,向西拓展中亚、西亚国家合作领域,增强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围绕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突出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充分利用青洽会等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对口支援机制、友好国家和地区合作基础,全力推进引才引智引资力度。
  以“五大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省环境保护厅齐铭
  省环境保护厅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行动为载体,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一是在提升水环境质量上下功夫。坚持好水差水一起抓、陆域水域统筹抓、干流支流系统抓,全面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青海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积极推进水污染网络化管理,严格实施流域分区控制,在三江源地区、青海湖和柴达木内陆河流域,重点推进水源涵养功能维护和面源污染控制,加强格尔木东河的系统治理保护,在各工业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抓紧实施新一轮《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二是在完善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上下功夫。重点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作用。三是在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上下功夫。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实施年活动和工业园区及涉重、化工、采掘等行业企业环保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查处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等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和依法处理篡改、伪造数据等弄虚作假违法行为。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依法及时公开排污单位环境违法信息,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化解体系,强化关系公众健康重点领域的风险预警与防控,指导重点风险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同时,有效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以“四个着力”开创青海民生提质新局面
  省政府研究室张静习
  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让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要求我们:
  着力保基本。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守住民生底线。切实把社会政策定位在托底上,将民生建设重点放在兜底上,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着力解决好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稳控物价等“底线民生”。
  着力全覆盖。要加快实施教育优先、健康提速、社保完善、就业促进、收入提升“五大行动”,深入推进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振兴“四大工程”,健全完善覆盖城乡、普惠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
  着力上水平。要找准关键环节,坚持精准施策,整合国家各方面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用好东西部对口支援平台,调动青海自身力量,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统筹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民生导向,把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出一条农牧区生态得到保护、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共赢发展之路。
  着力促公正。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辩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统筹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省委组织部薛成龙
  组织部门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的全过程、各方面:
  一、在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上持续加力,筑牢思想根基。在“学”上深化拓展。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规范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推广每月一次“主题党日”制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学习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提升学的效果。在“做”上落细落小。广泛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個堡垒”“晒成绩、亮承诺、作表率”“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主题活动,把“做”的要求融入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去。同时,确保在“改”上立说立行。
  二、在坚持从严选用管理干部上持续加力,打造过硬队伍。树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重视基层、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褒奖贡献突出的干部、支持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踏实干事的干部、鞭策状态不佳的干部、惩处贪污腐败的干部,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同时,加强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科学开展干部考核评价,严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
  三、在深入推进“三基”建设上持续加力,不断提档升级。持之以恒建强基层组织,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功能。驰而不息夯实基础工作,推动乡村两级基础工作标准化、精细化,着力解决信息资源碎片化、孤岛化问题。持续不断提升基本能力,实施全员学习行动和精准培训,不断提升干部通用基本能力和专业基本能力。
  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四个转变”
  省纪委李艳萍
  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四个转变”,就要驰而不息纠“四风”。要充分认识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分析研究“四风”问题新形式新表现,既防范和查处各种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又注意发现和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式对待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问题,着力整治不担当、不作为等突出问题,把纠正“四风”往深里抓、实里做。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综合运用交叉检查、点穴式检查、回访检查等手段重锤连敲,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坚决防范“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持续强化震慑,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顶风违纪的,严格查处,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特别是对落实“四个转变”新思路不力的要严肃问责,确保“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见效。
  要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21条措施落实的常态化长效化。督促各级党组织紧密联系实际,主动检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关制度措施执行情况,实事求是补短板、堵漏洞,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查纠“四风”联动协作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群众有序参与,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
  要坚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紧盯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的“微腐败”,打出专项整治、重点查办、严肃问责、通报曝光等系列“组合拳”,着重解决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生冷硬推、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欺压百姓等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对胆敢向扶贫等民生款物伸手的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其他文献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36位军事家之一;他与贺龙、周逸群一起创建了湘鄂西苏区;他是彭德怀元帅的入党介绍人和革命引路人。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军长段德昌。  在为共和国牺牲的千千万万先烈中,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给段德昌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毛泽东与段徳昌三次相遇后成为知己  南县初识。1921年春天,洞庭湖的南县绵绵春雨初停,万物披上了淡淡阳光的新装。毛泽东以省督学身
期刊
今年1月13日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明确提出,今年我省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题是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主线是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牢记工作遵循,明确努力方向。黨刊始终保持主流媒体的品格和风范,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宣传来统筹、部署和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深化“走转改”,练好脚力,提高笔力,有力有效做好舆
期刊
初夏的青海东部,田野碧绿,生机盎然。《党的生活》杂志社全体记者编辑,奔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最贫困的转导乡,走进村党支部活动室,详细询问党支部建设及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情况;来到田间地头,看到黄芪、党归、党参等新引进的经济作物长势良好,扶贫工作井井有条,扶贫进展总体呈良好态势。  建强组织是核心。转导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2017年计划投资720万元,完成前坪等9个贫困
期刊
“这位藏族老阿妈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因为思念儿子,脑子时而清楚时而糊涂;彭措大爷今年已经80多岁了,有点耳聋,他儿子外出打工去了,一个孙子在青海交通职业学院上大学,一个孙女在读高中,家中只有儿媳侍奉……”驻村第一书记张继瑜一边说,一边带领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结对入村帮扶的党员们赶往贫困户家慰问帮扶。  省委宣传部驻牙尕村、哇龙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工作已近两年。扶贫工作队在部领导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
期刊
大通景园现代农业生态园项目实施以来,西宁汇丰农业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服务农民、精准扶贫”方向,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坚持“以项目带动地方”的发展理念,通过以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规划打造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并把它作为壮大新产业
期刊
现年61岁的索南是河南县赛尔龙乡尕庆村已离任十九年多的村支部书记,和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每一个牧民一样,过着传统而平淡的生活。索南的妻子早年离世,他听力上又有障碍,一个人拖儿带女,生活也不富裕。但他积极转变观念,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指引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科学养畜,合理经营,一步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索南在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后,没有只顾自己享乐,他想到的是扶贫济困,带领村里的群众们共同致富。  2
期刊
最近,党中央印发了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巡视条例》),这是我们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又一重要制度成果。新修改的《巡視条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结吸纳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实现了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对于强化党内监督,深入推进巡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坚持党的基
期刊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时光的列车,停驻在又一个八月的站台。特殊的时空节点,勾起厚重而又难忘的记忆。  去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指明了青海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和“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  嘱托,声声入耳;壮志,念念于
期刊
翻开青海省西宁南北山28年的绿化史,有一种精神,不仅为西宁南北山绿化提供着价值引领,更为绿色发展、攻坚克难镌刻着时代注脚和力量源泉。  站在南北山绿化取得显著成效并正迈向新阶段的全新起点上,青海立足“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定位,正在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由大规模植树造林向实现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转变。  吃住在荒山一线的“绿化大队长”  “绿化大队长尕布龙”,这是采访期间无论官方还
期刊
青海西宁,城区东西狭长、南北两山对峙。干旱高寒的地理气候,让这里的绿化工作一直困难重重。1989年,青海省委作出了“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的战略决策,正式启动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28年来,累计造林3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目前的75%。第三方机构评估认为,当地已初步探索出高寒干旱地区实施规模绿化的成功模式。  传好绿化“接力棒”  干旱高寒,这里每栽一棵树,都比
期刊